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长江荆江河段洪水预警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及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长江荆江河段洪水预警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及应用](https://www.shukui.net/cover/53/31750951.jpg)
- 《长江荆江河段洪水预警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及应用》编委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长江出版社
- ISBN:780708237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70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389页
- 主题词:洪水-水文预报-研究-荆江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长江荆江河段洪水预警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及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述1
1.1 总概1
1.2 荆江分洪区概况2
1.2.1 荆江分洪区概况2
1.2.2 荆江分洪区现状4
1.3 荆江河段洪水预警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5
1.3.1 公共信息平台体系结构6
1.3.2 系统安全机制设计9
1.3.3 系统维护、升级方案10
1.3.4 系统功能配置和实现11
1.3.5 平台数据库设计与实现12
1.4 平台应用系统开发22
1.4.1 信息查询发布子系统22
1.4.2 荆江分洪区洪水淹没损失精算方法研究(以水稻为例)25
1.4.3 灾民撤退与紧急救援预案研究30
1.4.4 气象—水文预警处理技术35
1.4.5 荆江河段洪水调度三维可视化42
1.5 数据加载和平台封装48
1.5.1 数据加载48
1.5.2 系统界面48
1.5.3 平台基本操作52
1.5.4 平台调试和运行57
1.6 结束语57
第2章 平台需求分析和总体方案设计59
2.1 平台需求分析59
2.1.1 用户需求分析59
2.1.2 平台功能需求分析63
2.1.3 性能和环境需求分析68
2.1.4 数据需求分析69
2.2 平台总体方案设计73
2.2.1 平台总体方案设计总概73
2.2.2 平台总体框架74
2.2.3 数据库设计76
2.2.4 中间件和接口设计83
2.2.5 系统界面88
2.2.6 应用子系统设计89
2.2.7 平台软硬件配置方案92
2.3 平台建设策略和运行管理97
2.3.1 平台建设策略97
2.3.2 平台的管理和维护98
2.3.3 数据更新98
2.3.4 数据存储与共享99
第3章 平台功能分析及配置方案研究100
3.1 平台功能分析100
3.1.1 平台主要特点100
3.1.2 平台业务功能102
3.2 平台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106
3.2.1 平台体系结构106
3.2.2 采用的关键技术109
3.3 平台软、硬件配置109
3.3.1 系统配置策略109
3.3.2 平台软件配置110
3.3.3 硬件环境配置118
第4章 综合数据库标准规范122
4.1 综合数据库标准规范总则122
4.1.1 综合数据库标准规范目的、内容与适用范围122
4.1.2 参照及引用主要标准122
4.2 规范术语123
4.3 代码及编制说明126
4.3.1 编码原则126
4.3.2 分类、编码方法126
4.3.3 代码的编制说明126
第5章 遥感影像获取专题数据的技术方法149
5.1 前期工作149
5.1.1 原则和依据150
5.1.2 资料的收集151
5.1.3 人员培训151
5.2 外业变更数据采集151
5.2.1 内业预处理151
5.2.2 外业调查152
5.3 内业数据处理和数据库更新155
5.3.1 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155
5.3.2 数据库更新158
5.4 数据汇总统计159
5.5 利用遥感影像提取专题信息研究159
5.5.1 遥感影像技术总概159
5.5.2 遥感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方法160
5.5.3 遥感土地利用现状图更新方法163
5.5.4 荆江分蓄洪区周边大堤遥感影像提取168
第6章 综合数据库构建方案及设计181
6.1 综合数据库设计依据及关键技术181
6.1.1 设计依据181
6.1.2 关键技术和方法181
6.2 综合数据库分类182
6.2.1 基础地理数据库183
6.2.2 水文数据库186
6.2.3 工情数据库188
6.2.4 云雨情数据库192
6.2.5 土地利用数据库193
6.2.6 人口社会经济信息数据库193
6.2.7 相关支持数据库194
6.3 综合数据逻辑设计194
6.3.1 总体逻辑设计194
6.3.2 矢量数据逻辑设计196
6.3.3 不同类型数据之间逻辑设计198
6.4 综合数据存储设计199
6.4.1 后台Oracle和ArcSDE配置199
6.4.2 矢量数据库存储设计202
6.4.3 基础影像和DEM数据存储设计205
6.5 数据库安全设计205
6.5.1 GIS的长事务处理和版本管理205
6.5.2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206
6.6 数据与数据分类209
6.6.1 数据分类209
6.6.2 数据类型209
6.6.3 根据数据用途分类210
6.7 定义与约定211
6.7.1 定义211
6.7.2 约定212
6.8 基础地理数据库表结构及编码说明212
6.8.1 水系表结构212
6.8.2 道路表结构213
6.8.3 行政界线表结构213
6.8.4 居民点表结构214
6.8.5 水文站点表结构214
6.9 水雨情数据库表结构及编码说明215
6.9.1 实时降水量表结构215
6.9.2 河道实时水情表结构216
6.9.3 降水量预报表结构218
6.9.4 河道水情预报表结构219
6.9.5 历史降水量表结构220
6.9.6 河道历史水情表结构221
6.10 云情数据库表结构及编码说明222
6.11 工情数据库表结构及编码说明222
6.11.1 蓄滞(行)洪区表结构222
6.11.2 行洪口门表结构223
6.11.3 堤防数据表结构224
6.11.4 安全区表结构227
6.11.5 安全台表结构228
6.11.6 避水楼表结构230
6.11.7 转移道路表结构230
6.11.8 转移码头表结构232
6.11.9 转移桥梁表结构233
6.11.10 通信预警设施表结构235
6.11.11 排灌泵站表结构236
6.11.12 抢险救生物资分布表结构237
6.12 人口社会经济数据库表结构及编码说明238
6.12.1 村级人口社会经济数据表结构238
6.12.2 乡镇人口社会经济数据表结构239
6.13 土地利用数据库表结构及编码说明245
6.13.1 土地利用数据命名表245
6.13.2 行政界线属性表结构246
6.13.3 高程点属性表结构246
6.13.4 权属界线拐点属性表结构246
6.13.5 图斑属性表结构246
6.13.6 线状地物属性表结构248
6.13.7 注记属性表结构249
6.13.8 所有线属性表结构249
6.13.9 土地利用分类代码表250
6.13.10 权属性质代码表252
6.13.11 耕地坡度级别代码表252
6.14 相关支持库表结构及编码说明253
6.14.1 数据表分类253
6.14.2 数据的组织与管理254
6.14.3 数据模型图254
6.14.4 字典表259
第7章 操作手册275
7.1 系统操作指南275
7.1.1 系统概述275
7.1.2 地图控制277
7.1.3 空间分析287
7.1.4 专题管理288
7.1.5 专业分析296
7.2 故障解决300
第8章 灾民撤退与紧急救援模拟方案301
8.1 荆江分洪区分蓄洪能力分析301
8.1.1 荆江分洪区初始建设301
8.1.2 1998年长江大洪水荆江分洪区情况301
8.1.3 荆江分洪区的基本特征302
8.1.4 荆江分洪区围堤分布和区内高程303
8.1.5 荆江分洪区区内安全区和安全台分布304
8.1.6 荆江分洪区内框架躲水楼分布304
8.1.7 荆江地区分蓄洪区综合分蓄洪能力分析305
8.2 荆江分洪区灾民撤退方案306
8.2.1 荆江分洪区灾民和牲畜分布306
8.2.2 灾民转移道路和桥梁分布306
8.2.3 灾民撤退外转码头和桥梁转移流量分析307
8.2.4 荆江分洪区灾民、牲蓄安置原则308
8.2.5 荆江分洪区区内定居和区内转移方案309
8.2.6 灾民撤退区外转移方案310
8.2.7 人口、牲畜转移公路规划方案310
8.3 荆江分洪区紧急救援预案311
8.3.1 荆江分洪区分洪前日常准备工作311
8.3.2 荆江分洪区指挥系统312
8.3.3 通信联络和分洪信号发布314
8.3.4 荆江分洪区分洪前的实际准备315
8.3.5 荆江分洪区各部门任务分工316
8.3.6 荆江分洪区分洪实施计划安排318
8.3.7 打捞救生320
8.3.8 分洪区围堤防守320
8.3.9 安全区围堤防守322
第9章 洪水淹没损失精算方法应用实验研究323
9.1 洪水灾害评估指标与方法体系323
9.1.1 洪水灾害评估指标与方法体系的概念和特征323
9.1.2 洪水灾害自然特征指标集合326
9.1.3 洪水灾害社会经济特征指标集合330
9.2 洪水灾害损失分析方法与模型335
9.2.1 洪水灾害影响范围335
9.2.2 基于GIS的洪水淹没水深分析计算337
9.2.3 洪水灾害损失评估方法343
9.2.4 洪水淹没损失评估的GIS集成系统348
9.3 荆江流域淹没损失精算方法应用试验(以水稻为例)352
9.3.1 洪水自然特征指标确定353
9.3.2 水稻易损性分析模型的建立356
9.3.3 水稻淹没损失计算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