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颜色技术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颜色技术原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8/31548857.jpg)
- (美)Roy s.Berns编著;李小梅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40466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77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0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颜色技术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颜色的定义1
第一节 概述1
第二节 物理刺激3
一、光源4
二、材料怎样改变光10
(一)透射10
(二)吸收11
(三)光散射12
(四)荧光13
(五)材料的光谱特征14
(六)变角光度及因角变色性能16
第三节 颜色的感知18
第四节 颜色的描述27
一、颜色的有机排列——荒岛实验27
二、颜色坐标29
三、影响颜色描述的因素——美术教室实验31
四、色表33
第五节 同色异谱34
第六节 小结37
第二章 颜色的命名38
第一节 混合系统39
第二节 颜色感知系统42
一、孟塞尔颜色系统44
二、自然色系统46
三、OSA均匀颜色标尺系统48
四、颜色曲线系统49
五、其他表色系统50
第三节 配色系统——CIE系统50
一、标准观察者的产生52
(一)理论根据52
(二)配色实验54
(三)1924 CIE标准明视观察者58
(四)1931 CIE标准观察者59
(五)1964 CIE标准观察者63
(六)CIE标准偏离观察者66
二、材料三刺激值的计算67
三、色品坐标与色品图72
四、光源的三刺激值及色品坐标的计算76
第四节 更接近均匀的间距系统78
一、均匀色品标尺图79
二、明度标尺81
三、对立色色空间系统83
四、一维颜色标尺88
(一)黄度标尺89
(二)白度标尺89
五、色差90
第五节 小结95
第三章 颜色的测量96
第一节 测色基本原理97
第二节 样品98
一、分析的样品98
二、样品检测的适宜形式99
第三节 目视测色100
一、标准的照明和观察条件100
二、色表的测量103
三、色质的测量104
(一)样品与单一标准104
(二)样品与多种标准104
(三)极限标准的定义105
第四节 仪器测色105
一、测色几何106
(一)CIE标准的几何条件——反射率108
(二)CIE几何条件的选择——反射率111
(三)CIE标准的几何条件——透射率113
(四)多角几何条件114
二、光谱光度计116
三、色度计121
四、其他测色装置124
(一)分光辐射计124
(二)光度计124
(三)滤光光度计124
(四)成像系统125
(五)变角光度计、光泽度仪等仪器126
五、测色仪器的选择127
第五节 测量的精确度与准确度128
一、校准与检验129
二、精确度的评估131
三、准确度的评估139
四、高精确度与高准确度的重要性141
五、测量光源的仪器142
第六节 小结145
第四章 颜色质量的测量147
第一节 可感知性和可接受性——视觉判断147
第二节 回顾历史148
一、孟塞尔数据的方程149
二、色光匹配的方程150
三、评价着色材料的方程151
第三节 色差问题157
一、比较数据组159
二、观察者的易变性159
三、CIE取得的进展161
第四节 近代综合性色差研究162
一、加权色差方程163
二、CMC(l∶c)色差方程166
三、Luo-Rigg数据组和BFD方程168
四、RIT-杜邦数据组170
五、CIE 94方程172
六、CIE近来有关色差方面的活动173
第五节 色宽容度实验174
第六节 其他的质量尺度181
一、同色异谱指数181
二、色觉无常性指数185
第七节 小结187
第一节 术语189
第五章 着色剂189
第二节 染料与颜料190
一、溶解性190
二、化学性质191
三、透明性191
四、粘结剂的存在192
五、小结193
第三节 着色剂的分类193
一、国际颜色索引193
(一)荧光着色剂198
二、特殊着色剂--荧光着色剂和片状着色剂198
(二)金属薄片201
(三)珠光薄片与干涉薄片202
(四)光致变色和热致变色着色剂204
第四节 着色剂的选择204
一、信息来源204
(一)经验人员204
(二)着色剂的供应者204
(三)图书和期刊205
(四)使用者的经验205
一、颜色的各种含义206
第五节 用于工程材料的颜色206
二、选择着色剂的一般原则206
二、着色剂的工程性质207
三、色域208
四、着色剂的选择212
第六节 小结214
第六章 颜色的制造216
第一节 颜色建模216
第二节 混色定律219
一、加色法和减色法混合219
二、找到合适的混色定律222
三、简单减色法混合225
四、复杂减色法混合233
五、加色法混合238
(一)彩色CRT显示器238
(二)彩色印刷247
第三节 基于视觉的配色实验252
第四节 仪器配色255
一、数据库的开发257
二、光谱光度法进行着色剂鉴别259
三、光谱匹配算法262
四、色度匹配算法264
五、成批校正270
六、其他特征271
(一)着色剂的强度271
(二)配方灵敏度评价274
(三)遮光物的分类、聚集和减光274
七、影响外观的其他方面275
第五节 图像和图形的配色275
一、配色目标277
二、“不依赖装置”的颜色编码280
三、颜色管理系统283
第六节 小结287
第七章 颜色技术原理回顾289
附录 颜色技术的数学知识292
一、矩阵代数292
二、比色法297
三、原色的转换301
四、电视机和显示器的比色法302
五、仪器配色306
六、同色异谱指数和色觉无常指数313
七、颜色管理321
参考文献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