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边际族群 远离帝国庇护的客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边际族群 远离帝国庇护的客人](https://www.shukui.net/cover/16/30154976.jpg)
- 陈支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合肥:黄山书社
- ISBN:7807071699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22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34页
- 主题词:客家-民族文化-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边际族群 远离帝国庇护的客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帝国边陲3
第一节 “客人”的历史疏引3
第二节 封建国家制度下“中心/边陲”的历史变迁7
第三节 中心/边陲的传统政治话语12
第二章 边陲社会的要理16
第一节 边陲的结构与传统之一:历史地理的板块分解16
第二节 边陲的结构与传统之二:政治经济的分析30
第三节 边陲的结构与传统之三:边缘的人文生态48
第三章 草根力量61
第一节 乡土社会与草根力量61
第二节 王村个案的实践价值68
第三节 地方知识系统中的伦理秩序77
第四章 “主”“客”之间——以宁化巫姓为例88
第一节 迁徙族群的想像空间88
第二节 祖宗(族性之根)的资源性确认93
第三节 族群身份的价值利益与权力98
第五章 客家社会的家庭及宗族组织:闽西三村104
第一节 汉民族(汉人)研究中的家庭组织、宗族组织104
(一)家庭组织105
(1)中国家庭的本质价值105
(2)中国家庭的定义106
(3)中国家庭的类型107
(4)分家107
(二)宗族组织108
第二节 宁化县石碧村109
1.概况109
(1)宁化县109
(2)石碧村111
2.石碧村的家庭结构112
3.宁化石碧村宗族组织116
第三节 长汀县涂坊村125
1.概况125
2.涂坊村的家庭组织126
(1)家庭型态126
(2)分家129
3.长汀涂坊的宗族组织130
第四节 永定县湖坑乡135
1.概况135
2.湖坑的家庭组织136
(1)家庭形态136
(2)分家138
3.湖坑的宗族组织140
(1)世系关系140
(2)宗族的功能与结构141
第五节 总结:闽西的家庭组织、宗族组织143
第六章 长汀县濯田镇民间组织调查146
第一节 作为民间组织的家族制度研究146
第二节 人类学田野调查的选择148
第三节 长汀县濯田镇的基本情况150
1.长汀150
2.濯田151
第四节 濯田镇宗族形成、发展与现状:以王、林、钟姓为例152
1.濯田钟姓宗族的形成、发展与现状153
2.濯田林姓宗族的形成、发展与现状156
3.濯田王姓宗族的产生、发展及现状162
a.瑯琊王宗族的形成、发展与现状162
b.太原王宗族的形成、发展与现状164
第五节 神明信仰与超宗族社区聚落的整合164
1.西楚霸王项羽的传说与信仰165
2.林姓的“福主公王”,钟姓的“三将公王”167
3.迎神赛会167
a.庙会167
b.打醮168
4.宗族内外矛盾的冲突和消解170
a.王王之争170
b.王(太原王)林之争171
c.林王(瑯琊王)之争172
d.钟王(瑯琊王)之争172
e.宗族内各房支的整合173
第六节 作为民间自治组织的濯田坝尾“天后宫”176
第七节 对民间组织调查研究的几点思考181
第七章 山海遭遇天后宫184
第一节 农业文明的土地关系与制度184
第二节 汤子阁天后宫所传达的188
第三节 农业与商业的边陲遭际192
第八章 客家土楼的地方性表述范式196
第一节 客家之“家族”的空间概念197
第二节 方圆之阈的东方伦理202
第三节 “官/民”制度下的人群聚落206
第四节 农/商转型中的样板模式209
第九章 文化重构:宁化客家运动的文化复相214
第一节 “客家祖地”历史性延伸的当代符号214
第二节 历史记忆中的宁化石壁:石壁作为文化符号的原意218
一、客家认同的引入219
二、大打“客家牌”220
三、历史记忆中的宁化222
第三节 公祠的创建和仪式的展演:符号意义的新诠释224
一、公祠的创建224
二、政府开发客家祖地的策略225
三、实践227
四、姚美良现象228
五、文化精英的使命感与忧虑231
六、宁化石壁的新意义234
第四节 公祭仪式236
一、仪式的创建:从传统祭祖到现代公祭236
1.公祭仪式的创建237
2.观光活动238
3.朝圣239
二、仪式的展演240
三、仪式中的人群的主位解释244
第十章 客家运动与族群认同248
第一节 客家运动中的新历史价值248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观点249
1.客观特征论249
2.工具论(或情境论)251
3.根基论(本质论)251
二、客家的族群边界的漂移252
1.客家的称呼253
2.香港崇正总会255
3.崇正总会成立的原因255
4.族群意识的强调256
5.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历史进程257
6.族群边界的历史变化258
三、客家认同的区域性和层次260
四、问题:谁来界定客家的历史与文化?族群意识如何塑模?264
五、学术与运动265
第二节 客家运动的另一种表述——文化的解释267
一、文化的意义267
二、传统的再发明270
三、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270
四、文化精英与文化复兴274
五、东南亚华人社会的文化内衍化276
六、客家运动领袖的心理分析278
七、余论:客家运动的文化复相281
结论:客家群,变迁中的文化认同282
一、客家学史检略283
二、问题的提出285
三、变迁中文化认同的多重性289
四、以泰国南部客家群为例292
参考文献296
英文296
中文300
后记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