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猪的营养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猪的营养 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32/31750142.jpg)
- 李德发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801675169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09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430页
- 主题词:猪-营养(生物)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猪的营养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猪的消化生理1
1.1 概述1
1.2 猪消化系统的构造、发育及其消化功能1
1.2.1 消化道的结构3
1.2.2 口腔3
1.2.3 胃4
1.2.4 小肠7
1.2.5 大肠10
1.3 消化酶11
13.1 胃消化酶11
1.3.2 胰腺分泌的消化酶12
1.3.3 小肠分泌的消化酶13
1.4 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13
1.4.1 吸收的部位13
1.4.2 吸收原理14
1.4.3 各种养分的吸收14
1.5 仔猪的消化生理16
1.5.1 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16
1.5.2 仔猪消化生理功能的发育规律17
1.5.3 饲料和饲喂体系对仔猪消化功能发育的影响19
主要参考文献21
第2章 猪的消化道微生物平衡及其调控技术22
2.1 猪消化道的微生态环境22
2.2 猪肠道菌群的建立和演替23
2.3 消化道微生态平衡调控技术25
2.3.1 化学益生素25
2.3.2 益生素27
2.4 益生素的开发与研制34
2.4.1 理想益生素菌种应具备的条件34
2.4.2 仔猪用乳杆菌益生素菌种的选育37
2.4.3 益生素生产工艺39
2.4.4 益生素产品标准40
2.4.5 益生素的开发应用前景41
主要参考文献41
第3章 猪饲料能量与氨基酸消化率的评定方法43
3.1 养分消化率测定方法43
3.1.1 粪分析法43
3.1.2 麻醉屠宰法44
3.1.3 猪回肠末端取样法44
3.1.4 活动尼龙袋法47
3.2 测定能量与氨基酸消化率的试验日粮设计48
3.2.1 氨基酸消化率测定方法48
3.2.2 能量消化率测定方法49
3.3 试验动物内源氨基酸测定方法及其影响因素51
3.3.1 内源氮测定方法51
3.3.2 影响内源氮损失的主要因素54
3.4 指示剂的选择54
3.4.1 指示剂分类55
3.4.2 指示剂回收率56
3.5 生长试验法57
3.6 体外法评定猪饲料蛋白质及氨基酸消化率58
3.6.1 体外法分类58
3.6.2 体外法的局限性及注意事项60
3.7 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在饲料分析上的应用61
3.7.1 原理及方法61
3.7.2 在饲料分析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61
主要参考文献64
第4章 猪的能量代谢70
4.1 基本概念70
4.1.1 能量的概念70
4.1.2 能量的度量单位70
4.1.3 能量代谢的概念70
4.2 能量的代谢过程71
4.2.1 能量代谢的生化基础71
4.2.2 能量的转化与传递72
4.2.3 能量的贮备76
4.3 能量代谢的调控76
4.4 研究能量代谢的方法76
4.4.1 比较屠宰试验76
4.4.2 能量平衡试验76
4.5 能值的分类及其测定77
4.5.1 总能及其测定77
4.5.2 消化能及其测定77
4.5.3 代谢能及其测定78
4.5.4 净能及其测定79
4.6 猪的能量需要量80
4.6.1 维持能量需要80
4.6.2 生长能量需要81
4.6.3 妊娠能量需要81
4.6.4 泌乳能量需要81
4.6.5 后备公猪和母猪能量需要82
4.6.6 配种公猪能量需要82
主要参考文献82
第5章 猪的蛋白质营养84
5.1 氨基酸的生理功能84
5.1.1 合成体蛋白84
5.1.2 分解功能84
5.1.3 氨基酸对动物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85
5.1.4 氨基酸对蛋白质周转代谢的影响85
5.1.5 某些氨基酸对动物的特殊调控作用85
5.2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85
5.2.1 蛋白质在体内的消化和吸收85
5.2.2 氨基酸在体内的代谢86
5.3 理想蛋白质87
5.3.1 理想蛋白质概念的起源与发展87
5.3.2 理想蛋白质的研究方法89
5.3.3 影响理想蛋白质模式的因素90
5.3.4 理想蛋白质的应用91
5.4 日粮中合成氨基酸的使用92
5.4.1 配合饲料中添加合成氨基酸的种类92
5.4.2 利用合成氨基酸配合日粮92
5.4.3 利用合成氨基酸配合日粮的效果92
5.5 蛋白质周转95
5.5.1 蛋白质周转的概念95
5.5.2 猪不同组织蛋白质周转的特点96
5.5.3 影响蛋白质周转的因素96
5.6 小肽营养98
5.6.1 小肽营养的发展历程98
5.6.2 小肽的吸收99
5.6.3 小肽的代谢101
5.6.4 日粮中添加小肽的前景105
5.7 生物活性肽的营养调控105
5.7.1 生物活性肽的来源、种类和生理功能106
5.7.2 生物活性肽的吸收110
5.7.3 生物活性肽的生产开发110
主要参考文献112
第6章 猪的碳水化合物营养120
6.1 概述120
6.2 猪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与代谢121
6.3 新生仔猪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122
6.4 猪对粗纤维的利用122
6.4.1 纤维的定义123
6.4.2 纤维的分类及理化特性123
6.4.3 纤维及纤维成分的分析方法124
6.4.4 生长猪日粮中的粗纤维水平125
6.4.5 母猪日粮中的粗纤维水平125
6.4.6 纤维对矿物质利用的影响127
6.4.7 纤维对消化物流通速度的影响127
6.5 小结128
主要参考文献129
第7章 猪的脂肪营养131
7.1 脂肪的生理功能131
7.2 脂肪的消化、吸收和代谢132
7.3 脂肪酸的生物学功能133
7.3.1 维持生物膜的正常功能133
7.3.2 作为类二十烷的前体,广泛参与机体代谢133
7.3.3 维持皮肤的正常功能134
7.3.4 降低血脂和总胆固醇水平134
7.3.5 改善机体免疫机能135
7.3.6 维持大脑和神经组织的正常功能135
7.3.7 必需脂肪酸的其他生物学功能136
7.4 脂肪酸的转运与代谢136
7.4.1 β-氧化136
7.4.2 ?-氧化136
7.4.3 脂肪酸的代谢途径137
7.5 脂肪酸的需要量和缺乏症138
7.5.1 需要量138
7.5.2 影响必需脂肪酸需要量的主要因素139
7.5.3 必需脂肪酸营养水平的评定指标139
7.5.4 缺乏症140
7.6 共轭亚油酸在猪营养中的研究与应用140
7.6.1 共轭亚油酸的生产加工140
7.6.2 共轭亚油酸的活性形式140
7.6.3 共轭亚油酸在猪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141
7.7 初生仔猪对日粮脂肪的利用143
7.8 仔猪对日粮脂肪的利用143
7.8.1 仔猪日粮中脂肪的添加效应143
7.8.2 仔猪对不同来源脂肪的利用144
7.8.3 仔猪日粮中添加脂肪对适口性的影响145
7.9 生长肥育猪对日粮脂肪的利用146
7.10 母猪对日粮脂肪的利用146
7.11 脂肪的商业来源147
主要参考文献148
第8章 猪的维生素营养152
8.1 维生素A152
8.1.1 饲料中的含量153
8.1.2 商品来源153
8.1.3 稳定性与生物活性154
8.1.4 维生素A及A原的代谢155
8.1.5 生化功能156
8.1.6 维生素A营养水平的评估157
8.1.7 需要量158
8.1.8 中毒症159
8.2 维生素D159
8.3 维生素K160
8.3.1 饲料中的含量161
8.3.2 商品来源161
8.3.3 拮抗物161
8.3.4 代谢162
8.3.5 生化功能162
8.3.6 缺乏症163
8.3.7 需要量163
8.4 叶酸164
8.4.1 代谢功能164
8.4.2 缺乏症164
8.4.3 需要量164
8.5 维生素B2165
8.5.1 代谢功能166
8.5.2 缺乏症166
8.5.3 需要量166
8.6 胆碱167
8.6.1 代谢功能168
8.6.2 缺乏症168
8.6.3 需要量168
8.7 硫胺素170
8.7.1 代谢功能171
8.7.2 缺乏症和中毒症172
8.7.3 需要量172
8.8 泛酸173
8.8.1 代谢功能173
8.8.2 缺乏症174
8.8.3 需要量174
8.9 维生素B6175
8.9.1 代谢功能176
8.9.2 需要量176
8.10 生物素177
8.10.1 代谢功能178
8.10.2 缺乏症178
8.10.3 需要量178
8.11 尼克酸180
8.11.1 代谢功能180
8.11.2 缺乏症181
8.11.3 需要量181
8.12 维生素C182
主要参考文献182
第9章 猪的微量元素营养186
9.1 锰186
9.1.1 饲料锰的来源187
9.1.2 不同来源锰的生物学利用率187
9.1.3 影响锰吸收利用的因素190
9.2 铜190
9.2.1 饲料铜的来源191
9.2.2 不同来源铜的生物学利用率192
9.3 铁194
9.3.1 饲料铁的来源194
9.3.2 不同来源铁的生物学利用率196
9.4 锌198
9.4.1 饲料锌的来源198
9.4.2 不同来源锌的生物学利用率200
9.5 碘203
9.5.1 饲料碘的来源204
9.5.2 不同来源碘的生物学利用率205
9.6 硒205
9.6.1 饲料硒的来源205
9.6.2 不同来源硒的生物学利用率206
9.7 钴206
9.7.1 饲料钴的来源206
9.7.2 不同来源钴的生物学利用率207
9.8 饲料中微量元素的建议添加量208
主要参考文献209
第10章 猪的钙、磷及电解质营养211
10.1 钙、磷211
10.1.1 钙、磷的生理功能及体内分布211
10.1.2 钙、磷及维生素D的吸收和代谢212
10.1.3 猪饲粮的钙、磷来源214
10.1.4 猪的钙、磷需要量215
10.1.5 猪对植酸磷的利用217
10.1.6 钙、磷和维生素D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219
10.2 钾、钠、氯及电解质平衡221
10.2.1 化学特性和生理功能221
10.2.2 电解质在机体中的组成和分布222
10.2.3 机体对电解质的调节223
10.2.4 营养补充224
10.2.5 电解质平衡对猪增重速度和酸碱度平衡的影响226
主要参考文献231
第11章 猪的维生素E和硒的营养234
11.1 饲料中的维生素E和硒234
11.1.1 谷类籽实235
11.1.2 动物产品235
11.2 影响日粮中硒和维生素E利用效率的因素236
11.3 维生素E和硒的相互关系236
11.4 硒和维生素E的代谢237
11.4.1 吸收和血管运输237
11.4.2 代谢转化237
11.4.3 组织分布237
11.4.4 排泄238
11.5 维生素E和硒的功能与缺乏症238
11.5.1 维生素E和硒的功能238
11.5.2 维生素E和硒缺乏症240
11.5.3 猪的硒和维生素E缺乏症产生的原因240
11.6 维生素E和硒缺乏对仔猪和生长猪生长发育的影响241
11.7 维生素E和硒对繁殖性能的影响242
11.8 硒的毒性243
主要参考文献244
第12章 仔猪营养246
12.1 乳猪的营养246
12.2 早期断奶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247
12.3 断奶仔猪的日粮特点248
12.3.1 高营养浓度日粮248
12.3.2 日粮的防病作用248
12.3.3 日粮粗纤维的含量248
12.3.4 饲料原料的抗原性248
12.3.5 酸化日粮249
12.3.6 其他特点249
12.4 断奶仔猪的管理措施250
12.4.1 仔猪断奶时常遇到的应激因子250
12.4.2 乳猪成功断奶的措施251
12.5 影响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因素254
12.5.1 断奶体重或日龄254
12.5.2 营养因素254
12.5.3 环境条件255
12.5.4 其他因素255
12.6 断奶仔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营养的研究新进展255
12.6.1 仔猪的蛋白质需要量与蛋白质饲料256
12.6.2 断奶仔猪的碳水化合物饲料261
12.6.3 脂肪饲料及其添加水平261
12.7 仔猪对磷的需要量262
12.7.1 机体代谢对磷的需要量262
12.7.2 仔猪有效磷需要量的估测262
主要参考文献263
第13章 母猪营养264
13.1 能量、蛋白质和氨基酸264
13.1.1 妊娠264
13.1.2 泌乳265
13.1.3 繁殖母猪氨基酸的营养需要267
13.2 维生素271
13.2.1 胆碱271
13.2.2 生物素271
13.2.3 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272
13.2.4 核黄素272
13.2.5 维生素E272
13.2.6 维生素D273
13.2.7 泛酸273
13.2.8 吡哆醇273
13.2.9 维生素B12、维生素C、硫胺素和烟酸273
13.2.10 叶酸273
13.3 矿物质276
13.3.1 锌276
13.3.2 铁276
13.3.3 铜276
13.3.4 锰276
13.3.5 硒277
13.3.6 钙和磷277
13.3.7 氯化钠278
13.4 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提高母猪的繁殖力278
13.5 母猪的饲养与营养279
13.5.1 后备母猪的饲养279
13.5.2 适时配种279
13.5.3 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280
13.5.4 泌乳母猪的饲养管理281
13.5.5 促进母猪断奶后早发情282
13.6 高产母猪的饲养283
13.6.1 营养摄入对泌乳量的影响283
13.6.2 影响营养素摄入的因素284
13.6.3 环境及其调控284
13.6.4 设备和设施的影响284
13.6.5 泌乳日粮的营养浓度285
13.6.6 水的利用285
13.6.7 产前的饲料采食量和体况285
13.7 关于母猪的限制饲喂285
13.8 饲料消耗的监测285
主要参考文献286
第14章 猪的营养与免疫290
14.1 营养免疫学的定义290
14.2 营养免疫学的研究历史290
14.3 动物免疫功能的评价方法291
14.3.1 免疫器官的发育情况291
14.3.2 细胞免疫功能的评价方法291
14.3.3 体液免疫功能的评价方法291
14.4 猪营养与免疫研究现状291
14.4.1 营养素对猪免疫功能的影响292
14.4.2 免疫状况对猪营养代谢、生产性能及营养需要量的影响302
14.5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308
主要参考文献308
第15章 大豆抗营养因子及其对猪营养的影响311
15.1 大豆主要抗营养因子312
15.1.1 大豆抗原蛋白312
15.1.2 大豆寡糖314
15.1.3 大豆蛋白酶抑制因子315
15.1.4 大豆凝集素319
15.1.5 其他类抗营养因子323
15.2 大豆抗营养因子灭活的加工方法326
15.2.1 物理学方法326
15.2.2 化学方法328
15.2.3 酶学方法329
15.2.4 育种方法329
主要参考文献329
第16章 猪营养调控的分子基础334
16.1 分子营养学的定义与发展历史334
16.1.1 分子营养学的涵义334
16.1.2 分子营养学的研究内容335
16.1.3 分子营养学的发展历史335
16.2 分子营养学的研究现状335
16.2.1 营养素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335
16.2.2 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337
16.2.3 动物生长发育与代谢的分子生物学机制346
16.3 营养素调控基因表达在生产中应用的前景350
主要参考文献350
第17章 酶制剂在猪日粮中的应用356
17.1 饲用酶制剂的种类及其特性357
17.1.1 饲用酶的分类357
17.1.2 饲用酶的基本作用359
17.2 饲用酶制剂的作用机理360
17.2.1 补充或促进内源酶分泌360
17.2.2 降低食糜粘度361
17.2.3 破碎细胞壁361
17.2.4 消除抗营养因子361
17.3 饲用酶制剂的应用研究362
17.3.1 酶制剂应用的生物学依据362
17.3.2 复合酶制剂的应用364
17.3.3 植酸酶的应用研究365
17.3.4 影响饲用酶效果的因素365
17.4 饲用酶制剂的生产366
17.4.1 菌种筛选367
17.4.2 发酵工艺369
17.4.3 后处理技术370
17.5 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371
主要参考文献372
第18章 天然植物提取物在猪日粮中的应用374
18.1 抗生素的应用及负面效应374
18.2 天然植物及其提取物的发展现状与优势375
18.2.1 天然植物及其提取物的发展现状375
18.2.2 天然植物及其提取物的优势375
18.3 主要天然植物提取物376
18.3.1 有机酸类376
18.3.2 生物碱类376
18.3.3 挥发油类377
18.3.4 糖类377
18.3.5 植物色素类378
18.3.6 鞣质类378
18.3.7 甙类378
18.3.8 氨基酸、蛋白质和酶类379
18.3.9 主要的天然植物提取物379
18.3.10 国外一些主要的天然植物及有效成分380
18.4 天然植物提取物的应用及作用机制381
18.4.1 抗菌作用381
18.4.2 抗病毒作用382
18.4.3 免疫增强作用383
18.4.4 改善动物产品的品质及生产性能384
18.5 天然植物提取物的提取工艺及技术387
18.5.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387
18.5.2 超声提取技术387
18.5.3 微波萃取技术388
18.5.4 酶法388
18.5.5 半仿生提取法389
18.6 存在问题及配方原则389
18.6.1 当前存在的问题389
18.6.2 理想的天然植物提取物的配方原则390
18.7 植物提取物的前景与展望391
主要参考文献391
第19章 加工工艺对猪饲料营养价值和生产性能的影响395
19.1 饲料加工工艺的进展395
19.1.1 原料的预膨胀处理395
19.1.2 饲料粉碎粒度控制395
19.1.3 混合式配料工艺395
19.1.4 强化调质395
19.1.5 热敏性和其他微量成分原料添加395
19.2 饲料加工工艺对猪饲料营养价值和生产性能的影响396
19.2.1 粉碎工艺396
19.2.2 饲料粉碎粒度396
19.2.3 锤片式粉碎机和辊式粉碎机398
19.3 混合均匀度399
19.4 湿热加工工艺对猪生产性能及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399
19.4.1 饲料的制粒400
19.4.2 膨胀熟化和挤压膨化401
19.5 热加工技术对大豆营养价值的影响403
19.6 加工可降低饲料原料的免疫原性404
19.7 湿热加工对微量营养素的影响406
19.8 湿热加工与杀菌407
主要参考文献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