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大地的变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基思·布广南著;连星火译 著
- 出版社: 七十年代杂志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75
- 标注页数:366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8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大地的变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言:‘用他们自己的力量开辟江山……1
第二章 中国土地的据有5
透视5
开始6
地图与图解7
【a】人类背景7
1 中国文化的摇篮地区7
2 早期中国文化年代的和区域的型态8
在形成上的影响力10
3 东亚早期人口迁移的动向11
中国立国时的一些事故13
4 主要经济区15
‘黍稷茂止’16
5 三国时代的中国17
新作物和新土地20
6 1787年的人口分布23
最近一百年24
7 1953年的人口分布24
8 1850至1953年的人口改变26
当今人口的分布28
9 华北华南人口平衡的长期变化28
型式的稳定性31
‘穷困的国度’33
第三章 中国民族的一致性和多样性33
各阶级的情况36
语言和文化的分布状况39
10 汉族的分布40
11 汉族的方言41
12 主要的种族区域43
表格44
第一表 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44
13 特选的少数民族45
14 云南西南的地势和种族分布图46
少数民族政策:还旧债47
15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与其南邻的交接区49
16 中国的行政结构50
少数民族学院52
第四章 中国土地的多样性53
从黄河到西域和南粤54
金桃和朱雀57
17 丝绸之路58
18 南粤62
19 中世纪中国人所知的中国64
【b】自然背景64
中国四大部分:结构和地面65
20 中国四大部分66
21 地势的主要轮廓67
22 主要的结构组成69
23 地表地质71
24 地表沉积的主要地区72
25-30 中国画家眼中的本国自然地理74
从恒署到常冬:气候的多样性77
31 中国东部气候环境的一些因素(一)79
32 中国东部气候环境的一些因素(二)82
33 中国的季节84
第二表 十七世纪至下九世纪间的水旱灾次数85
沙漠和寒森林,草原和丛林:土壤植被综合体86
34 中国植被土壤区域90
35 北部和中部植物与土壤的垂直区分92
36 土壤的分布94
37 黄河中游的土壤侵蚀96
38 流泄情况98
瘟疫、害虫和寄生虫:生物环境99
41 典型的发展不足国家的经济图型100
第五章 中国的落后与发展102
【c】经济发展103
39 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关系103
世界的背景104
第三表 六十年代世界财富的分布107
40 第三世界和第四世界109
新瓶装旧酒:在中国的西方与苏联的发展模式112
中国的道路116
中国实验的教训120
第六章 人民公社的起源123
背景123
环境问题124
农地改革:它的种类和中国样板126
42 革命前情况的模式128
‘万里长征第一步’131
人民公社:诞生与演变133
43 1958年人民公社的初期分布134
44 公社大小的差异(按区域分)*1958年137
公社:八年的发展138
公社:1966年(a)改造农村生活的社会结构142
公社:1966年(b)工资145
第四表 某些公社的总收入和工资分配:1966年147
公社:1966年(c)资源的分配148
第五表 某些公社的资源分配:1966年151
第七章 数个特选公社微地理的对比154
背景154
首都附近的农业:北京市154
45 访问过的公社位置155
46 北京市郊公社157
改造黄土地带:陕西的两个公社159
47 陕西黄土地区的公社162
长江三角洲的精耕多种农业:江苏两个公社165
蔬菜种植和工业:上海市郊168
争低地和夺高山:广东的三个公社170
48 华山人民公社(一)177
49 华山人民公社(二)178
简短的回顾:八年前的公社179
选样的限度:一些评语180
第八章 中国的农业区域183
一种先驱的分类——巴克分类法183
第六表 主要农业区域的指标185
50 中国东部的农业区域(根据巴克)186
关于战后划分中国农业区域的说明187
51 主要作物群188
走向农业区域的科学划分189
第七表 农业区域的等级191
第八表 主要农业区域的特性192
52 划分中国农业区域的几个阶段194
53 东部的农业区域196
对于区划系统的意见198
附录:中国农业现状区划系统(草案)199
第九章 中国的农业生产205
透视205
农村发展的背景207
54 主要水利工程210
第九表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造林面积214
55 主要种植防风林地区215
农业生产的提高220
56 数种农作物的北进223
57 1957年粮食作物生产分布情况224
‘大跃进’以来的农业生产225
第十表 1949-1960年的农业生产225
第十一表 1957-1966年(西方估计)的粮食产量227
第十二表 1961-1966年的谷物产量估计229
附录一:1966年的一些农业数据230
附录二:关于中国输入谷物的说明230
第十章 工业部门232
58 中国农村和城市生活的相互渗透233
起点234
新工业蓝图的设计236
第十三表 生产品与消费品238
工业化的条件239
第十四表 预算收入的来源241
前夕:对‘大跃进’前工业发展的评价243
第十五表 1952-1957年数种工业部门的产量244
第十六表 1953-1957年各工业部门平均年增率245
‘大跃进’246
59 主要经济区域249
‘跃进’的教训250
60 工业化的阶段(一)254
61 工业化的阶段(二)254
中国的工业经济:它的空间布局255
62 1960年前后的工业能力(以省为单位)258
63 1960年前后的工业能力259
中国的工业经济:产量与前途260
64 轻工业:1960年前后的能力261
统计黑暗中的一些摸索263
65 石油工业265
66 中国的钢铁工业267
67 工业化程度268
‘两条腿走路……’269
第十一章 运输和中国生活空间的整体化274
透视274
运输工业: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275
铁路:‘钢网’277
【d】交通与人口的格局278
68 经济的整体化:1949年和1963年铁路通达地区278
69 中国铁路系统(六十年代中期)279
公路和水道280
70 公路和水道(六十年代初期)281
71 经济的整体化:六十年代中期铁路、公路及空中航线可到达地区282
空中航线:缩短距离283
72 1960年的中国航空网284
第十二章 人口:地区分布287
乡村地区287
73 四川市集区域的空间与时间分布288
第十七表 人口密度与市集面积290
74 1958年湖南现代化的各区291
乡间型态的改变292
市集社区和人民公社293
城市294
75 1953年主要城市295
都市人口的膨胀296
76 1953年其他城市298
77 百万大城(六十年代初期)299
78 北京301
79 北京地区的交通302
第十三章 中国:人口过剩还是人口不足?304
80 近几世纪的人口增长305
观点306
1953年人口调查:歧异这点307
81 人口结构的对比308
第十八表 中国人口的增长(只包括大陆)309
人口的革命:历史的背景和决定因素310
一些经济含意311
‘计划生育’还是‘自由放任’314
未来316
第十四章 对中国知识资源的重新估价318
一些配景319
奠立基础323
82 中国知识资源的发展324
第十九表 专业部门的高等教育(1960年)327
第二十表 工科与农科的学生人数327
趋向社会主义教育的新观念328
半工半读学校:教育的‘两条腿走路’332
第十五章 总结:‘待尘埃落定之后……’335
附录:中国环境的基本单位344
83 中国自然区域349
84 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单位353
参考书目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