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 1895-1911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 1895-1911
  • 方平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6608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26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454页
  • 主题词:社会发展史-上海市-1895~1911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 1895-1911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与国家1

一 现代化的两种类型1

二 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几种模式3

三 清末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基本格局7

第二节 “公共领域”疏义11

第三节 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研究的现状16

一 海外研究状况16

二 国内研究状况21

三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25

第四节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取向27

第一章 维新运动与公共领域的兴起30

第一节 报刊、学会:变法工具与公共传媒30

一 维新报刊的涌现31

二 戊戌学会的创兴39

三 制度化的公共媒介47

第二节 维新知识分子:“公众”与“社群媒介”50

一 新知识人的生产途径及其特质50

二 “公众”的角色定位与“社群媒介”的沟通功能56

第三节 变法呼声:公众舆论的肇兴60

第二章 民办报刊与公共领域的舆论表达67

第一节 报刊传媒的勃兴及其民间化67

一 报刊传媒的勃兴67

二 报刊传媒民间化的若干表征78

三 民办报刊的沟通与联络91

第二节 民报与公共领域的体制建构95

第三节 代言与灌输:公众舆论的表达模式100

一 传统社会的舆论表达100

二 公众舆论表达的代言-灌输模式102

三 公众舆论的特点105

第四节 双向交流与单向宣传:公众舆论的生成机制——以《苏报》为案例107

一 从“营业性小报”到“善造风潮之报”108

二 “学界风潮”专栏的辟设与激进舆论的初兴112

三 版面改良与革命言论的激荡118

四 从双向“交流”到单向“灌输”121

第五节 从“耳目”、“喉舌”到“向导”、“政监”:公众舆论的话语伦理124

一 “耳目”与“喉舌”125

二 “第四种族”与“舆论之母”128

三 “政监”与“向导”131

第三章 民间社团与公共领域的组织建构137

第一节 旧式社团的演变与转型——以会馆、公所为例137

第二节 新式社团的数量统计与功能分类144

一 数量统计144

二 联系与规模161

三 功能分类166

第三节 合群进化:新式社团的立会理念与组织体制171

第四节 力谋公益:新式社团的组织活动与组织功能180

第五节 新式社团的发展空间及其限度199

第六节 新式社团个案分析——预备立宪公会205

一 社会属性:一个以官方政策为背景依托的民间社团206

二 会员构成与组织构成:绅、商、学三界结合211

三 会务活动:从学理研究、舆论宣传走向政治参与218

四 公会政治立场变化的象征意义230

第四章 自律性交往场所与公共领域的空间拓展232

第一节 报馆:业务活动与政治集议233

一 纯粹的业务活动场所233

二 小范围的同人聚集之所236

三 政治集团的活动机关238

第二节 书院与学堂:文化教育与政治参与249

一 书院风习之嬗变250

二 学堂与政治参与的异变257

第三节 戏园与舞台:个体娱乐与革命宣传268

一 戏园之繁盛268

二 戏曲改良运动与新剧的诞生272

三 “新舞台”的创建与公共空间的拓展279

第四节 张园:私园与公共集会283

一 对外开放:从私园到公共活动场所283

二 集会与演说:政治批判场所的形成288

三 张园集议的几个特点291

第五节 惜阴堂:私宅与政治集议295

一 地方绅、商、学界集会据点296

二 南方阵营的集议之所299

三 南北沟通的秘密通道与议和之所303

第五章 公共领域的整合与市民阶级的兴起308

第一节 公共领域的整合方式308

第二节 “市民阶级”界说及其社会构成312

一 “市民阶级”界说312

二 市民阶级的社会构成315

第三节 市民阶级的社会认同326

一 城市地域身份认同326

二 “国民”身份认同332

三 两种身份认同的错位与谐合335

第六章 公共领域的社会动员与民族主义风潮337

第一节 甲午前民族主义意识的缺失337

一 缺少排外意识的种种表象338

二 排外意识淡薄的原因347

第二节 两次四明公所血案:民族主义的初兴350

一 两次血案概况350

二 民众对两次血案的不同态度354

三 四明公所在抗暴中的作用359

第三节 拒俄运动:“文明排外”保危局361

一 “文明排外”释义362

二 “文明排外”的社会动员364

三 “文明排外”的时代价值372

第四节 哄闹公堂案:“万臆一声”争国权375

一 公堂案发生后的抗议浪潮375

二 公堂案背后的中西权势之争382

三 公堂案与早期民族主义的觉醒387

第七章 上海社会的自主化发展392

第一节 “社会中心点”地位的形成392

第二节 公共领域的转折与畸变397

结语406

附录:征引、参考文献举要410

后记4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