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LINUX系统与网络服务管理技术大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LINUX系统与网络服务管理技术大全
  • 杨明华,谭励,于重重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05549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709页
  • 文件大小:204MB
  • 文件页数:738页
  • 主题词:Linux操作系统;网络服务器-配置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LINUX系统与网络服务管理技术大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Linux系统配置与管理第1章 Linux系统概述2

1.1 Linux起源及特点2

1.1.1 Linux起源3

1.1.2 Linux的特点及主要优势3

1.2 Linux版本发展5

1.2.1 Linux内核版本5

1.2.2 Linux发行版本5

1.3 Red HatEnterprise Linux简介及其新特点7

1.3.1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简介7

1.3.2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5新特点9

第2章 Linux系统安装及相关配置12

2.1 准备安装Linux12

2.1.1 安装程序的获取12

2.1.2 硬件需求与兼容性12

2.2 安装方式的选择13

2.2.1 从CD-ROM安装13

2.2.2 从硬盘进行安装13

2.2.3 另一种从硬盘安装的方法14

2.2.4 通过NFS安装15

2.2.5 通过FTP安装16

2.2.6 通过HTTP安装17

2.3 安装系统17

2.3.1 启动安装程序17

2.3.2 语言和键盘支持19

2.3.3 磁盘分区设置20

2.3.4 网络配置24

2.3.5 时区选择26

2.3.6 设置根口令27

2.3.7 选择安装的软件包27

2.3.8 准备安装30

2.3.9 安装完成30

2.3.10 许可协议设置31

2.3.11 防火墙设置31

2.3.12 SELinux设置32

2.3.13 Kdump设置33

2.3.14 日期和时间设置33

2.3.15 设置软件更新34

2.3.16 创建个人用户34

2.3.17 声卡设置35

2.3.18 附加安装35

2.4 升级和删除36

2.4.1 升级到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536

2.4.2 删除Linux分区37

2.4.3 删除Linux引导记录38

2.5 系统安装常见问题的分析与处理38

2.5.1 无法找到光驱38

2.5.2 系统显示信号11错误39

2.5.3 在安装过程中使用驱动程序盘39

2.5.4 出现“No device found to install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错误39

2.5.5 无法使用全部硬盘空间40

2.5.6 分区表无法识别40

2.5.7 如何保存回溯追踪消息40

第3章 图形桌面管理41

3.1 桌面系统简介41

3.2 使用GNOME42

3.2.1 进入GNOME桌面42

3.2.2 GNOME面板45

3.2.3 GNOME命令行模式47

3.2.4 输入法设置47

3.2.5 屏幕分辨率和屏幕保护程序设置49

3.2.6 声卡检测49

3.2.7 添加和删除软件包50

3.2.8 刻录光盘50

3.2.9 搜索文件51

3.2.10 编辑菜单52

3.2.11 其他个性化设置52

3.2.12 退出GNOME桌面54

3.3 使用KDE54

3.3.1 进入KDE55

3.3.2 KDE桌面和面板55

3.3.3 Konqueror文件管理器58

3.3.4 KDE控制中心61

3.3.5 退出KDE桌面62

3.4 桌面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62

3.4.1 图形界面无法正常启动62

3.4.2 调整显示器和显卡63

第4章 用户和用户组管理64

4.1 普通用户的管理64

4.1.1 添加新用户64

4.1.2 解析/etc/passwd文件68

4.1.3 解析/etc/shadow文件70

4.1.4 修改用户的账号71

4.1.5 删除用户73

4.1.6 用户的临时禁用74

4.1.7 用户默认配置文件/etc/login.defs74

4.1.8 使用newusers命令批量添加用户75

4.2 根用户的管理77

4.2.1 修改root密码77

4.2.2 使用su命令切换为root77

4.2.3 root密码丢失的处理78

4.3 用户组的管理79

4.3.1 添加新用户组79

4.3.2 修改用户组属性82

4.3.3 删除用户组82

4.3.4 解析/etc/group文件82

4.3.5 解析/etc/gshadow文件84

4.4 用户和用户组的图形化管理85

4.4.1 添加新用户85

4.4.2 修改用户属性86

4.4.3 删除用户87

4.4.4 添加新用户组87

4.4.5 修改用户组88

4.4.6 删除用户组88

4.5 用户和用户组管理常见问题88

4.5.1 对/etc/shadow文件的编辑导致用户密码丢失88

4.5.2 /etc/nologin文件引起普通用户无法登录89

4.5.3 账户到期或密码失效导致用户无法登录89

4.5.4 用户和用户组管理的安全防范措施90

4.5.5 账号管理的常用命令91

4.5.6 创建用户共享目录93

第5章 磁盘管理95

5.1 常用的磁盘管理工具95

5.1.1 Linux磁盘分区简介95

5.1.2 fdisk磁盘分区工具简介97

5.1.3 进入fdisk交互模式98

5.1.4 使用fdisk划分磁盘分区实例103

5.1.5 使用Partition Magic管理磁盘分区106

5.1.6 parted磁盘分区工具简介110

5.1.7 进入parted交互模式110

5.1.8 使用mkfs创建文件系统112

5.1.9 使用fdformat格式化磁盘113

5.1.10 使用e2fsck修复磁盘113

5.2 磁盘配额管理114

5.2.1 磁盘配额的系统配置115

5.2.2 对用户设置磁盘配额117

5.2.3 对用户组设置磁盘配额118

5.2.4 启动和终止磁盘配额119

5.2.5 使用quota命令监视磁盘使用120

5.2.6 使用du命令进行磁盘空间统计120

5.3 磁盘管理常见问题122

5.3.1 添加新磁盘122

5.3.2 修复受损文件系统123

5.3.3 无法引导文件系统123

第6章 Linux文件和目录管理126

6.1 文件系统的概念126

6.2 Linux文件系统的组织方式126

6.3 Linux系统的默认安装目录127

6.4 Linux文件系统的类型128

6.5 使用fstab文件挂载文件系统130

6.6 LVM——逻辑卷管理131

6.7 Linux文件系统的组成133

6.8 创建Linux文件系统134

6.9 Linux文件的类型135

6.10 文件和目录的权限137

6.10.1 权限的常规表示137

6.10.2 使用chmod命令进行权限设置139

6.10.3 设置特殊权限141

6.10.4 设置文件或目录的默认权限142

6.10.5 访问控制列表ACL143

6.10.6 权限的图形化管理144

6.11 文件和目录管理常用命令146

6.11.1 文件和目录操作常用通配符146

6.11.2 ls或dir命令:列出当前目录的内容147

6.11.3 cd命令:更改当前目录149

6.11.4 cp命令:复制目录或文件150

6.11.5 rm命令:删除目录或文件151

6.11.6 mkdir命令:创建目录152

6.11.7 rmdir命令:删除空目录152

6.11.8 mv命令:移动文件或目录153

6.11.9 find命令:查找文件153

6.11.10 grep命令:在文件中搜索指定的字符串155

6.11.11 chown命令:改变文件或目录的拥有者156

6.11.12 chgrp命令:修改文件或目录所属的用户组157

6.11.13 cat命令:把一个文件发送到标准输出设备157

6.11.14 more命令:一次显示一屏信息159

6.11.15 less命令:显示文件时允许用户既可以向前又可以向后翻阅文件160

6.11.16 head命令:查看文件前面的部分内容161

6.11.17 touch命令:改变文件的时间戳162

6.11.18 sort命令:对文件中的所有行进行排序162

6.11.19 comm命令:对两个已排序文件逐行进行比较163

6.11.20 diff命令:比较两个文本文件,并显示它们的不同164

6.11.21 cut命令:移出文件中的部分内容164

6.11.22 locate命令:查找所有名称中包含指定字符串的文件165

6.11.23 split命令:将一个文件拆分成几个文件165

6.11.24 IO重定向及管道操作167

6.12 文件和目录的图形化管理170

6.12.1 启动Nautilus文件管理器170

6.12.2 打开文件和目录172

6.12.3 书签173

6.12.4 文件与目录的创建、重命名和删除174

6.12.5 文件和目录的移动/复制/链接175

6.12.6 修改文件和目录的属性176

6.12.7 使用软盘、光盘等可移动介质177

6.13 文件和目录管理常见问题178

6.13.1 无法卸载已挂载的文件系统178

6.13.2 修复损坏的文件系统179

6.13.3 查询设备上采用的未知文件系统179

6.13.4 恢复已删除的文件180

第7章 Linux终端常用命令181

7.1 Linux的终端窗口181

7.1.1 启动终端窗口181

7.1.2 终端窗口的常规操作182

7.1.3 命令行自动补全184

7.2 常用的信息显示命令185

7.2.1 pwd命令185

7.2.2 stat命令185

7.2.3 uname命令186

7.2.4 hostname命令186

7.2.5 dmesg命令186

7.2.6 free命令186

7.2.7 locale命令186

7.2.8 cat /etc/issue命令187

7.2.9 lastb命令187

7.2.10 date命令187

7.2.11 cal命令187

7.2.12 time命令188

7.2.13 clock命令188

7.2.14 cat /proc/cpuinfo命令188

7.2.15 cat /proc/interrupts命令189

7.2.16 cat /proc/filesystems命令189

7.2.17 lsmod命令189

7.2.18 set命令190

7.2.19 runlevel命令190

7.2.20 sysctl-a命令190

7.2.21 uptime命令191

7.2.22 ps命令191

7.2.23 top命令192

7.2.24 pstree命令192

7.2.25 history命令193

7.2.26 mesg命令193

7.3 常用的系统管理命令194

7.3.1 mkbootdisk命令194

7.3.2 kill命令194

7.3.3 killall命令194

7.3.4 alias和unalias命令195

7.3.5 clear命令196

7.3.6 reboot命令196

7.3.7 shutdown命令196

7.3.8 &命令196

7.3.9 jobs命令196

7.3.10 fg命令196

7.3.11 exit命令197

7.3.12 halt命令197

7.3.13 sync命令197

7.3.14 mknod命令197

7.3.15 chattr命令198

7.3.16 echo命令198

7.3.17 wc命令198

7.4 软盘操作命令集mtools199

7.5 Linux与DOS常用命令比较200

7.6 使用mount命令挂载外设201

7.6.1 软磁盘的挂载202

7.6.2 CDROM的挂载202

7.6.3 USB存储设备的挂载203

7.7 Linux备份与压缩的策略203

7.8 打包程序tar204

7.8.1 打包和解包的常规操作205

7.8.2 查看tar包中的内容205

7.8.3 打包链接文件205

7.8.4 向包中添加新文件206

7.8.5 生成.tar.gz压缩包206

7.9 压缩程序gzip与gunzip207

7.9.1 常规压缩与解压缩操作208

7.9.2 查看.gz压缩包中的内容208

7.9.3 自定义压缩包后缀名209

7.10 压缩程序zip与unzip209

7.10.1 使用zip生成压缩文件209

7.10.2 使用unzip进行解压214

7.11 其他常用备份与压缩工具215

7.11.1 压缩程序bzip2与bunzip2215

7.11.2 dump与restore命令217

7.11.3 cpio命令220

7.11.4 dd命令220

7.11.5 rsync命令220

7.11.6 使用cp命令制作软盘镜像221

7.11.7 制作光盘镜像222

7.12 常用联机帮助命令222

7.12.1 man命令223

7.12.2 info命令226

7.12.3 help命令227

7.12.4 其他相关命令228

第8章 系统监测与维护230

8.1 监测系统资源和性能230

8.1.1 使用proc文件系统查看系统内核信息230

8.1.2 系统监视器234

8.1.3 磁盘使用分析器234

8.2 查看用户使用系统资源情况235

8.2.1 w命令235

8.2.2 who命令236

8.2.3 last命令236

8.2.4 ac命令236

8.3 利用自动作业程序实现系统自维护237

8.3.1 Cron程序237

8.3.2 Anacron程序240

8.3.3 at程序241

8.3.4 batch命令242

8.4 改变进程优先级242

8.4.1 nice命令243

8.4.2 renice命令243

8.4.3 使用系统监视器更改优先级244

8.5 Linux系统日志245

8.5.1 启动syslog日志进程245

8.5.2 系统日志配置文件syslog.conf245

8.5.3 测试syslog.conf248

8.5.4 清空运行日志248

8.5.5 系统日志的图形化管理248

8.5.6 使用日志进行故障诊断249

第9章 常用应用软件251

9.1 互联网软件251

9.1.1 Firefox Web浏览器251

9.1.2 Konqueror浏览器254

9.1.3 KNewsTicker新闻播报器255

9.1.4 Kopete客户消息即时工具256

9.1.5 Krdc远程桌面连接工具258

9.2 图像处理软件260

9.2.1 gThumb图像浏览器260

9.2.2 GIMP图像处理软件261

9.3 影音软件269

9.3.1 CD播放机269

9.3.2 音乐榨汁机CD提取器270

9.3.3 命令行播放器ogg123270

9.4 文本编辑器271

9.4.1 VI编辑器271

9.4.2 gedit文本编辑器274

9.4.3 Evince pdf查看器274

第二部分 网络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第10章 Linux网络基础278

10.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278

10.1.1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络278

10.1.2 初级计算机网络278

10.1.3 开放式的标准化计算机网络279

10.1.4 新一代的计算机网络279

10.2 网络基本类型279

10.2.1 按地理覆盖范围279

10.2.2 按拓扑结构281

10.3 网络体系结构283

10.3.1 OSI/RM参考模型283

10.3.2 TCP/IP参考模型285

10.4 网络配置基本内容288

10.4.1 主机名288

10.4.2 IP地址288

10.4.3 子网与子网掩码(subnet mask)291

10.4.4 广播地址(broadcast address)291

10.4.5 网关地址(gateway)291

10.4.6 域名服务器地址(DNS)291

10.4.7 DHCP服务器292

10.5 配置以太网连接292

10.5.1 添加以太网连接292

10.5.2 修改网络配置294

10.5.3 使用配置文件294

10.6 连接Internet295

10.6.1 使用modem拨号上网296

10.6.2 使用xDSL拨号上网300

10.6.3 使用ISDN拨号上网301

10.6.4 使用无线连接303

10.7 网络管理常用命令及应用实例304

10.7.1 hostname命令304

10.7.2 ifconfig命令305

10.7.3 ifup命令307

10.7.4 ifdown命令308

10.7.5 route命令308

10.7.6 ping命令310

10.7.7 nslookup命令311

10.7.8 arp命令312

10.7.9 netstat命令313

10.7.10 traceroute命令314

10.7.11 利用常用命令分析局域网连通故障314

第11章 DNS服务的配置与管理315

11.1 DNS服务概述315

11.1.1 DNS域名空间316

11.1.2 DNS的工作原理318

11.1.3 DNS的分类319

11.1.4 域名的注册申请319

11.2 DNS的安装320

11.2.1 Bind软件包320

11.2.2 Bind的安装323

11.3 DNS的启动、停止及测试324

11.3.1 DNS的启动与停止324

11.3.2 测试DNS服务器326

11.4 DNS服务器配置327

11.4.1 根服务器信息文件named.root328

11.4.2 DNS配置文件named.conf329

11.4.3 DNS正向解析区域文件335

11.4.4 DNS反向解析区域文件338

11.5 配置DNS服务器实例339

11.5.1 搭建一个简单的DNS服务器339

11.5.2 搭建具有视图功能的DNS服务器343

11.5.3 利用DNS服务器实现负载均衡346

11.5.4 泛域名的解析347

11.5.5 直接解析域名348

11.6 DNS客户端配置349

11.6.1 Windows客户端配置349

11.6.2 Linux客户端配置350

11.7 DNS服务器的常见问题分析351

11.7.1 DNS服务器的安全配置351

11.7.2 不能完成反向解析352

11.7.3 缺少主机名后的“.”353

11.7.4 工作目录设置错误353

11.7.5 忘记改变顺序号354

11.7.6 重新装载named进程354

11.7.7 从DNS服务器不能复制分区数据库354

第12章 WWW服务的配置与管理356

12.1 WWW服务概述356

12.1.1 WWW的起源356

12.1.2 Apache概述357

12.1.3 Web服务的工作原理358

12.2 Apache服务器的安装与运行358

12.2.1 安装Apache服务器358

12.2.2 启动和停止Apache服务器362

12.3 Apache服务器的基本配置364

12.3.1 httpd.conf文件364

12.3.2 配置目录权限366

12.3.3 创建虚拟目录368

12.3.4 用户认证368

12.4 配置虚拟主机371

12.4.1 虚拟主机概述371

12.4.2 配置基于IP的虚拟主机371

12.4.3 配置基于域名的虚拟主机373

12.4.4 动态虚拟主机技术374

12.5 管理日志文件374

12.5.1 日志文件类型375

12.5.2 日志文件格式375

12.5.3 实现日志滚动376

12.5.4 Webalizer日志统计分析工具377

12.6 Apache服务器的图形化配置方法380

12.6.1 基本配置380

12.6.2 虚拟主机配置380

12.6.3 服务器设置383

12.6.4 性能设置383

12.7 配置动态Web服务运行环境383

12.7.1 配置CGI运行环境384

12.7.2 配置PHP运行环境385

第13章 FTP服务的配置与管理387

13.1 FTP概述387

13.1.1 文件传输服务器FTP工作原理387

13.1.2 Port与Passive传输模式387

13.2 Vsftpd简介388

13.2.1 Vsftpd软件包的获取与安装388

13.2.2 启动和关闭Vsftpd391

13.3 Vsftpd服务器配置392

13.3.1 配置vsffpd.conf文件392

13.3.2 vsffpd/ftpusers与vsfptd/user-list文件配置393

13.3.3 匿名FTP设置394

13.3.4 真实账号设置402

13.4 FTP客户端配置409

13.4.1 FTP常用命令409

13.4.2 Windows环境下访问FTP服务器410

13.4.3 Linux环境下访问FTP服务器412

13.5 查看FTP日志414

第14章 打印服务的配置与管理417

14.1 通用UNIX打印系统(CUPS)概述417

14.2 CUPS服务的安装418

14.2.1 图形化安装方式419

14.2.2 命令行安装方式419

14.3 CUPS的启动与停止420

14.3.1 使用图形化方式420

14.3.2 在终端窗口中使用命令方式420

14.4 CUPS的配置文件421

14.4.1 CUPS服务器配置文件421

14.4.2 CUPS打印机类配置文件423

14.4.3 CUPS打印机配置文件423

14.5 CUPS打印服务管理424

14.5.1 打印服务器基本设置424

14.5.2 添加本地打印机425

14.5.3 添加远程打印机429

14.5.4 添加其他打印机432

14.5.5 修改打印机设置433

14.6 CUPS打印机类管理434

14.6.1 添加打印机类434

14.6.2 修改打印机类435

14.7 基于Web的CUPS管理436

14.7.1 使用Web添加打印机437

14.7.2 使用Web添加打印机类439

14.7.3 使用Web查看CUPS帮助440

14.7.4 使用Web管理打印作业440

14.7.5 使用Web管理打印机441

14.8 常用的打印命令442

14.8.1 lpr命令442

14.8.2 lpc命令442

14.8.3 lpq命令443

14.8.4 lprm命令443

第15章 NFS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445

15.1 NFS文件服务器概述445

15.2 NFS的安装446

15.3 配置NFS服务器447

15.3.1 配置/etc/exports文件447

15.3.2 利用exportfs命令修改设置449

15.4 配置NFS客户端450

15.4.1 使用mount命令挂载NFS文件系统450

15.4.2 卸载NFS文件系统452

15.4.3 利用fstab文件自动挂载NFS文件系统452

15.4.4 使用autofs按需挂载NFS文件系统453

15.5 NFS服务器的启动与停止455

15.5.1 启动NFS服务器455

15.5.2 使用checkconfig命令设置NFS自动运行456

15.5.3 NFS服务器的停止458

15.6 NFS服务器的测试458

15.6.1 检查NFS服务是否正常工作458

15.6.2 检查客户端选项设置459

15.6.3 检查NFS服务器输出目录状态460

15.7 NFS图形化配置方法460

15.7.1 使用【服务配置】启动和终止NFS461

15.7.2 使用【NFS服务器配置方案】配置NFS461

15.8 NFS故障分析与排除464

15.8.1 共享目录输出失败464

15.8.2 显示“设备正忙”无法卸载465

15.8.3 挂载失败465

15.8.4 权限错误466

15.8.5 看不到共享子目录的内容466

15.8.6 NFS请求挂起467

15.8.7 NFS挂载在引导时挂起467

第16章 Samba服务的配置与管理468

16.1 Samba服务概述468

16.1.1 SMB协议468

16.1.2 Samba工作原理468

16.2 Samba服务的安装与启动469

16.2.1 Samba软件包的获取与安装469

16.2.2 启动与停止Samba服务470

16.3 配置Samba服务器471

16.3.1 smb.conf文件基本配置471

16.3.2 配置Samba用户认证474

16.3.3 配置Samba日志文件475

16.4 Samba服务器安全设置476

16.4.1 Samba服务器安全级476

16.4.2 加密口令478

16.4.3 口令服务器478

16.5 实现Samba资源共享478

16.5.1 共享目录479

16.5.2 共享打印机479

16.6 Samba客户端配置480

16.6.1 Linux客户端配置480

16.6.2 Windows客户端配置482

16.7 Samba服务器的图形化配置方法483

16.7.1 添加共享483

16.7.2 编辑共享目录484

16.7.3 服务器设置484

16.7.4 编辑Samba用户485

第17章 DHCP服务的配置与管理486

17.1 DHCP服务概述486

17.1.1 DHCP协议简介486

17.1.2 DHCP服务工作原理487

17.2 DHCP服务的安装与使用487

17.2.1 安装DHCP服务487

17.2.2 启动与停止DHCP服务488

17.3 配置DHCP服务器489

17.3.1 配置dhcpd.conf文件489

17.3.2 设置IP地址范围491

17.3.3 设置客户端选项492

17.3.4 设置IP租用期限493

17.3.5 静态IP分配493

17.3.6 动态IP分配494

17.3.7 DHCP服务器双机备份496

17.4 配置DHCP客户端496

17.4.1 Windows环境下DHCP客户端设置496

17.4.2 Linux环境下DHCP客户端设置498

第18章 电子邮件服务的配置与管理500

18.1 E-mail概述500

18.1.1 E-mail系统的组成500

18.1.2 E-mail工作原理500

18.1.3 电子邮件协议501

18.2 配置SMTP服务器505

18.2.1 Sendmail505

18.2.2 Postfix506

18.3 POP和IMAP的实现516

18.3.1 dovecot516

18.3.2 cyrus-imap516

18.4 配置邮件客户端520

18.4.1 使用客户端软件520

18.4.2 Web方式收发邮件523

18.5 邮件服务的安全问题528

18.5.1 垃圾邮件过滤528

18.5.2 邮件杀毒531

第19章 NAT服务的配置与管理532

19.1 NAT概述532

19.1.1 NAT的工作原理532

19.1.2 NAT的分类534

19.2 NAT的地址概念534

19.2.1 内部本地地址534

19.2.2 内部全局地址534

19.2.3 外部本地地址534

19.2.4 外部全局地址534

19.3 NAT地址转换方式534

19.3.1 静态地址转换535

19.3.2 动态地址转换535

19.3.3 端口地址转换536

19.4 NAT配置实例537

19.4.1 实例模型537

19.4.2 配置NAT服务器538

19.4.3 配置NAT客户端539

19.5 NAT的安全问题540

19.5.1 NAT与代理服务540

19.5.2 NAT与防火墙541

19.5.3 安全问题541

第20章 MySQL数据库的配置与管理542

20.1 MySQL概述542

20.2 MySQL服务的安装与启动543

20.2.1 MySQL的安装543

20.2.2 启动和停止MySQL服务545

20.3 MySQL数据库的管理547

20.3.1 启动MySQL客户端547

20.3.2 修改管理员口令548

20.3.3 MySQL配置文件548

20.3.4 管理MySQL服务器549

20.3.5 MySQL客户端操作550

20.4 MySQL数据库的备份和修复562

20.4.1 MySQL数据库备份和恢复562

20.4.2 MySQL数据库的故障修复564

20.5 phpMyAdmin的安装与使用566

20.5.1 MySQL的图形化配置工具566

20.5.2 phpMyAdmin的安装567

20.5.3 使用phpMyAdmin569

第21章 代理服务的配置与管理575

21.1 代理服务概述575

21.1.1 代理服务器的工作原理575

21.1.2 Squid代理服务器简介576

21.2 Squid软件包的安装与运行576

21.2.1 Squid软件包的获取与安装576

21.2.2 启动和停止Squid577

21.3 配置Squid服务器579

21.3.1 配置squid.conf文件579

21.3.2 初始化squid582

21.4 Squid服务器安全管理583

21.4.1 访问控制583

21.4.2 用户认证586

21.5 配置透明代理589

21.6 多级缓存590

21.7 Squid服务器日志管理592

21.8 客户端配置593

21.8.1 Firefox中的客户端设置594

21.8.2 Internet Explorer中的客户端设置594

第22章 LDAP服务的配置与管理596

22.1 LDAP概述596

22.1.1 目录服务简介596

22.1.2 LDAP协议及其特点597

22.1.3 LDAP的基本模型598

22.1.4 规划LDAP目录结构599

22.2 OpenLDAP软件包的安装600

22.2.1 OpenLDAP简介600

22.2.2 OpenLDAP软件包的获取与安装601

22.2.3 Berkeley DB数据库的安装602

22.3 配置OpenLDAP服务器603

22.3.1 配置slapd.conf文件603

22.3.2 使用slappasswd命令创建加密口令604

22.3.3 测试slapd.conf设置605

22.4 OpenLDAP的启动与停止605

22.5 使用phpLDAPadmin606

22.5.1 初始化数据607

22.5.2 下载与安装607

22.5.3 phpLDAPadmin的配置608

22.5.4 使用phpLDAPadmin610

22.6 设置LDIF文件615

第23章 VPN服务的配置与管理618

23.1 VPN服务简介618

23.1.1 VPN的概念618

23.1.2 VPN协议618

23.1.3 VPN的身份认证方法619

23.2 VPN服务的安装与使用619

23.2.1 网络设置与软件下载620

23.2.2 安装VPN服务620

23.2.3 启动与停止VPN服务621

23.3 配置VPN服务器623

23.3 配置VPN客户端624

23.4.1 配置Windows VPN客户端624

23.4.2 配置Linux VPN客户端626

第24章 Webmin管理工具628

24.1 Webmin管理工具概述628

24.2 Webmin管理工具的安装与启动629

24.2.1 安装前准备629

24.2.2 下载并安装Webmin629

24.2.3 登录Webmin630

24.2.4 设置中文界面631

24.2.5 Webmin界面631

24.2.6 启动与停止Webmin632

24.3 Webmin管理模块简介633

24.3.1 Webmin配置管理模块634

24.3.2 系统配置管理模块634

24.3.3 服务器配置管理635

24.3.4 网络配置管理模块636

24.3.5 硬件配置管理模块637

24.3.6 集群配置管理模块638

24.3.7 其他配置管理模块638

24.4 Webmin配置管理639

24.4.1 Webmin用户管理639

24.4.2 升级Webmin640

24.5 系统配置管理640

24.5.1 用户与组641

24.5.2 改变口令642

24.5.3 Cron任务调度642

24.5.4 文件系统备份643

24.5.5 开机和关机645

24.6 服务器配置管理645

24.6.1 Apache服务645

24.6.2 Samba服务646

24.6.3 DNS服务647

24.6.4 DHCP服务647

24.6.5 MySQL数据库647

24.6.6 Postfix邮件服务648

24.6.7 SSH服务648

24.6.8 Squid代理服务649

24.6.9 Webalizer日志分析649

24.7 网络配置管理649

24.7.1 网络接口649

24.7.2 路由和网关650

24.8 硬件配置管理650

24.8.1 本地磁盘分区651

24.8.2 系统时间651

24.9 其他配置管理651

24.9.1 系统和服务器状态651

24.9.2 Perl模块652

24.9.3 PHP配置653

第25章 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655

25.1 Linux网络安全对策655

25.1.1 确保端口安全655

25.1.2 确保连接安全656

25.1.3 确保系统资源安全657

25.1.4 确保账号、密码的安全658

25.1.5 系统文件的安全性658

25.1.6 日志文件的安全性661

25.2 Linux下的防火墙配置662

25.2.1 防火墙的基本概念663

25.2.2 Red Hat安全级别设置663

25.2.3 使用iptable管理防火墙665

25.3 入侵检测技术(IDS)671

25.3.1 入侵检测技术简介671

25.3.2 Snort软件概述674

25.3.3 安装Snort674

25.3.4 使用Snort676

25.3.5 snort.conf配置文件679

25.3.6 配置Snort规则683

25.4 OpenSSH实现网络安全连接688

25.4.1 SSH安装689

25.4.2 启动和停止OpenSSH守护进程690

25.4.3 配置OpenSSH服务器691

25.4.4 配置OpenSSH客户694

25.4.5 使用ssh客户端695

25.4.6 使用scp客户端699

25.4.7 使用sftp客户端700

25.4.8 使用SSH Secure Shell访问SSH服务器701

25.5 计算机病毒与防护704

25.5.1 计算机病毒种类704

25.5.2 计算机病毒特征706

25.5.3 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707

25.5.4 常见病毒的分析与预防7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