图书介绍

二十世纪意义理论的发展与语言逻辑的兴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二十世纪意义理论的发展与语言逻辑的兴起
  • 陈道德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6171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99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21页
  • 主题词:意义理论-研究;语言逻辑-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二十世纪意义理论的发展与语言逻辑的兴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1

第一章 意义的指称论13

第一节 弥尔的指称理论13

1.1 专名和通名13

1.2 专名没有内涵只有外延14

1.3 通名既有内涵也有外延15

第二节 描述的指称理论16

2.1 弗雷格的指称理论16

2.2 罗素的指称理论20

2.3 维特根斯坦的指称理论24

第三节 历史——因果的指称理论26

3.1 克里普克指称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26

3.2 克里普克指称理论的论证29

3.3 克里普克指称理论简评37

第二章 意义的使用论40

第一节 意义“使用论”提出的哲学背景40

1.1 哲学病的治疗40

1.2 哲学方法不同于科学方法43

1.3 哲学研究的语法性质45

第二节 意义使用论的基本内容47

2.1 对奥古斯丁语言观的批判47

2.2 意义使用论的哲学基础:语言游戏观49

2.3 新的意义观:意义即使用53

2.4 使用论的意义与影响54

第三章 意义的真值条件论57

第一节 对象语言与元语言58

1.1 语义性真理概念与T等式59

1.2 说谎者悖论与语义封闭性62

1.3 对象语言与元语言64

第二节 内容的适当性与形式的正确性67

2.1 内容的适当性与约定T67

2.2 形式的正确性与类演算语言69

第三节 语句函项的满足与真之定义73

3.1 真之定义的准备工作之一:前21个定义73

3.2 真之定义的准备工作之二:第22个定义75

3.3 真之定义:第23个定义79

第四节 对真值条件论的评价81

4.1 塔尔斯基的真值条件论与真理符合论81

4.2 塔尔斯基的真值条件论与语言哲学83

4.3 塔尔斯基的真值条件论与卡尔纳普的内涵语义学87

第四章 可能世界语义学90

第一节 “可能世界”概念的由来90

1.1 “可能世界”概念的提出90

1.2 可能世界观念的进一步发展93

第二节 克里普克的可能世界语义学99

2.1 克里普克对“可能世界”概念的理解99

2.2 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语义学是模态逻辑语义学的一种模型101

第五章 语境与索引词理论105

第一节 弗雷格、罗素论语境与索引词106

1.1 索引词意义的不可交流性107

1.2 罗素的自我中心词112

第二节 巴尔·希勒尔的索引词理论116

1.1 语义指称与语用指称116

2.2 索引句的不可消除性120

2.3 语用悖论124

2.4 希勒尔的索引词理论与斯特劳森对语句和语句的使用的区分126

第三节 蒙太格和卡普兰的索引词理论129

3.1 蒙太格的语用语言130

3.2 卡普兰的完全演绎系统132

第六章 言语行为理论138

第一节 奥斯汀论言语行为139

1.1 记述式与完成行为式139

1.2 言语行为三分说141

1.3 语用行为的分类143

第二节 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修正与发展144

2.1 塞尔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修正144

2.2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147

2.3 语用逻辑系统153

2.4 言语行为与意义157

第三节 言语行为理论的逻辑意义159

3.1 为自然语言逻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159

3.2 为自然语言逻辑的建立提供一种新的语义理论基础161

3.3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自然语言逻辑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言语交际推理模式167

3.4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修辞逻辑的建立提供了依据169

第七章 隐涵与预设理论171

第一节 隐涵理论171

1.1 格赖斯的隐涵理论171

1.2 格赖斯隐涵理论中存在的问题180

1.3 等级隐涵和子句隐涵183

1.4 对格赖斯合作准则的修正185

第二节 预设理论190

2.1 预设概念的提出190

2.2 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192

2.3 预设的语义分析193

2.4 预设的语用分析197

2.5 预设与隐涵之间的关系205

第八章 逻辑语法理论207

第一节 逻辑语法的开端——蒙太格语法210

1.1 蒙太格语法产生的背景210

1.2 蒙太格语法开辟了自然语言形式语义学研究的新思路218

第二节 逻辑语法的其他理论229

2.1 广义量词理论230

2.2 话语表现理论235

2.3 情境语义学241

2.4 类型-逻辑语法248

第九章 代词理论与TFL系统254

第一节 萨莫斯的代词理论254

1.1 “约束变项论”遇到的困难254

1.2 萨莫斯的“代项论”256

1.3 代词与专名261

1.4 萨莫斯代词理论简评263

第二节 萨莫斯的TFL系统265

2.1 TFL系统简介266

2.2 TFL系统简评268

第十章 周礼全的语言逻辑思想274

第一节 周礼全的意义理论275

1.1 话语的四个层次276

1.2 意义的四层次理论278

第二节 周礼全的语境理论282

第三节 周礼全的隐涵理论285

3.1 合作准则285

3.2 隐涵的定义288

第四节 周礼全的预设理论290

4.1 预设的定义290

4.2 直陈话语的预设292

4.3 疑问话语的预设295

4.4 命令话语的预设299

第十一章 李先焜的语言逻辑思想303

第一节 逻辑与语言304

1.1 语言的符号性、指谓性和交际性304

1.2 语言和言语305

1.3 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305

1.4 逻辑研究的直接对象是语言306

第二节 语言逻辑就是自然语言的指号学309

2.1 语言逻辑的定义310

2.2 语言逻辑的研究内容310

2.3 语言逻辑的研究方法312

2.4 研究语言逻辑的意义312

第三节 定义就是明确词义的逻辑方法313

第四节 修辞具有重要的逻辑功能317

4.1 修辞的主要作用在于说服318

4.2 隐喻是一种具有很强说服力的修辞手法319

第十二章 陈宗明的语言逻辑思想321

第一节 语言逻辑的符号学向度321

1.1 语形学向度322

1.2 语义学向度323

1.3 语用学向度325

第二节 修辞的逻辑327

2.1 语义修辞与非语义修辞328

2.2 语义修辞的分析方法330

第三节 篇章的逻辑331

3.1 说明文的逻辑332

3.2 记叙文的逻辑332

3.3 议论文的逻辑333

3.4 谈话的逻辑334

3.5 辩论的逻辑336

第四节 汉语逻辑的描述性研究337

4.1 开创了汉语逻辑研究的新领域338

4.2 中国语用学思想研究339

第五节 简评341

5.1 以大逻辑观来研究汉语逻辑,实现了汉语逻辑学研究的语用学转向342

5.2 以深切的本土关怀与本土意识,开创了汉语逻辑研究的新领域342

5.3 以西方现代逻辑为工具,而又不生吞活剥西方的现代逻辑343

第十三章 蔡曙山的语言逻辑思想345

第一节 语用逻辑思想概述345

1.1 语用逻辑的科学界定347

1.2 语用逻辑的性质351

1.3 语用逻辑的研究对象351

第二节 命题的语用逻辑354

2.1 命题语用逻辑的自然推理系统PFN354

2.2 命题语用逻辑的形式公理系统PF354

2.3 命题语用逻辑的语义及元逻辑研究355

第三节 量化的语用逻辑356

3.1 量化语用逻辑的形式语言LQF357

3.2 量化语用逻辑的自然推理系统QFN358

3.3 量化语用逻辑的形式公理系统QF358

3.4 量化语用逻辑的元逻辑研究358

第四节 模态的语用逻辑359

4.1 模态语用逻辑的自然推理系统MFN360

4.2 模态语用逻辑的形式公理系统MF360

第五节 语用逻辑在人工智能与心智科学领域的应用361

5.1 计算机语言的语用逻辑特征揭示361

5.2 语用逻辑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362

5.3 语用逻辑对于心智科学的意义363

第六节 简评365

6.1 历史地位与贡献365

6.2 语用逻辑的未来与展望368

第十四章 邹崇理的语言逻辑思想372

第一节 逻辑语法研究372

1.1 蒙太格语法研究372

1.2 广义量词理论研究376

1.3 话语表现理论研究376

第二节 汉语逻辑形式化研究378

2.1 汉语量化句的部分语句系统378

2.2 汉语时间系统的形式语义学研究382

主要参考文献394

后记39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