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通信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通信技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51/31710202.jpg)
- 陈善广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15173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17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334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高等学校-教材;通信技术-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通信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1
1.1 OSI参考模型1
1.1.1 OSI的层次结构1
1.1.2 OSI制定过程中的三级抽象3
1.1.3 OSI中服务和协议的含义3
1.1.4 OSI中SAP、层间接口和传送数据单元4
1.1.5 OSI中的服务原语6
1.1.6 OSI中的服务类型7
1.2 IP网络层次结构8
1.2.1 IP网络层次结构组成8
1.2.2 IP网络层次结构与OSI的关系9
1.2.3 TCP/IP协议族9
1.3 如何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10
1.4 网络通信过程中的寻址11
1.4.1 寻址结构11
1.4.2 寻址过程13
习题15
第2章 TCP/IP协议16
2.1 IP v4协议16
2.1.1 IP v4数据报格式16
2.1.2 IP v4地址18
2.1.3 IP v4分段封装22
2.1.4 IP v4功能模块24
2.1.5 IP v4发送和接收流程24
2.1.6 IP v4路由选择29
2.2 IP v6协议32
2.2.1 IP v6分组格式32
2.2.2 IP v6扩展头部33
2.2.3 IP v6地址37
2.3 UDP39
2.3.1 运输层协议概述39
2.3.2 UDP数据报格式41
2.3.3 UDP校验和算法41
2.3.4 UDP应用42
2.4 TCP42
2.4.1 TCP报文段格式43
2.4.2 TCP连接44
2.4.3 TCP流量控制46
2.4.4 TCP拥塞控制47
习题51
第3章 域名解析53
3.1 域名空间53
3.1.1 域53
3.1.2 域名55
3.1.3 区56
3.2 名字服务器56
3.2.1 名字服务器种类57
3.2.2 名字服务器树57
3.3 域名解析算法58
3.3.1 域名解析方式58
3.3.2 定位起始域名服务器59
3.4 逆向域名解析60
3.4.1 逆向域名解析的特点60
3.4.2 逆向域名解析原理60
3.5 域名解析报文61
3.5.1 报文格式61
3.5.2 记录类型与结构63
3.5.3 域名解析报文的运输65
习题65
第4章 路由选择算法66
4.1 路由选择策略66
4.2 最短路径法66
4.2.1 基本原理66
4.2.2 路由表的生成67
4.3 扩散法69
4.3.1 基本原理69
4.3.2 选择性扩散法69
4.4 基于流量的路由选择69
4.4.1 基本原理70
4.4.2 定量分析70
4.4.3 路由决策71
4.5 距离向量路由选择72
4.5.1 基本原理72
4.5.2 路由表生成与刷新72
4.5.3 好坏消息的快慢问题75
4.6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76
4.6.1 基本原理76
4.6.2 探测相邻路由器77
4.6.3 测量链路开销78
4.6.4 组装链路状态分组78
4.6.5 发布链路状态分组79
4.6.6 计算新路由81
4.7 分级路由选择81
4.7.1 基本原理81
4.7.2 最优级数确定82
4.8 移动主机的路由选择82
4.8.1 移动主机登录注册83
4.8.2 向移动主机发送数据83
4.8.3 移动主机路由协议实现方案84
4.9 广播路由选择85
4.9.1 完全发送法85
4.9.2 扩散法85
4.9.3 多目的地路由选择85
4.9.4 生成树法85
4.9.5 逆向路径转发85
4.10 组播路由选择86
4.10.1 基本思想87
4.10.2 生成树修剪方法87
习题88
第5章 路由协议89
5.1 路由协议分类89
5.2 路由选择信息协议90
5.2.1 RIP路由表结构与初始化90
5.2.2 RIP路由表更新算法90
5.2.3 RIP报文92
5.2.4 RIP计时器93
5.2.5 RIP v294
5.2.6 RIP报文的运输95
5.3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95
5.3.1 OSPF协议发展背景95
5.3.2 OSPF的基本概念96
5.3.3 OSPF路由选择98
5.3.4 OSPF报文100
5.4 边界网关协议106
5.4.1 为什么需要BGP106
5.4.2 BGP路由选择策略107
5.4.3 BGP路由表刷新107
5.4.4 BGP报文108
5.5 组播路由选择协议111
5.5.1 组播路由器111
5.5.2 Internet组管理协议112
5.5.3 距离向量组播路由选择协议114
5.5.4 组播最短路径优先协议114
5.6 无类域间路由选择115
5.6.1 为什么需要CIDR115
5.6.2 CIDR的目标115
5.6.3 CIDR路由选择116
习题117
第6章 地址解析118
6.1 地址解析协议118
6.1.1 两类地址之间的映射方式118
6.1.2 ARP报文119
6.1.3 ARP工作流程121
6.1.4 ARP的4种工作情况121
6.2 逆地址解析协议122
6.2.1 RARP的作用122
6.2.2 RARP工作原理123
6.2.3 RARP报文操作124
6.3 引导协议125
6.3.1 引导协议的作用125
6.3.2 引导协议的报文125
6.3.3 引导协议的工作流程127
6.3.4 引导配置文件128
6.3.5 BOOTP与RARP的比较129
6.4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129
6.4.1 DHCP数据库129
6.4.2 DHCP工作原理130
6.4.3 DHCP报文130
6.4.4 DHCP工作流程131
6.5 组播地址映射132
6.5.1 MAC地址132
6.5.2 IP组播地址映射133
习题134
第7章 局域网135
7.1 计算机通信网络组成概述135
7.2 局域网拓扑结构136
7.3 局域网功能层137
7.4 以太网技术及发展138
7.4.1 以太网通信方式139
7.4.2 以太网139
7.4.3 快速以太网143
7.4.4 千兆以太网144
7.4.5 万兆以太网145
7.5 无线局域网145
7.5.1 WLAN组网方式146
7.5.2 WLAN硬件146
7.5.3 WLAN参考模型147
7.6 虚拟局域网148
7.6.1 引入VLAN的必要性149
7.6.2 VLAN的主要类型150
7.6.3 VLAN帧格式151
7.7 交换式局域网151
7.7.1 LAN交换机结构151
7.7.2 LAN交换数据转发152
7.7.3 LAN交换重要指标152
7.8 局域网的互连153
7.8.1 互连实现方式153
7.8.2 桥接原理154
习题154
第8章 宽带接入网157
8.1 公共交换电话网158
8.1.1 PSTN网络连接关系158
8.1.2 PSTN接入设备158
8.1.3 PSTN接入网使用的协议159
8.2 综合业务数字网160
8.2.1 ISDN网络连接关系160
8.2.2 ISDN设备161
8.2.3 ISDN的数据通道162
8.2.4 ISDN使用的协议162
8.3 数字用户线路163
8.3.1 DSL的主要类型163
8.3.2 ADSL网络连接关系164
8.3.3 ADSL网络设备165
8.3.4 ADSL使用的协议165
8.4 点对点专用线路166
8.5 点对点协议166
8.5.1 PPP协议的作用167
8.5.2 PPP协议的组成部分167
8.5.3 PPP帧结构168
8.6 新型接入网技术168
8.6.1 HFC有线电视网168
8.6.2 以太网接入网169
8.6.3 无线接入网171
习题172
第9章 传统交换网174
9.1 交换技术分类174
9.1.1 电路交换175
9.1.2 报文交换175
9.1.3 分组交换175
9.2 X.25176
9.2.1 X.25网络连接关系177
9.2.2 X.25协议栈177
9.2.3 HDLC协议178
9.2.4 X.25分组180
9.2.5 X.25虚电路181
9.2.6 X.25多路复用183
9.3 帧中继184
9.3.1 帧中继网络连接关系184
9.3.2 帧中继协议栈184
9.3.3 帧中继数据帧184
9.3.4 帧中继交换186
9.3.5 帧中继全局编址187
习题188
第10章 宽带交换网ATM189
10.1 ATM服务分类190
10.1.1 ATM服务类别190
10.1.2 ATM服务种类190
10.2 ATM业务适配191
10.2.1 业务适配的功能191
10.2.2 ATM适配层AAL192
10.2.3 AAL协议193
10.3 ATM信元交换197
10.3.1 ATM信元结构197
10.3.2 ATM信元信道198
10.3.3 ATM信元寻址198
10.3.4 ATM层功能199
10.4 ATM网络接口200
10.4.1 ATM接口类型200
10.4.2 ATM接口协议参考模型200
10.4.3 数据格式转换201
10.5 ATM地址和本地管理接口201
10.5.1 ATM地址202
10.5.2 ILMI203
10.6 ATM连接管理203
10.6.1 ATM SVC建立和释放基本过程204
10.6.2 ATM信令报文结构206
10.7 ATM技术特点207
习题208
第11章 传统IP over ATM技术209
11.1 引言209
11.2 局域网仿真210
11.2.1 ELAN逻辑实体210
11.2.2 ELAN用户接口参考模型212
11.2.3 LANE数据封装213
11.2.4 LANE数据帧214
11.2.5 ELAN的逻辑连接216
11.2.6 LANE初始化217
11.2.7 ELAN地址解析218
11.2.8 ELAN连接管理219
11.2.9 ELAN数据发送219
11.2.10 LANE V2.0的新增功能220
11.2.11 LANE存在的问题221
11.3 ATM上的IP221
11.3.1 IPOA逻辑实体221
11.3.2 IPOA参考模型223
11.3.3 IPOA数据封装223
11.3.4 IPOA地址解析223
11.3.5 IPOA网络寻址225
11.3.6 IPOA网络连接226
11.3.7 IPOA存在的问题226
11.4 ATM上的多协议228
11.4.1 MPOA逻辑实体228
11.4.2 MPOA网络寻址229
11.4.3 MPOA数据封装230
11.4.4 MPOA初始化配置和地址发现231
11.4.5 MPOA流检测231
11.4.6 MPOA地址解析231
11.4.7 MPOA的组播235
11.4.8 MPOA的实质238
习题238
第12章 新型宽带交换网技术240
12.1 引言240
12.1.1 标记分配驱动方式240
12.1.2 UNI协议模型242
12.2 IP交换244
12.2.1 IP交换机结构245
12.2.2 Ipsilon流管理协议246
12.2.3 通用交换机管理协议247
12.2.4 IP交换的数据发送249
12.2.5 IP交换的数据封装250
12.2.6 IP交换的组播251
12.3 标签交换251
12.3.1 标签交换的逻辑组成252
12.3.2 标签的含义253
12.3.3 标签管理254
12.3.4 标签分发协议255
12.3.5 标签交换的数据发送257
12.3.6 标签交换的组播259
12.4 多协议标记交换260
12.4.1 MPLS逻辑组成260
12.4.2 标记的含义261
12.4.3 标记分发协议263
12.4.4 标记管理264
12.4.5 标记交换通道266
12.4.6 MPLS数据发送269
12.5 多协议标记交换的实现269
12.5.1 多协议标记交换的组播269
12.5.2 MPLS在帧中继网络上的实现271
12.6 光网络上的IP272
12.6.1 IP over SDH/SONET272
12.6.2 IP over WDM273
12.7 宽带IP网络技术比较274
12.7.1 第3层交换特点274
12.7.2 IP over SDH的特点274
12.7.3 IP over WDM的特点275
12.7.4 总结275
习题275
第13章 网络服务质量277
13.1 服务质量QoS概述277
13.1.1 服务的含义277
13.1.2 服务质量的含义278
13.1.3 QoS技术内涵278
13.1.4 QoS技术类型278
13.2 集成服务280
13.2.1 IntServ实现参考框架280
13.2.2 IntServ的服务类型281
13.2.3 RSVP资源预留原理281
13.3 区分服务282
13.3.1 区分服务的分类283
13.3.2 服务编码283
13.3.3 DiffServ模型的实现机制283
13.4 子网带宽管理284
13.4.1 SBM的含义284
13.4.2 SBM的组成285
13.4.3 SBM体系结构285
13.4.4 SBM控制过程286
13.5 MPLS的QoS286
13.6 QoS体系结构287
13.6.1 QoS体系结构的含义287
13.6.2 QoS技术体系总结287
习题288
第14章 网络安全技术289
14.1 IP安全体系结构289
14.1.1 IPSec概述289
14.1.2 安全关联290
14.1.3 认证头部AH290
14.1.4 负荷安全封装ESP292
14.1.5 因特网密钥交换协议294
14.2 安全算法296
14.2.1 加密算法296
14.2.2 共享密钥产生算法299
14.2.3 认证算法300
14.2.4 证书302
14.2.5 数字签名算法303
14.3 虚拟专用网306
14.3.1 VPN概述306
14.3.2 基于L2TP的VPN307
14.3.3 基于IPSec的VPN308
14.3.4 高层VPN的相关协议308
14.3.5 VPN典型应用309
14.4 防火墙312
14.4.1 防火墙分类312
14.4.2 防火墙应用313
习题315
参考文献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