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 中英文对照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 中英文对照](https://www.shukui.net/cover/55/31740998.jpg)
- 刘昭纯主编;刘君华主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20335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65页
- 文件大小:165MB
- 文件页数:488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双语教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 中英文对照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5
三、中西医学的差异7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9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1
第一节 精气学说11
一、精气的概念11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12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15
第二节 阴阳学说16
一、阴阳的概念16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8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23
第三节 五行学说28
一、五行的概念28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1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34
第二章 藏象39
第一节 概述39
一、藏象的概念39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40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41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42
第二节 五脏43
一、心43
二、肺47
三、脾51
四、肝54
五、肾58
第三节 六腑62
一、胆63
二、胃63
三、小肠65
四、大肠65
五、膀胱66
六、三焦66
第四节 奇恒之腑68
一、脑68
二、女子胞69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70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71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75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76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77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80
第一节 精80
一、精的概念80
二、精的生成80
三、精的功能81
第二节 气82
一、气的概念82
二、气的生成82
三、气的运动82
四、气的功能83
五、气的分类84
第三节 血87
一、血的概念87
二、血的生成87
三、血的运行87
四、血的功能88
第四节 津液89
一、津液的概念89
二、津液的代谢89
三、津液的功能91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91
一、精与气的关系92
二、精与血的关系92
三、气与血的关系92
四、气与津液的关系94
五、血与津液的关系94
第四章 经络96
第一节 概述96
一、经络的概念96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97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97
第二节 十二经脉99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99
二、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100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103
第三节 奇经八脉112
一、奇经八脉的基本功能112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功能特点113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118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118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119
第五章 体质121
第一节 概述121
一、体质的概念121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121
三、中医体质学的基本原理122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与生理基础123
一、影响体质的因素123
二、体质的生理特点125
三、体质的生理基础126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127
一、平和质127
二、偏颇质127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运用129
一、体质与发病129
二、体质与病机130
三、体质与诊断130
四、体质与治疗130
五、体质与养生131
第六章 病因132
第一节 外感病因132
一、六淫132
二、疠气137
第二节 内伤病因138
一、七情内伤139
二、饮食失宜140
三、劳逸失度142
第三节 病理产物143
一、痰饮143
二、瘀血145
三、结石147
第四节 其他病因148
一、外伤148
二、寄生虫148
三、药邪148
四、医过148
五、禀赋之邪148
第七章 发病150
第一节 发病原理150
一、邪正斗争与发病150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151
第二节 发病类型152
一、感邪即发153
二、徐发153
三、伏发153
四、继发153
五、合病与并病153
六、复发154
第八章 病机156
第一节 基本病机156
一、邪正盛衰156
二、阴阳失调158
三、气血失常161
四、津液代谢失常163
五、内生五邪165
第二节 疾病传变167
一、病位传变168
二、病性转化169
三、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170
第九章 防治原则171
第一节 预防原则171
一、未病先防171
二、既病防变172
三、病后防复173
第二节 治疗原则173
一、治病求本173
二、扶正祛邪175
三、调整阴阳177
四、调和气血178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