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林业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林业理论与实践](https://www.shukui.net/cover/54/31708311.jpg)
- 刘惠民主编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4162618X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996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1012页
- 主题词:林学-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林业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林业田间试验设计与应用3
第一章 林业田间试验设计概述3
第一节 林业田间试验设计的基本概念3
第二节 田间试验设计的任务、要求和基本原则5
第三节 试验设计的基本程序和试验设计方案要点6
第四节 试验设计中小区的设置7
第五节 林业田间试验的布置与管理9
第二章 顺序排列的试验设计11
第一节 对比法设计11
第二节 间比法试验设计11
第三章 完全随机化试验和随机区组设计12
第一节 完全随机化试验12
第二节 随机区组设计13
第四章 拉丁方试验设计16
第一节 拉丁方的特点16
第二节 拉丁方配置以及统计分析17
第五章 正交试验设计20
第一节 正交试验设计的性质和正交表20
第二节 正交试验设计的步骤和正交试验的统计分析21
第三节 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23
第六章 裂区试验设计27
第一节 裂区试验设计及其适用性27
第二节 裂区试验的数学模型以及统计分析27
第七章 林业田间试验应用案例29
第一节 林木引种试验29
第二节 保水剂在造林中的应用37
第三节 林木育种田间试验设计45
第四节 竹类田间试验设计研究61
第五节 森林经营田间试验设计实例79
第二篇 生态环境规划原理与实践93
第一章 绪论93
第一节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概况93
第二节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94
第三节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总体布局96
第四节 规划优先实施的重点地区和重点工程98
第五节 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措施99
第二章 生态环境建设基础理论102
第一节 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102
第二节 生态经济学理论104
第三节 景观生态学111
第四节 恢复生态学115
第三章 生态环境建设基本措施117
第一节 工程措施117
第二节 林业生态工程127
第三节 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措施146
第四章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53
第一节 概论153
第二节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技术标准156
第三节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157
第四节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工作程序166
第五节 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调查167
第六节 系统分析与评价172
第七节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86
第五章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案例212
第一节 前言212
第二节 规划概要212
第三节 基本情况213
第四节 规划原则、目标与总体布局219
第五节 水土保持分区220
第六节 预防监督与监测223
第七节 综合治理措施规划224
第八节 科技示范推广227
第九节 投资估算与进度安排227
第十节 效益分析及综合评价228
第十一节 保证措施229
第三篇 森林保护技术及应用233
第一章 绪论233
第一节 有害生物防治的发展过程233
第二节 现代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趋势234
第二章 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成灾原因及治理策略236
第一节 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236
第二节 国外发达国家森林病虫害发生和防治现状238
第三节 21世纪我国森林防治工作应采取的对策240
第四节 新世纪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面临的形式和应采取的对策240
第三章 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制定原则,外来有害生物风险评估,除害处理242
第一节 植物病害检疫的概念242
第二节 植物病害检疫的任务242
第三节 植物病害检疫分类242
第四节 植物检疫的基本原则243
第五节 植物检疫主要措施243
第六节 主要病害244
第四章 森林病害的流行与预测260
第一节 森林病害的流行260
第二节 森林植物病害的预测264
第五章 松材线虫萎焉病发生与防治267
第六章 生物防治及农药在森林病害中的应用276
第一节 生物防治276
第二节 农药在森林病害中的应用277
第七章 害虫管理的策略及技术方法280
第一节 害虫管理策略及发展历史280
第二节 害虫管理的原理及技术方法283
第三节 害虫管理的技术程序288
第八章 苗圃及根部害虫290
第一节 白蚁类290
第二节 蝼蛄类292
第三节 蟋蟀类293
第四节 金龟类294
第五节 地老虎类297
第九章 顶芽及枝梢害虫300
第一节 刺吸类害虫300
第二节 钻蛀类害虫304
第三节 螟蛾类害虫304
第四节 卷蛾类害虫306
第五节 瘿蚊类害虫308
第六节 瘿蜂类害虫308
第十章 食叶害虫310
第一节 叶甲类311
第二节 蛾类313
第十一章 蛀干害虫322
第一节 小蠹虫类322
第二节 天牛类326
第三节 吉丁虫类330
第四节 透翅蛾类331
第五节 树蜂类333
第十二章 球果种实害虫335
第一节 象甲类335
第二节 花蝇类338
第三节 蛾类340
第四节 蜂类344
第四篇 森林培育技术及应用351
第一章 干旱河谷人工林培育技术351
第一节 概述351
第二节 人工林营造的基本概念355
第三节 造林树种选择358
第四节 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359
第五节 混交林营造362
第六节 造林地的整地364
第七节 造林方法365
第八节 人工林造林模式366
第九节 主要的造林树种及其造林技术376
第二章 生物技术及其在森林培育中的应用417
第一节 现代生物技术简介417
第二节 多目标林木育种技术426
第五篇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459
第一章 自然保护区的产生与发展459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459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的产生与发展460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469
第四节 国际自然保护组织及国际公约469
第二章 自然保护区的基础理论477
第一节 生态伦理学理论与生态经济学理论477
第二节 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481
第三节 生物群落及多样性的保护482
第四节 最小生存种群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应用486
第五节 集合种群理论(meta-population)489
第三章 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492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492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功能500
第四章 自然保护区的分类、选建及其评价标准510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的分类系统510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522
第三节 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建立526
第四节 保护区的功能和区域划分527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的调查与总体规划529
第六节 自然保护区的评价536
第五章 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540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540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系统542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评价547
第六章 保护区管理的有效形式——社区共管552
第一节 保护区与社区的冲突552
第二节 社区共管的概念、原则及作用556
第七章 中外自然保护区政策比较564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的地位及特点564
第二节 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565
第三节 保护区的产权形式566
第六篇 竹类资源及利用571
第一章 中国竹文化概述571
第一节 竹子与中国历史571
第二节 竹子与精神文化573
第三节 竹子与中国诗画574
第四节 竹子与中国园林577
第五节 竹子与人民生活578
第六节 少数民族竹文化579
第二章 竹类基础知识580
第一节 竹类植物的形态特征580
第二节 竹类植物的分类与分布582
第三节 中国主要经济竹类586
第三章 竹林营造技术590
第一节 竹子育苗和造林590
第二节 竹林经营管理597
第四章 竹食品加工技术602
第一节 竹笋产品概况602
第二节 竹笋加工技术604
第三节 其它竹食品加工611
第五章 竹材加工及防护技术614
第一节 现代竹质人造板614
第二节 竹炭和竹醋液618
第三节 竹浆造纸技术622
第四节 竹材防护技术626
第六章 竹类资源综合利用630
第一节 竹子传统利用和竹家具630
第二节 竹工艺品加工技术631
第三节 秆箨和竹枝加工634
第四节 竹席、竹筷、竹牙签636
第五节 竹编沼气池和简易竹建筑638
第六节 竹子园林园艺观赏640
第七章 竹产业综合开发644
第一节 竹产业开发的重要意义644
第二节 竹产业开发的战略对策645
第三节 竹产业开发规划的编制645
第四节 中国竹文化节651
第五节 国际竹藤组织652
第七篇 经济林栽培657
第一章 绪论657
第一节 经济林的概念、现状657
第二节 我国经济林木分类和分布661
第二章 经济林栽培系统663
第一节 经济林栽培技术系统663
第二节 经济林生长发育的周期性665
第三节 相关性与独立性669
第四节 经济树木与环境671
第三章 经济林种植园673
第一节 适地适树673
第二节 种植园规划设计674
第三节 种植园管理概述677
第四节 投产前管理(幼林管理)678
第五节 投产园管理681
第六节 衰老树的管理685
第七节 合理施肥、灌水687
第四章 经济林整形修剪692
第一节 经济林整形修剪的意义和作用692
第二节 经济林的枝芽类型及其与整形修剪的关系699
第三节 常用修剪方法702
第四节 经济林的整形修剪时期及方法705
第五节 主要树形707
第五章 板栗栽培709
第一节 概说709
第二节 主要种类和品种710
第三节 板栗的生物学特性712
第三节 板栗繁育715
第四节 板栗的整形修剪719
第五节 土、肥、水管理721
第六节 板栗的采收与贮藏723
第六章 核桃栽培725
第一节 概述725
第二节 主要种类和品种726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729
第四节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733
第五节 栽培技术735
第六节 采收和贮藏737
第七章 其它主要经济林树种的栽培743
第一节 葡萄柚743
第二节 番木瓜747
第三节 花椒751
第四节 咖啡756
第八篇 社会林业765
第一章 社会林业的产生背景765
第一节 森林与社区村民生计765
第二节 林业发展模式的反思767
第三节 社会林业术语的提出与发展771
第二章 社会林业概念、特点及主要内容774
第一节 社会林业的概念和内涵774
第二节 社会林业特点、目标及主要内容776
第三节 社会林业与传统林业的异同点781
第三章 社会林业的社会学理论784
第一节 社会学在林学学科中的地位与作用784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内容概述785
第三节 社会学理论在社会林业中的应用788
第四节 其它社会学科在社会林业中的应用792
第四章 社会林业与产权796
第一节 林业产权的概念、内涵及特点796
第二节 我国山林权属的历史演变及现状799
第三节 林业产权制度的改革804
第四节 山林权属冲突与冲突管理807
第五章 社会林业经营管理812
第一节 社会林业经营管理组织形式的演变与功能分析812
第二节 我国社会林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形式815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林业经营管理组织体系822
第六章 社会林业与社会性别分析827
第一节 社会林业强调妇女参与的重要性827
第二节 社会性别分析及其在林业中的作用829
第三节 社会林业社会性别调查评估方法832
第七章 传统文化与森林资源管理836
第一节 传统文化概述836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与森林资源管理838
第三节 传统知识与社会林业843
第八章 社会林业与市场经济848
第一节 发展社会林业市场经济的重要性848
第二节 社会林业市场体系的功能及分类850
第三节 提升社会林业市场化程度的途径分析853
第九章 社会林业外部支撑体系857
第一节 社会林业外部支撑体系的概念及作用857
第二节 社会林业的组织管理体系858
第三节 社会林业的政策与法规体系862
第四节 社会林业的金融体系863
第五节 社会林业的技术支撑体系864
第六节 社会林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867
第十章 社会林业调查评估与规划设计870
第一节 社会林业调查评估的概念、内容及基本程序870
第二节 社会林业调查评估的主要方法与步骤873
第三节 社会林业调查评估技能及工具的应用876
第四节 社会林业项目规划设计879
第五节 社会林业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882
第九篇 野生动物资源开发与管理889
第一章 绪论889
第一节 动物资源及其价值889
第二节 动物资源的开发与管理891
第二章 资源概况896
第一节 资源分类896
第二节 分类概述898
第三节 资源开发与利用905
第三章 野生动物的分布规律909
第一节 动物地理分布909
第二节 影响动物分布的因子911
第三节 生境组成的基本要素913
第四章 竞争与管理922
第一节 种内竞争922
第二节 种间关系925
第三节 竞争与管理930
第五章 习性与行为管理933
第一节 活动和迁徙933
第二节 繁殖936
第三节 行为学与生理学939
第四节 营养与进食940
第六章 数量变化及管理951
第一节 容纳量与种群变化951
第二节 野生动物死亡率955
第三节 种群监测957
第七章 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方法959
第一节 准备工作959
第二节 生境调查961
第三节 种类及栖息地962
第四节 数量调查966
第五节 生活史调查976
第六节 内业工作979
第七节 资源评价981
第八章 野生动物驯化与引种983
第一节 驯化与疾病防治983
第二节 野生动物引种986
第九章 物种的保护989
第一节 就地保护989
第二节 迁地保护989
第三节 种群恢复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