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观演建筑设计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观演建筑设计手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43/31722148.jpg)
- 重庆大学,吴德基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08809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926页
- 文件大小:195MB
- 文件页数:947页
- 主题词:文化建筑-建筑设计-技术手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观演建筑设计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1
第一章 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涵构1
一、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特点1
(一)标志性1
(二)场所性1
(三)层次性1
(四)中介性1
二、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空间构成层次和特征2
(一)观演建筑的建筑场地环境2
1.观演建筑场地环境的功能作用2
2.观演建筑场地环境形式2
(二)观演建筑的街区环境3
(三)观演建筑的城市环境和区域环境4
三、观演建筑外部空间行为环境的特质4
(一)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的心理感知4
1.视觉感知在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的表现4
2.时空感知在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的表现5
3.逻辑感知在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的表现7
(二)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的环境行为8
1.行为的多样性8
2.环境的多样性8
3.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的个人空间与领域空间9
4.人的某些特殊行为心理现象在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的表现10
四、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社会文化的传承11
(一)社会文化与观演建筑空间环境11
(二)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对社会文化的表达11
1.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的社会文化表达元素11
2.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对社会文化的表达过程13
第二章 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原则14
一、整体性原则14
(一)形体空间的整体性14
(二)空间结构的秩序性14
(三)人活动的适应性14
二、综合性和多用性原则14
三、开放性原则14
四、合理性原则15
(一)观演建筑选址与规模的合理性15
(二)观演建筑分布与服务范围的合理性15
(三)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的合理性16
五、可识别性原则17
第三章 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18
一、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环境景观与活动系统18
(一)观演建筑实体造型构成观演建筑外部环境景观的中心点18
1.观演建筑造型处理的手法18
2.结构选型与观演建筑的造型18
3.观演建筑的造型风格18
(二)公共空间设计20
1.广场20
2.步行街24
3.庭院25
4.屋顶广场及庭园25
5.观演建筑的入口空间25
(三)环境设施设计27
1.地面27
2.水27
3.植物30
4.雕塑、小品、设施33
(四)色彩与夜景设计34
1.色彩34
2.光与夜景36
(五)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人的活动行为系统设计37
1.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人的活动规律及特点37
2.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活动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方法38
二、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空间秩序38
(一)沿街外部公共空间的“线”38
1.传统的表现手法38
2.现代的表现手法40
(二)观演建筑外部公共空间中的交通流线与功能布局41
1.观演建筑的外部公共空间与城市道路的交通关系及设计41
2.观演建筑的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中交通流线的组织与功能布局41
(三)观演建筑与相邻建筑的“线”46
(四)天际轮廓的“线”47
1.观演建筑在自然环境中的天际轮廓线47
2.观演建筑在人工环境中的天际轮廓线47
(五)由建筑空间的“轴线”来维护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秩序47
三、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与区域环境49
(一)观演建筑个体与区域环境49
1.利用个体造型反映区域的面貌特征49
2.利用结构形式反映区域面貌50
3.利用色彩形式反映区域面貌50
(二)社会文化与人性化的外部空间环境51
1.生存文化——地方主义的启示51
2.意境创造与精神哲学52
第四章 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质量评估方法54
一、外部空间环境评估的基本概念54
(一)评估的定义与过程54
(二)评估的目的与作用54
1.鉴定与诊断作用54
2.导向作用54
3.反馈作用55
4.决策与监督作用55
二、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质量评估方法55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55
1.指标体系的概念55
2.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求55
3.关于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质量评估指标体系56
(二)评估信息的获取56
1.资料法56
2.问卷法56
3.现场调查、访问、座谈会法56
(三)评估信息的处理与评估结果的产生56
1.评估信息的处理56
2.关于观演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评估58
第二篇 电影院 剧院61
第一章 电影放映设备系统61
一、电影类型61
(一)白昼电影61
(二)普通电影61
(三)西尼马斯柯普宽银幕电影(Cinemascope)61
1.Ⅰ型62
2.Ⅱ型62
(四)遮幅式62
(五)全景电影(西尼拉玛1∶2.6)63
(六)35mm环幕电影(赛克拉玛Circle-Vision)63
(七)立体电影64
(八)70mm(宽胶片)宽银幕电影(托特A·O,Todd A.O)65
(九)70mm巨幕电影(阿麦克斯Imax)65
(十)70mm穹幕电影(欧尼麦克斯Omnimax)66
(十一)尼克菲可变视野系统(瓦留斯科普)69
(十二)全息电影69
(十三)香味电影69
(十四)电视电影70
(十五)电子电影(磁带录像及激光视盘)70
(十六)汽车电影院70
二、放映设备系统71
(一)银幕71
1.优质银幕的条件及性能71
2.银幕的类型72
3.银幕的反射特性曲线74
4.弧形宽银幕的曲率半径,弧深及弧长75
5.银幕宽度的计算76
6.银幕的适应性81
7.银幕框架82
(二)放映技术单元83
1.放映室87
2.卷片室(倒片室)96
3.电力室97
4.机修室99
5.播音室99
6.休息室、卫生间、吊片设施99
(三)放映还声系统100
1.放映还音方式100
2.立体声扬声器安装数目及设备100
三、电影院舞台104
1.舞台深度104
2.舞台形式104
3.台口104
4.台口大幕106
5.纱幕106
6.舞台面106
第二章 观众厅设计109
一、观众厅疏散设计109
(一)电影院建筑的疏散规定109
(二)剧院的疏散规定110
(三)人流疏散的要求111
(四)人流疏散时间的计算117
1.直接疏散117
2.间接疏散119
二、观众厅席位设计121
(一)意义121
(二)设计原则122
(三)席位排列法122
1.直线排列法122
2.弧线排列法125
3.折线排列法129
4.混合排列法129
(四)席位设计参数141
1.观众席位头排界限(头排距离)141
2.边座斜视界限143
3.最大视距与视角144
4.坐椅、排距和走道的尺度148
三、观众厅视线设计192
(一)地面起坡缓陡的影响因素192
1.a值的远近192
2.c值的大小192
3.h值的高低192
4.f值的宽窄193
5.计算坡度时分组的大小193
(二)设计视点193
1.剧场193
2.电影院194
(三)地面升起坡度设计196
1.图解法196
2.相似三角形数解法196
3.分组折线法200
(四)不需要地面起坡的排数201
(五)视线设计应注意的问题202
四、观众厅楼座设计203
(一)楼座容量203
(二)楼座形式203
1.剖面形式203
2.平面形式216
(三)楼座的视听质量226
1.视觉质量226
2.楼座第一排地面标高的确定226
3.听觉质量228
4.楼座栏板的剖面形式229
(四)楼座的进场口及疏散门235
1.双进口235
2.单进口236
(五)楼坐席位设计241
(六)楼座挑台结构形式248
1.梁板体系方案248
2.悬臂挑梁方案248
(七)楼座结构空间的利用250
1.走马廊250
2.走马廊扩大成楼座休息厅251
3.作放映室253
4.作观众休息厅253
5.作包厢256
五、观众厅平面及剖面形式256
(一)观众厅平面形式256
1.矩形平面256
2.钟形平面257
3.扇形平面261
4.楔形平面266
5.多角形平面267
6.曲线形平面267
7.不规则平面279
(二)观众厅剖面形式286
1.池座式大厅286
2.楼座式大厅289
六、观众厅顶棚设计292
(一)顶棚的音质特性293
1.反射顶棚293
2.扩散顶棚293
3.吸声顶棚293
4.混合式顶棚293
5.空间声反射体顶棚294
(二)顶棚的形态特性294
1.设计要求294
2.顶棚形态294
(三)舞台及靠舞台口的顶棚323
七、观众厅墙面设计324
(一)纵墙325
(二)墙裙与踢脚325
(三)纵墙装修设计325
(四)靠舞台口的墙面327
(五)后墙327
(六)前墙328
八、观众厅的干扰光预防330
(一)控制银幕近旁和观众厅墙面以及顶棚的光亮度331
(二)防止漏光331
(三)控制外加光源的亮度332
(四)控制空气中的烟尘含量,减少散射光332
九、特殊技术用房及会议室(厅)332
(一)特殊技术用房332
1.电视转播室及摄像机点332
2.广播转播室及插播室333
3.同声传译用房334
4.录音室334
5.扩声控制室335
(二)会议室(厅)335
1.会议室的面积335
2.舞台基本尺寸337
3.会议室布置337
4.会议室(厅)的坐椅及排距337
5.主席台座位及讲台340
第三章 剧院舞台及后台设计344
一、舞台类型及设计要求344
(一)箱形舞台344
(二)开敞式舞台344
1.半开敞式舞台344
2.全开敞式舞台347
(三)可变舞台348
(四)舞台设计要求355
1.选定舞台类型355
2.确定舞台机械系统355
3.选定舞台照明及控制系统355
4.设计好空调系统355
5.处理好电声及建声系统355
6.重视舞台防火排烟设计355
二、主台355
(一)主台尺度的确定因素355
(二)主台分区355
1.表演区356
2.景区356
3.天幕灯光区356
4.大幕区356
(三)主台尺度357
1.不同舞台对尺度的要求358
2.主台深度358
3.主台宽度358
4.主台高度359
5.台口359
(四)舞台地面设施及地板362
(五)天桥365
1.功能及数量365
2.尺寸366
3.规范规定367
(六)栅顶(葡萄架)368
1.栅顶类型与构造368
2.规范规定及要求369
(七)假台口369
1.作用369
2.种类372
3.形式373
三、台唇374
(一)功能374
(二)要求374
(三)平面形式376
1.弧形376
2.反弧形376
3.直线形377
4.折线形377
5.可变台唇378
四、乐池378
(一)平面设计378
1.乐队组成及面积指标378
2.乐位379
3.乐池平面380
(二)剖面设计381
1.形式381
2.深度381
3.墙地面栏杆、入口等设计383
(三)活动乐池及升降乐池384
五、侧台387
(一)作用387
(二)形式387
1.正对式侧台387
2.错开式侧台389
3.单侧台389
(三)尺度390
1.面积390
2.侧台宽396
3.侧台深396
4.侧台高396
5.侧台口396
(四)侧台对外出口397
六、后舞台398
七、舞台上空的机械设备401
(一)吊杆404
1.吊杆的技术参数及设计要求404
2.吊杆种类406
3.滑轮组合408
4.吊杆布置411
(二)幕411
1.大幕412
2.纱幕及衬幕415
3.檐幕(顶幕)、边幕(侧幕)416
4.场幕、表演区幕416
5.银幕416
6.天幕417
(三)灯光吊杆与灯光渡桥417
(四)景区及设备布置419
1.景区划分419
2.零景区的设备420
3.中间景区420
4.天幕灯光区420
八、舞台下部的机械设备420
(一)转台422
1.转台的作用与形式422
2.设计要求422
3.转台分类423
(二)车台426
1.小车台427
2.大型机动车台427
3.气垫车台427
(三)升降台428
1.尺寸及升降范围428
2.升降级428
3.荷载428
4.构造及传动示意429
5.驱动形式429
九、舞台灯光431
(一)舞台灯光的位置432
1.面光432
2.耳光434
3.台口内侧光435
4.第一道顶光435
5.顶光437
6.天桥侧光437
7.天幕区灯光438
8.流动光438
9.脚光438
10.外顶光440
11.暗场地板灯440
12.工作灯440
(二)灯光控制室及舞台监督控制室441
1.线路441
2.位置及设备442
3.调光设备442
(三)监控及通讯设备444
1.监控设备444
2.通讯设备445
3.信号灯445
(四)舞台灯具445
1.灯具的配备445
2.灯具形式及集光方式448
3.灯种配备449
十、防火450
(一)对建筑物的要求450
(二)剧院舞台消防452
1.防火幕452
2.排烟窗454
3.消防控制室456
4.其他456
5.观众厅457
6.消防给水及火灾报警457
(三)电影院457
十一、建筑设备458
(一)剧院458
1.电气458
2.给水排水459
3.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459
(二)电影院460
1.电气460
2.给水排水460
3.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461
十二、后台462
(一)化妆室462
1.布置原则462
2.化妆室的位置463
3.化妆室参数选用表470
4.化妆室类型478
5.化妆室家具及有关尺寸480
(二)服装室480
(三)道具室484
(四)存放间484
1.布景库及存放间484
2.灯光器材存放间486
3.家具库486
4.音响设备存放间486
(五)抢妆室486
(六)候场(演)室及跑场道486
(七)乐队用房487
(八)其他用房487
1.舞台工作人员休息室487
2.管理办公室487
3.接待室487
4.制作、绘景间(车间)487
(九)排练(演)厅(室)487
1.布置位置488
2.设计要求496
(十)技术设备用房500
第四章 观众厅自然通风510
一、早期采用的通风方式存在的缺陷510
二、竖向自然通风系统511
(一)设计要点511
1.加大热压差511
2.流场分布均匀511
3.获取一定的风速511
(二)竖向自然通风的设计511
1.地下主风道511
2.地下支风道513
3.地面进风口514
4.透气顶棚514
5.通风屋脊516
(三)楼座通风517
第五章 观众厅声学设计519
一、厅堂中听得好的条件及影响因素519
(一)清晰度519
(二)音质优美程度520
1.丰满度520
2.亲切感520
3.扩散度520
4.平衡与融合520
(三)反射面扩散处理及舞台反射罩520
1.反射面520
2.扩散处理520
3.舞台反射罩(面)521
(四)消除声学缺陷522
1.回声、颤动回声522
2.声聚焦523
3.耦合空间523
4.噪声干扰523
二、观众厅声学设计部位523
三、观众厅的混响设计524
(一)厅堂的容积指标524
(二)混响时间的设计标准524
1.最佳混响时间525
2.混响时间的计算526
(三)可调混响设计528
1.可调帘幕528
2.可变吸声构造529
3.改变厅堂容量及体积529
(四)吸声材料的选择与布置532
1.吸声材料的选择532
2.吸声材料和结构的布置原则532
(五)厅堂混响时间计算实例及测定资料533
四、几何声学534
(一)检验厅堂内有无回声535
(二)反射面的设计536
五、观众厅的电声系统537
(一)扩声系统537
1.扩声系统用途有537
2.扩声系统的声学要求537
3.宜设置扩声系统的条件537
4.扩声系统的组成537
(二)新型电声系统537
1.增加早期反射声,改善反射声分布538
2.增加厅堂混响声级,延长混响时间538
(三)扩声布置538
1.舞台口中央布置方式538
2.三通路立体声布置方式538
3.舞台口两侧布置方式538
4.分散式布置539
5.效果声布置方式540
第三篇 文化艺术中心541
第一章 文化艺术中心产生的背景及相应的理论541
一、社会背景541
二、设计理论541
(一)城市学理论541
1.图底理论541
2.连接理论542
3.场所理论542
(二)文化艺术中心的定位542
1.视觉的中心542
2.城市社会生活的中心542
3.心理的中心542
第二章 文化艺术中心建筑设计的原则543
一、功能构成543
(一)为观众及市民提供休闲空间543
(二)为演职人员提供的表演工作和休息的空间544
1.演员使用部分544
2.工作人员使用部分546
3.中心行政管理人员用房548
二、规模及分类549
(一)文化艺术中心的规模549
(二)文化艺术中心的类型552
1.音乐文化中心552
2.表演艺术中心552
3.展示艺术中心553
4.以大型会议为主的城市综合体553
三、选址及基地面积的确定553
(一)文化艺术中心基址的选择553
1.与城市规划相协调553
2.观演建筑要远离发射大声波的场所553
3.有足够的用地面积和合适的形状553
4.保证用地和周围道路有良好的关系554
5.考虑交通状况554
(二)基地面积的确定554
四、文化艺术中心的外部空间设计555
(一)低层型555
(二)高层型555
(三)高低层结合型555
五、文化艺术中心的平面空间组合形式556
(一)集中式平面556
(二)分散式平面557
(三)混合式平面560
第三章 文化艺术中心的功能设计561
一、以剧场为主的观演空间集成化561
(一)舞台、休息厅在平面上的集成化561
(二)多个剧场在竖向上的集成化561
(三)剧场休息厅空间与博览、研修等功能的集成化562
二、以剧场为主体的多项文化娱乐设施并存的功能设计特征562
(一)以社区中心与精神中心为存在模式562
(二)集团化的投资管理模式565
(三)“以文养文”的经营模式565
三、舞台、观众厅、休息厅设计565
(一)舞台566
1.镜框式舞台566
2.伸出式舞台和中心式舞台568
3.低阶式舞台569
(二)观众厅570
1.体形570
2.席位设计570
3.视线设计571
4.疏散设计571
5.通风设计571
6.顶棚设计571
7.特殊观演效果的影视厅573
(三)休息厅574
四、功能体块的组合及内外空间的有机性574
五、空间形态的创意575
(一)内外通透的空间575
(二)上下贯通的空间576
(三)有机流动的空间577
(四)色彩丰富的空间577
(五)宁静高雅的空间577
第四章 文化艺术中心的环境设计579
一、形态各异的文化艺术中心广场579
(一)开放性广场579
(二)艺术性广场579
(三)景观性广场580
(四)室内或半室内的广场580
二、架构有特色的空间形态580
(一)减法原理581
(二)加法原理582
三、整体环境的解构与整合583
四、利用山地环境形成有特色的文化艺术中心583
(一)利用山坡地环境形成有特色的外部空间形态583
(二)利用山坡地形灵活组织功能空间583
五、营造有文化品位的硬质环境与软质环境584
(一)硬质景观584
1.雕塑584
2.壁饰584
3.地面铺装584
4.小品设施585
(二)软质景观585
1.绿化586
2.水景587
六、文化艺术中心场地设计原则587
(一)广场规划原则587
1.集中的原则587
2.均衡的原则587
(二)广场交通流线588
(三)绿化及小品590
1.规模的整体性590
2.分布的集中性590
3.位置的重点性590
(四)杂务院的设置590
(五)技术设备用房的位置590
(六)文化艺术中心与城市交通的联系592
(七)停车场、停车库的设置592
1.地面停车场592
2.组合式停车场592
第五章 文化艺术中心的建筑形象及流派594
一、怀旧风格与新古典主义594
二、粗野主义595
三、精美主义595
(一)优秀的质量595
(二)建筑细部的深入考虑595
四、高技派595
五、地域主义596
六、生态主义597
七、象征主义597
第四篇 电影城599
第一章 电影城的特点及优势599
一、电影城的功能特征600
(一)服务多样化600
(二)容量合理化600
(三)观影舒适化601
(四)电影院内部环境的文化特质601
二、电影城的发展优势601
第二章 电影城的设计604
一、电影城的形式及相关因素604
(一)独建式604
(二)合建式(附建式)605
二、多厅式电影城的总体规划——规模及布局611
三、观众厅规模、等级612
(一)电影技术的工艺要求612
(二)经营效益的要求612
(三)实际的上座情况613
四、电影城的平面空间组合614
(一)电影城建筑组合设计的基本要求614
(二)电影城建筑的组合方式614
五、疏散设计621
第三章 观众厅设计624
一、电影城的观众厅624
二、中小型观众厅的内部空间设计625
(一)观众厅容积625
(二)舞台设置625
(三)席位设计625
(四)观众厅的通风照明626
三、观众厅声学环境设计627
(一)声学设计要求628
(二)声学环境的设计方法628
第四章 前厅设计、服务性用房及放映室631
一、前厅设计631
(一)电影城前厅的功能特征631
(二)前厅环境气氛的营造631
(三)多厅式电影院前厅面积的计算633
二、服务性用房633
(一)售票房(厅)633
(二)厕所634
(三)吸烟区634
第五篇 文化馆637
第一章 文化馆发展的概况637
一、文化馆的起源及其历史变革637
(一)通俗教育馆的建立637
(二)教育馆的发展637
(三)文化馆的成立637
二、文化馆事业发展的历程637
(一)普遍建立和稳定发展阶段637
(二)曲折发展的阶段638
(三)遭受严重挫折的阶段638
(四)复苏、中兴的阶段638
三、文化馆的性质和作用638
(一)文化馆的性质638
(二)文化馆的作用638
四、国外社会教育机构的状况639
(一)欧美社会教育639
(二)日本的社会教育639
(三)前苏联社会教育639
第二章 我国文化馆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641
一、我国目前文化馆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641
二、文化馆在我国的发展趋势641
第三章 文化馆总平面设计642
一、文化馆基地选择642
(一)区域中心地段642
(二)便利的市内过境交通642
(三)馆前广场642
(四)良好的周围环境642
二、文化馆总平面的组成与设计要求642
(一)文化馆总平面组成642
(二)总平面设计要求643
1.满足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要求643
2.流线组织合理、人车分流643
3.根据容积率创造良好的室外环境646
4.合理安排出入口646
三、总平面布局646
(一)分散式布局647
(二)集中式布局647
1.平面集中式布局648
2.竖向集中式布局649
3.水平与竖向相结合的集中式653
第四章 文化馆的组成、流线、面积指标654
一、文化馆的组成654
(一)观演用房654
(二)游艺用房654
(三)交谊用房654
(四)学习辅导用房654
(五)专业工作室654
(六)行政、管理及辅助用房654
二、文化馆的内部流线规划654
三、文化馆的面积指标654
(一)影响文化馆面积指标的因素654
(二)文化馆建筑的容积率656
(三)文化馆中各功能用房的面积比657
第五章 文化馆功能用房设计658
一、表演用房设计658
(一)表演用房的组成及其特点658
(二)观众厅人数的确定658
(三)文化馆的多功能厅658
(四)多功能厅的声学设计658
1.混响时间可调幅度的确定658
2.可调吸声结构658
3.舞台的音乐罩659
4.音乐罩的声学功效661
5.舞台空间的处理662
二、综合排练厅663
(一)综合排练厅的功能与组成663
(二)综合排练厅的位置663
(三)设计要求663
三、交谊用房设计664
(一)交谊用房的组成与面积664
(二)交谊用房的功能流线664
(三)舞厅的组成665
(四)舞厅的面积与布局665
(五)舞厅设计665
1.灯光处理665
2.顶棚处理665
3.墙面处理665
4.舞厅乐台的尺寸666
四、阅览用房设计668
(一)阅览用房的组成668
(二)阅览用房的面积668
(三)阅览用房的布局668
(四)阅览室设计原则668
(五)期刊阅览室设计原则669
(六)期刊、书籍阅览室669
(七)儿童阅览室669
五、游艺用房669
(一)桌球室671
(二)电子游戏室671
(三)棋牌室671
六、文化馆的艺术处理671
(一)文化馆建筑造型特点671
1.文化性与商业性671
2.时代感与民族性671
3.传统性与地域性673
(二)文化馆庭院空间艺术处理674
1.文化特性674
2.地域性675
3.民族性675
4.时代性676
(三)文化馆建筑造型的类别676
1.院落式676
2.集中式677
第六章 文化馆的外部空间形态及环境设计679
(一)绿化679
1.垂直绿化679
2.屋顶花园679
(二)建筑小品680
(三)室外活动场地680
1.露天影剧院680
2.儿童游戏场680
3.橱窗681
4.橱窗的设计原则682
(四)广场682
(五)停车场682
第七章 山地文化馆设计684
一、总平面设计因素684
(一)选址问题684
(二)馆前的室外空间684
(三)总平面布置684
二、总平面布局的特点684
(一)等高线684
(二)坡向685
三、交通组织685
(一)出入口布置685
(二)内部交通组织686
四、造型艺术686
第六篇 音乐厅689
第一章 音乐厅概述689
一、音乐、声学与音乐厅689
二、音乐厅的历史沿革690
(一)西方音乐厅的历史沿革690
(二)我国音乐厅建设现状692
三、音乐厅的规模与类别694
(一)音乐厅的类别694
1.按演奏(唱)的内容分类694
2.按演奏厅的空间形式分类695
3.按演奏台的配置方式分类696
4.按音乐厅功能的适应性分类696
(二)音乐厅的规模696
1.交响音乐厅696
2.室内音乐厅697
四、音乐厅的功能组成及设计要求698
(一)音乐厅的功能组成698
1.前厅698
2.演奏厅698
3.后台698
(二)音乐厅的设计要求699
1.规模的合理确定699
2.良好的基地条件及总平面布局699
3.创造优质的视听、演出环境700
4.完美的外部空间环境及造型艺术700
第二章 前厅701
一、平面空间的组合形式701
(一)竖向布局702
(二)纵向布局702
(三)横向布局702
(四)混合式布局703
(五)围绕式布局704
二、门厅及休息厅704
(一)面积指标704
(二)空间处理704
(三)贵宾休息室705
三、售票处及其他用房706
(一)售票处706
1.独立设置707
2.设置于门厅内并有单独进出口707
3.设置专门的对外售票间707
(二)存衣处707
(三)吸烟室707
(四)卫生间707
第三章 演奏厅设计709
一、平面形式709
(一)矩形709
(二)钟形713
(三)扇形714
(四)多边形715
1.六边形715
2.八边形716
(五)圆形、椭圆形718
1.圆形718
2.椭圆形718
(六)马蹄形719
(七)不规则平面721
二、剖面形式723
(一)池座式大厅723
1.平地式723
2.斜坡式723
3.阶台式723
4.混合式726
5.散座式726
(二)楼座式大厅726
1.悬挑式726
2.后退式728
3.浅廊式728
4.包厢式728
三、演奏厅顶棚及墙面729
(一)顶棚设计729
1.顶棚标高的确定729
2.顶棚的形态特征729
3.顶棚的声学特性732
(二)墙面设计732
1.前墙733
2.侧墙733
3.后墙733
四、演奏台设计733
(一)布局方式733
1.尽端式734
2.伸出式734
3.中心式734
(二)面积的确定734
(三)演奏台的构造方式及声学设计737
1.构造方式737
2.声学设计737
五、席位设计738
(一)席位布局738
(二)视线设计739
(三)席位排列方式、座椅与排距740
六、疏散设计740
第四章 演奏厅声学设计741
一、厅堂声学理论发展概述741
二、演奏厅声学设计742
(一)演奏厅形体设计742
(二)混响时间的确定和控制743
1.合理确定演奏厅的每座容积743
2.减少听众与座椅的声吸收743
3.反射板与扩散体设计743
4.噪声和振动控制745
三、演奏厅可调声学设计745
(一)改变演奏厅空间容积745
(二)改变演奏厅内的吸声量745
1.帘幕式747
2.翻板式747
3.百叶式747
4.旋转式747
5.升降式747
6.空腔式747
(三)设置混响室,引入人工混响747
(四)调节反射声747
(五)电声调节747
第五章 后台749
一、化妆室及演出服务用房749
(一)化妆室749
(二)服装、更衣室749
(三)乐器室、调音室750
(四)候场室751
(五)休息厅751
(六)道具室、存放间751
(七)乐团办公用房751
二、排练用房751
(一)排练厅751
(二)琴房752
三、行政、设备用房753
(一)行政、管理用房753
(二)技术、设备用房753
第六章 音乐厅建筑外部空间及造型754
一、音乐厅建筑外部空间754
(一)外部空间的特征754
1.开放性754
2.标志性754
3.文化性754
(二)外部空间设计要点754
1.功能布局755
2.安全疏散及交通流线组织755
3.空间形态755
4.景观要素756
二、音乐厅建筑造型758
(一)建筑思潮与音乐厅建筑造型758
(二)结构选型与建筑造型760
1.桁架结构760
2.网架结构760
3.拱壳结构761
4.折板结构761
5.悬索结构762
6.索膜结构762
第七篇 前厅设计763
第一章 概述763
一、观演建筑前厅设计重要性的认识763
二、观演建筑前厅的组成内容763
三、观演建筑前厅平面空间的组合形式764
第二章 门厅及休息厅765
一、门厅及休息厅的设计要求765
(一)门厅的设计要求765
(二)休息厅的设计要求768
二、门厅及休息厅的面积指标769
(一)影响门厅及休息厅面积指标估算的因素769
1.观演建筑的等级划分769
2.观演建筑的规模770
3.观众厅数量的影响770
(二)门厅及休息厅面积指标定额771
三、门厅及休息厅的布置方式772
(一)单厅式门厅及休息厅的布置方式772
1.纵向布局772
2.横向布局772
3.半包式布局774
4.全包式布局774
5.竖向布局774
6.庭园式布局775
7.自由式布局775
(二)多厅式综合体门厅及休息厅的布置方式777
四、门厅及休息厅室内空间环境设计778
(一)空间设计原则780
1.空间设计的一般原理780
2.空间设计的功能技术原则780
3.空间设计的美学规律781
(二)室内空间设计783
1.空间设计784
2.门厅及休息厅空间布局的基本形式790
五、门厅及休息厅的室内装修要求793
(一)门厅及休息厅的室内空间装修793
1.形状的适宜感794
2.色彩的美感794
3.材料的质感795
(二)室内空间的家具与陈设设计795
(三)室内空间光环境设计795
六、门厅及休息厅相关附属用房的设计797
(一)吸烟室797
(二)存衣处797
(三)饮水处及饮料部798
(四)小卖部及餐饮部798
七、其他799
第三章 售票处800
一、售票处的功能组成800
二、售票处的面积估算800
三、售票处的布置方式801
(一)售票处与主体门厅相结合801
1.售票处设在门厅或大厅内801
2.售票处布置在主体建筑的前部和侧面,位于门厅一侧802
(二)独立设置的售票处802
第四章 文化娱乐部分804
一、历史沿革804
(一)现代观演建筑经营模式及管理体制的历史变革804
(二)现代观演建筑建筑形态的历史变革804
1.单一功能、独建式观演建筑804
2.综合型的观演建筑804
3.巨型观演建筑群805
4.大型商业建筑附设的观演设施805
二、文化娱乐建筑的组成内容与规模的确定805
(一)文化娱乐设施规模的确定805
(二)文化娱乐设施的组成内容805
1.交谊用房805
2.游艺及健身用房807
3.展览用房807
4.学习辅导用房808
5.专业工作用房809
三、文化娱乐设施的布局方式809
(一)独建式文化娱乐设施810
(二)文化娱乐设施与观演建筑前厅相结合810
四、文化娱乐设施的设计要求810
(一)规模及组成内容的确定810
(二)进行有效的空间组织810
(三)流线明晰810
(四)创造宜人的文化艺术环境810
五、文化娱乐部分的发展趋势810
第五章 商业服务部分813
一、商业服务部分规模的确定813
二、商业服务部分的主要组成内容813
(一)商店813
1.功能组成813
2.交通组织814
3.安全疏散814
4.基本尺度814
5.实例分析815
(二)宾馆815
1.功能组成815
2.设计要求816
3.布局方式817
(三)餐饮817
1.餐饮设施的分类与分级817
2.观演建筑中餐饮设施的布局方式817
3.观演建筑中餐饮设施的面积指标(表7-5-2)818
4.饮食制作间的组成818
5.厨房设计要点818
三、商业服务部分的位置布局819
四、商业服务部分的设计要求819
(一)组织合理的人流线路819
(二)确定适宜的规模819
(三)注重建筑形象与空间的整体感819
第六章 贵宾休息室820
一、贵宾休息室的位置布局820
二、交通组织821
三、辅助用房821
第七章 观众厕所822
一、观众厕所存在的问题822
(一)位置问题822
(二)面积不足822
(三)尺度不当822
(四)前室问题822
(五)使用管理不善822
二、观众厕所的设计要求822
(一)人流线路822
(二)位置布局822
(三)室内环境824
(四)楼座观众厕所824
(五)无障碍设计824
三、观众厕所面积指标的确定及卫生洁具参考指标825
(一)观众厕所的面积指标估算825
(二)卫生洁具参考指标825
第八章 办公管理及建筑设备用房826
一、办公管理用房826
(一)组成内容及设计要求826
1.办公空间构成内容826
2.办公空间室内环境设计827
(二)办公管理用房的位置布局827
1.办公管理用房与主体建筑结合829
2.办公管理用房独立设置829
二、建筑设备用房829
附录831
第八篇 现代观演建筑的造型艺术833
第一章 19世纪后半叶观演建筑的造型艺术833
一、古典主义作品834
二、浪漫主义作品836
三、折衷主义作品836
四、新技术、新材料、新思想及工艺美术运动840
五、中国观演建筑的状况844
第二章 20世纪前半叶现代观演建筑的造型艺术848
一、新艺术运动带来的自然之风848
二、亨利·凡·德·费尔德与奥古斯特·佩雷的观演建筑850
三、装饰艺术、未来主义的观演作品852
四、观演建筑的表现主义情结854
五、风格派、构成主义者的观演建筑857
六、现代主义者及大师们手中的观演建筑861
七、前苏联丰富多彩的观演建筑863
八、中国观演建筑的状况868
第三章 20世纪中后期现代观演建筑的造型艺术872
一、谦谦君子——现代主义与国际主义的观演建筑872
二、草莽大汉——粗野主义的观演建筑876
三、观演建筑中的精品——有机功能主义879
四、观演建筑中的新贵——典雅主义作品883
五、山中清泉——人情化、乡土气的观演建筑884
六、“抽象与移情”——康及安藤的观演建筑作品888
七、后现代观演建筑带来的喧嚣与宁静893
八、地方主义中多姿多彩的观演建筑895
九、“高技派”的观演建筑897
十、观演建筑中的摇滚乐——解构主义作品900
十一、新现代主义的观演作品——现代主义的提高与发扬902
十二、建国后的中国观演建筑的创作905
第四章 世纪之交观演建筑造型艺术的现状与发展909
一、风格的融合909
二、绿色革命与信息革命中的观演建筑913
第五章 现代观演建筑的造型设计915
一、自身特质与观演建筑造型设计915
二、“观、演、憩”空间——造型设计中的主角915
三、观演模式与观演形制对造型艺术的影响916
四、结构形式与观演建筑外部造型919
1.空间交叉结构920
2.空间穹顶结构920
3.钢木桁架结构920
4.壳体结构920
5.折板结构920
6.悬索结构920
7.拼板式结构921
8.张拉篷、膜结构921
附录:保罗·安德鲁+法国机场公司中国国家大剧院中标方案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