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银行业监管协调与合作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银行业监管协调与合作研究
  • 郭春松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ISBN:750494454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75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297页
  • 主题词:银行监督-研究-中国;银行-经济合作-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银行业监管协调与合作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导论1

1.1 选题的现实背景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4

1.3 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7

1.4 主要创新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10

2 理论综述和文献回顾13

2.1 概念界定及相关说明13

2.1.1 “协调”与“合作”辨析13

2.1.2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主体15

2.1.3 还必须说明的一个重要问题16

2.2 理论综述和文献回顾(上):银行监管理论方面16

2.2.1 银行监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17

2.2.2 银行监管的静态经济分析24

2.2.3 银行监管的动态均衡分析27

2.2.4 银行监管的微观经济学分析30

2.2.5 银行监管理论的简要评述34

2.3 理论综述和文献回顾(下):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理论方面35

2.3.1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理论提出的背景35

2.3.2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国际经济学分析36

2.3.3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动态博弈分析43

2.3.4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45

2.3.5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信息经济学分析46

2.3.6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理论的简要评述47

小结47

3 银行监管的国内协调50

3.1 银行监管制度变迁与监管协调动因50

3.1.1 银行业发展与银行业结构51

3.1.2 银行监管的历史演进与制度变迁59

3.1.3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动因66

3.2 “一行三会”协调的现状与困难70

3.2.1 “一行三会”协调的现状71

3.2.2 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协调的困难和问题73

3.2.3 银行监管与证券监管、保险监管协调的困难和问题75

3.2.4 银行监管当局与央行及其他监管当局协调的国际实践83

3.3 银监会与国有股权代表者、地方政府的监管协调87

3.3.1 银监会与国有股权代表者监管协调的难点88

3.3.2 银监会与地方政府监管协调的难点90

3.3.3 国外财政监管的经验及启示93

3.4 银监会与监管第三方的监管协调101

3.4.1 监管第三方在银行监管中的作用101

3.4.2 监管第三方与银监会协调的难点104

3.4.3 监管第三方在银行监管中的国际经验109

小结110

4 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112

4.1 银行业对外开放及对监管的挑战112

4.1.1 金融开放与外资银行的发展113

4.1.2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引进战略投资者125

4.1.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对银行监管的挑战132

4.2 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及主要监管实践137

4.2.1 国际金融监管组织与巴塞尔委员会137

4.2.2 区域性金融监管组织与东亚地区的金融监管合作145

4.2.3 欧盟金融监管合作的实践与经验148

4.3 银行监管国际合作的深化——新资本协议视角152

4.3.1 银行业资本监管标准的嬗变153

4.3.2 部分国家实施协议的计划160

4.3.3 中国实施新资本协议面临的难题165

4.4 银行监管国际合作的深化——国际会计准则视角176

4.4.1 金融企业国际会计准则的变迁176

4.4.2 中国金融企业会计准则的演进182

4.4.3 IAS 39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183

4.4.4 IAS 39对中国银行监管的挑战185

小结187

5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成本收益和博弈分析189

5.1 成本收益和博弈分析的概念189

5.1.1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成本和收益190

5.1.2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博弈分析191

5.1.3 监管主体与协调主体191

5.2 银行监管国内协调的成本收益和博弈分析192

5.2.1 “一行三会”之间协调的成本收益分析193

5.2.2 银监会与营利性中介机构的博弈分析199

5.2.3 银监会与国有股权代表者的协调与博弈分析203

5.3 银行监管国际合作的博弈分析204

5.3.1 银监会与国外监管当局的博弈分析204

5.3.2 银监会与国际金融监管组织的合作分析208

小结210

6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适度性评价及路径优化212

6.1 塑造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5C理念213

6.1.1 银行监管理念与监管文化213

6.1.2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5C理念的主要内容214

6.1.3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5C理念对监管的影响217

6.2 构建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适度性评价指标体系217

6.2.1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适度性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218

6.2.2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适度性评价指标的构建219

6.2.3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适度性评价224

6.3 建立网络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227

6.3.1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目标定位228

6.3.2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模式选择229

6.3.3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法制化及展望235

6.4 借鉴、吸收国际银行监管经验235

6.4.1 借鉴预先承诺制(PCA)思想,增加资本监管的柔性236

6.4.2 引入经济资本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规范商业银行经营行为239

6.4.3 建立有效的内部评级体系,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241

6.4.4 激励相容与制度安排相结合,有效防范操作风险242

6.4.5 提高监管第三方的积极性,增强市场纪律的约束力243

6.4.6 鼓励金融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245

6.5 促进监管标准和会计标准协调发展247

6.5.1 探索国际会计准则的适用性,降低制度差异对银行产生的负面影响248

6.5.2 深入研究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提升银行计量的准确性249

6.5.3 以监管标准和会计标准为准则,提高银行信息披露的质量250

小结252

结束语254

参考文献256

后记271

图1-1 本书研究的逻辑框架10

图2-1 佩尔兹曼的价格决定模型22

图2-2 监管的成本效率分析图26

图2-3 哈马达图形: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一个理论分析38

表3-1 中国银行业经营基本情况表53

图3-1 中国银行业存贷款变化情况图54

图3-2 中国商业银行2006年末不良贷款分布图55

图3-3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变化曲线图56

图3-4 中国金融业资产结构图56

图3-5 中国商业银行2006年末不良贷款结构图57

图3-6 商业银行发展与银行监管演进逻辑65

表3-2 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主要内容72

表3-3 银行、证券、保险合作的主要产品一览表78

表3-4 监管机构部分制度创新80

表3-5 监管方法的有效性:银行发展和业绩回归82

表3-6 部分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的国家84

表3-7 汇金公司注资金融企业情况88

表3-8 福建省某国有商业银行胜诉未执行统计表91

图3-7 抽样县域银行存贷比曲线图93

图3-8 美国银行监管框架95

图3-9 监管第三方与银行监管当局合作机理图103

图4-1 外资银行营业机构和代表处设立情况曲线图118

图4-2 外资银行内部优劣势的SWOT矩阵121

表4-1 中美两国银行监管谅解备忘录主要内容122

表4-2 2007年4月末已签署双边监管谅解备忘录的国家和地区名录123

表4-3 外资入股中资银行概况127

表4-4 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情况128

表4-5 股份制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情况130

表4-6 城市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情况132

表4-7 较重要的国际性金融监管组织139

表4-8 较重要的区域性监管组织146

表4-9 银行不同风险的计算方法154

表4-10 不符合与新协议有关核心原则的国家比率165

表4-11 中国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主要措施168

表4-12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状况169

表4-13 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发生数目统计表172

图4-3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值与总资产173

表4-14 中国现行制度与新资本协议对信息披露要求的比较175

表4-15 涉及金融工具业务的国际会计准则178

图5-1 最佳协调净收益图195

图5-2 法律约束下的博弈模型200

图5-3 银监会与中介机构协调选择图A200

图5-4 银监会与中介机构协调选择图B201

图5-5 市场利益驱动下的博弈模型202

图5-6 银监会与中介机构协调选择图C202

图5-7 银监会与中介机构协调选择图D203

图5-8 银监会与国外监管当局的博弈矩阵205

图5-9 大国、小国与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合作的成本收益分析209

图6-1 5C理念作用示意图217

图6-2 动态聚类作用示意图224

表6-1 适度性评价与主要监管行动226

图6-3 网络化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2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