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
  • 卢勋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780230426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19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533页
  • 主题词: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华各族的居住环境与多源多流1

第一节 中华地域1

一 半封闭型地理环境2

二 黄河、长江流域——中华大地的腹心4

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多源多流10

一 汉民族的多源多流11

二 诸少数民族的多源多流16

第二章 各民族的经济交流,相互促进,彼此依存28

第一节 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的民族形成不同的经济类型29

一 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的形成与分布29

二 我国古代农业民族的形成和农业区域的分布格局32

三 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经济结构及彼此相互需求35

第二节 先秦时期中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的经济交往37

一 尧舜时期及夏商周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各族的经济交流37

二 春秋战国时期各族的经济交流40

第三节 秦汉统一把各族经济交流推向新的发展阶段43

一 秦朝的统一为各族经济交流创造有利条件43

二 两汉时期把各族经济交流推向新的发展阶段45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分裂时期各族经济相互依存55

一 三国两晋时期各族的经济交流55

二 南北朝时期各族的经济交流58

第五节 隋唐时期各族经济交流的大发展60

一 隋唐时期中原与东北及北方各族的经济交流61

二 唐代中原与西域诸族的经济交流65

三 隋唐时期中原与南方及西南各族的经济交流68

第六节 宋辽金对峙时期各族经济交往不断74

一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时期各族经济相互依存74

二 南宋与金分立时期各族经济交往不断78

三 两宋时期回鹘、吐蕃及其他周边民族与内地的经济交流79

第七节 元明清时期各族经济交流空前繁荣83

一 元代各族经济交流83

二 明代各族经济交流90

三 清代各族经济交流97

第三章 各民族文化上的相互交融106

第一节 中华远古人类及其文化107

第二节 先秦时期各民族的文化交融111

一 华夏民族的形成111

二 华夏文化与四夷文化的混融112

第三节 秦汉时期大一统文化格局的形成115

一 秦汉大统一与汉族的形成115

二 新儒学的建立与汉文化的传播117

三 汉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吸收120

四 佛教传入与道教创建122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胡文化交汇125

一 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及“汉化”125

二 汉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吸收129

三 “三教同源说”与儒、释、道相互融会131

第五节 盛极一时的隋唐中华文化136

一 中原汉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136

二 隋唐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吸纳142

三 各少数民族之间文化上的相互影响149

四 唐代“三教共弘”的发展大势150

第六节 宋辽夏金元时期文化的冲突与融会155

一 中原汉文化的播散155

二 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文化的补益165

三 宋辽夏金元时期的儒释道169

第七节 明清时期多民族文化的融合179

一 少数民族对汉族传统文化的吸收179

二 明清时期宗教文化的流变192

第四章 各民族迁徙杂居,相互融合201

第一节 先秦各族的迁徙与融合201

一 三苗西北徙和西戎内迁后的变化201

二 周人、秦人由戎狄认同华夏203

三 东夷、北狄的华化205

第二节 匈奴、鲜卑等族的大迁徙与大融合208

一 匈奴的迁徙与消失208

二 乌桓南下、西迁及去向211

三 鲜卑西迁、南下及演变213

四 氐、羌的西迁、东徙、南下及去向216

五 百越的迁徙与流向220

六 柔然的迁徙与解体222

第三节 回纥、女真诸族的迁徙和流向226

一 突厥族的迁徙与解体226

二 回纥、沙陀的迁徙及演变228

三 吐谷浑、党项的迁徙与流向234

四 高句骊、渤海人的迁徙与消失239

五 契丹族的迁徙与去向245

六 辽金时期女真人的迁徙及与汉等族的融合250

第四节 蒙古、回、满诸族的迁徙与变化254

一 蒙古族的迁徙及元明清时期的分布254

二 回族的迁徙与分布258

三 满族的迁徙与分布变化263

第五节 汉族迁居周边地区和融入诸少数民族267

一 汉人被俘掠至周边地区268

二 避乱世、天灾或反叛等逃入少数民族境内的汉人269

三 驻防、实边、流放周边地区的汉人271

四 战斗中降没少数民族中的汉人273

第五章 历代民族政策日臻完善275

第一节 民族政策的实质和两重性276

一 阶级关系和民族观决定民族政策的性质276

二 民族政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79

三 “中华民族”的整体思想是民族政策的精髓283

第二节 增进国家统一的羁縻州制286

一 羁縻州制的形成和演变286

二 羁縻州的特征291

三 改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开明政策295

第三节 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土司制度302

一 元代土官制维护了大一统局面302

二 完善于明代的土司制度311

三 改土归流使土司辖区纳入国家统一发展轨道318

第四节 有利于民族交流和发展的和亲政策334

一 和亲是历朝民族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335

二 和亲增进国家的统一和民族间的交流345

第六章 主体民族的历史作用356

第一节 主体民族的来源357

一 主体民族先世——华夏族起源357

二 夏族的兴衰360

三 华夏族的兴盛363

第二节 华夏族的聚合与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370

一 华夏族的分裂与统一370

二 汉民族的形成378

第三节 汉民族的发展385

一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汉族385

二 宋辽金元明清时期的汉族392

第四节 汉民族成为中华各民族的凝聚核心396

一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稳定的共同地域396

二 强大的国家政权和发达的社会制度397

三 人口众多,经济先进400

四 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406

第五节 汉民族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411

一 在开发祖国边疆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411

二 在国家分裂时期起稳定作用413

三 对周边兄弟民族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415

四 在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斗争中发挥主力军作用422

第七章 大一统思想和中华整体观念的形成427

第一节 夏商周大一统思想的萌芽427

一 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与夏商周的兴起427

二 大一统思想的萌芽430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大一统思想的丰富与发展435

一 春秋“尊王”与“华夷之辨”435

二 战国大一统理论的发展438

第三节 秦汉大一统政治的实现与大一统思想的确立443

一 秦汉大一统443

二 汉代公羊学说的发展与大一统思想的确立447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正统之争与文化认同452

一 政权兴替与正统之争452

二 北族的汉化与南北文化认同457

第五节 隋唐宋辽金大一统思想的发展462

一 隋唐大一统与“华夷一体”思想462

二 两宋“春秋学”与“正统论”467

三 辽夏金北族王朝的汉化与认同470

第六节 元明清大一统思想的发挥与中华整体观念的形成476

一 元朝大一统与中华整体观念476

二 明代的“天下一统”、“华夷一家”480

三 清代大一统思想的总结与中华整体观念的进一步发展483

第八章 各族人民在反帝斗争中形成血肉相连的关系489

第一节 各族同胞早期反抗殖民者的斗争490

一 台湾与大陆同胞联合反抗荷兰殖民者的统治490

二 东北人民抵抗沙俄入侵492

第二节 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发端494

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494

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497

第三节 各族同胞共御外侮、生死相依498

一 西北各族人民保卫新疆的斗争498

二 各族同胞共同保卫台湾的英勇斗争499

三 西南各族人民的反侵略斗争501

第四节 在反分裂斗争中中华一体观念进一步升华505

一 新疆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506

二 各族人民反对英帝国主义分裂西藏的斗争507

第五节 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生存浴血奋战509

一 东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斗争510

二 内蒙古人民的抗日斗争512

三 为保卫祖国独立而战的回族人民514

四 南方和西南地区各族人民的抗日斗争和救亡运动515

后记518

再版后记5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