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现当代新闻业务史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刘海贵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7309032659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10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31页
- 主题词:新闻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现当代新闻业务史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新闻采访部分3
第一章 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3
第一节 驻外采访的勃兴3
第二节 独家新闻与通讯的采访5
第三节 社会新闻由幼稚到发展9
第四节 经济新闻与体育新闻的采访12
第五节 学界对新闻采访的理论探求13
一、早期译著及其影响13
二、《新闻学》中关于采访的论述15
三、国人自撰的早期新闻采访专著17
第六节 早期的新闻采访教学21
一、新闻学研究会与新闻采访教育的发轫21
二、高校新闻采访教育的兴起22
第二章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24
第一节 党报理论的形成与无产阶级新闻采访实践24
一、党报理论的产生与采访指导思想路线24
二、党报采访探索中的艰难实践26
三、党报理论的形成及其指导下的新闻采访28
第二节 著名媒体的采访实践39
一、《申报》的采访报道39
二、《大公报》的采访报道41
三、《世界日报》的教育新闻采访45
四、中国记者的有关第一次采访47
第三节 旅行采访48
一、邹韬奋的欧美旅行采访49
二、范长江的西北采访活动50
第四节 战争采访55
一、根据地战争采访55
二、陆詒的战地采访56
三、阎吾的军事报道58
第五节 中外记者对延安与抗日根据地的采访60
一、斯诺对延安的采访60
二、刘尊棋等对毛泽东的访问62
三、外国记者群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采访63
四、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对延安的采访63
第六节 新闻采访教学与研究64
一、有关采访的学术研究团体与书刊64
二、新闻采访教学67
第三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69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新闻采访69
一、采访的制度性安排69
二、建国初期的成功采访述略70
第二节 新闻改革背景下的新闻采访80
一、改革的缘起:对学习苏联新闻经验的反省80
二、改革背景下的新闻采访81
第三节 关于新闻采访的学理探讨83
一、关于采访中的调查研究83
二、关于现场采访的初步探讨85
三、对典型报道问题的探讨86
四、关于深入采访88
第四节 新闻采访教学与研究89
第五节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新闻采访91
一、“大跃进”与浮夸91
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93
三、典型宣传:大寨、大庆、雷锋、焦裕禄95
四、研究与探讨99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104
第一节 摆布与造假105
第二节 对媒介劫难的采访学检讨108
一、原因108
二、教训109
第五章 改革开放时期112
第一节 对新闻采访、新闻价值诸问题的探讨112
一、“采访”正名与采访方法论112
二、对新闻价值的探讨115
第二节 批评性报道的重大突破117
第三节 深度报道的勃兴119
一、深度报道勃兴小史119
二、深度报道的采访要领121
三、深度报道的意识、思维需求123
第四节 新闻策划与采访124
一、什么是新闻策划126
二、新闻能不能策划127
三、新闻策划操作管窥128
第五节 体验式报道与体验式采访130
一、体验式报道131
二、体验式采访134
第六节 隐性采访137
一、关于定义137
二、正当性之争138
第六章 法制化建设时期141
第一节 是是非非采访权142
一、采访是谁的权利142
二、作为“资源”被加以配置的采访权143
三、记者采访的权利和义务现状145
第二节 传媒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147
一、问题的缘起与考察视角147
二、对冲突的实证性分析148
三、问题的关键:两种同等重要的价值152
四、寻求冲突的调处:制度建构与平衡标准153
第七章 网络发展时期155
第一节 网络对传统采访方式的影响155
一、技术支持带来的实践演进155
二、冲击与应对156
第二节 网络新闻采访159
一、观念转型与手段调适160
二、网络新闻采访发展概略163
第三节 未来的采访业务走向165
第二编 新闻写作部分169
第八章 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69
第一节 新闻写作总体概貌169
第二节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172
第三节 新闻写作理论的初步探索175
第九章 十年内战时期176
第一节 各主要文体的发展176
一、新闻176
二、报告文学177
第二节 国民党政治区的报刊写作概况178
一、国民党御用报刊、电台的新闻写作178
二、私营报业的新闻写作179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报刊写作概况180
一、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写作180
二、革命根据地的新闻写作181
第四节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182
一、邹韬奋的《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182
二、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183
第十章 抗日战争时期185
第一节 新闻写作概貌185
一、国民党报刊的新闻写作185
二、《新华日报》的新闻写作186
三、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对新闻文风的影响187
四、上海孤岛时期“洋旗报”的新闻写作188
第二节 通讯与报告文学的昌盛189
第三节 广播的发展191
第十一章 解放战争时期193
第一节 新闻写作概述193
一、综合性消息的广泛使用193
二、特写的发展194
三、三种新闻写作风格194
四、军事通讯写作的一个高峰196
第二节 毛泽东的新闻写作特色196
第三节 反对“客里空”运动198
第十二章 建国初期200
第一节 新闻写作概述200
第二节 《人民日报》1956年改版对新闻写作的影响201
第十三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203
第一节 新闻写作概述203
第二节 通讯写作的勃兴206
第三节 中国电视的诞生208
第十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210
第一节 新闻写作概述210
一、盲目宣传个人崇拜210
二、假、大、空泛滥211
三、关于典型报道211
四、力矫时弊的《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213
第二节 广播电视的艰难历程213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215
第一节 新闻的大放异彩215
一、新闻本位的复归215
二、新闻批评的恢复和发展215
三、新闻文风的改进和突破216
四、新闻体裁的多样化216
第二节 电视报道的立体化特色218
一、电视国际新闻的拓展218
二、电视经济报道的突出218
三、电视批评报道的重视219
第三编 新闻编辑部分223
第十六章 “五四”时期223
第一节 《新青年》223
一、《新青年》的先进编辑思想223
二、《新青年》在编辑业务上的创新226
第二节 无产阶级报刊编辑的萌芽228
一、旗帜鲜明地表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党性,办刊借鉴国际共产主义经验228
二、将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有机结合229
三、密切联系群众,注意在工人群众中开展组织工作229
四、编辑和版面相互呼应和统一230
第三节 私营大报新闻编辑的创新230
一、《申报》的编辑特色231
二、《新闻报》的编辑特色232
第四节 “五四”时期新闻编辑的重要突破233
一、报刊从杂志型向报纸型发展233
二、混合编排和集中编排的出现234
三、新闻标题的突破234
四、版面的美化235
五、四大副刊的编辑特点235
第五节 新闻编辑教育和研究236
一、第一批新闻学译著中的编辑业务236
二、国人对新闻编辑业务的最早论述237
第十七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238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报刊编辑238
一、一切从现实斗争出发238
二、诚心诚意地依靠群众办报239
第二节 私营报业新闻编辑的发展239
一、报纸杂志化初露端倪240
二、新记《大公报》:新闻综合编辑法241
三、《时报》的变迁:渲染社会新闻,讲究新闻策划242
四、小报的编辑特点243
第三节 新闻摄影在版面的运用244
一、消息照片独立出现244
二、版面新闻照片的编排244
三、摄影专刊的问世245
第四节 新闻编辑教育和研究245
第十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247
第一节 党报工作新思路指导下的编辑实践247
一、国统区党报的编辑特色248
二、革命根据地的党报编辑249
第二节 国民党新闻事业的编辑特点251
一、报纸编辑概况251
二、广播编辑概况253
第三节 私营新闻事业的编辑特点254
一、大报:报纸杂志化成为主流254
二、晚报的编辑风格257
三、小报革新的代表:《立报》258
第四节 新闻编辑教育和研究261
第十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262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报刊的编辑262
一、抗日报刊的奋起262
二、国民党报刊概况263
三、公开出版的共产党报刊概况264
四、民主运动中的《大公报》、《新民报》266
第二节 抗日根据地的报刊编辑267
一、《解放日报》创刊之初编辑业务的不足267
二、《解放日报》整风改版268
三、《解放日报》的战时新闻编辑经验269
第二十章 解放战争时期272
第一节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统区272
一、国民党报纸:《中央日报》、《扫荡报》等272
二、共产党在上海等地的办报活动273
三、民营报刊和其他党派报刊274
第二节 解放区的新闻事业276
一、解放区的报刊276
二、新闻广播278
三、新闻编辑教育和研究279
四、编辑工作反“客里空”运动279
第二十一章 新中国成立到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281
第一节 新中国新闻编辑业务的起步281
一、报纸281
二、广播282
第二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283
一、开国盛典报道的编辑283
二、抗美援朝时期的新闻编辑284
第三节 新闻编辑业务的发展286
一、中央新闻总署颁布《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后报纸编辑业务的改进286
二、在编辑上学习苏联工作经验的得失分析288
第四节 1956年全国新闻事业的改革289
一、《人民日报》改版前存在的问题及改版目标289
二、广播事业的编辑改革291
第二十二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292
第一节 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中的报纸编辑292
第二节 新闻编辑业务在探索中前进293
一、广播和电视的编辑293
二、新闻照片运用的突破294
三、新闻编辑教育和研究295
第二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296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发动期间296
一、版面上“大字报”式的宣传鼓动296
二、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变态狂热297
三、新闻价值的严重错位298
四、新闻摄影图片的滥用299
五、“文革”初期的小报横行300
第二节 新闻事业的艰难历程301
一、广播、电视301
二、“文革”时期编辑工作的主要教训和反思302
第二十四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303
第一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变革303
一、改进经济报道,用鲜活的事实反映经济领域的最新变化303
二、批评性报道登上头版304
三、编辑上力求体现报纸个性305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兴的编辑手法305
一、新闻选择:宣传价值与新闻价值的平衡306
二、以人为本的重新诠释,关注人的生存状态307
三、加强舆论监督308
第三节 版面:从传统到现代309
第四节 广播、电视和网络312
一、广播312
二、电视313
三、网络314
第五节 新闻编辑教育和研究318
一、新闻编辑教育318
二、新闻编辑研究319
第四编 新闻评论部分323
第二十五章 五四运动时期323
第一节 新闻评论在急剧的社会变革中蓬勃发展323
第二节 陈独秀与《新青年》的评论324
一、《新青年》的评论实践324
二、陈独秀的报刊评论活动326
第三节 报刊评论焕发蓬勃生机329
一、《每周评论》的评论实践329
二、评论报刊如潮涌现330
第四节 李大刊在“五四”时期对新闻评论的卓越贡献332
一、评论始终贯穿爱国主义情怀333
二、评论自觉运用唯物论辩证法观点分析社会现象333
三、评论着力介绍马克思主义334
第五节 “五四”时期的新闻评论特色335
一、内容取向上突出思想性335
二、文字表述上逐渐语体化336
三、体裁形式上日趋多样化336
四、文风表现上强调战斗化337
第二十六章 建党初期338
第一节 党报机关刊物的新闻评论338
一、《向导》等党的机关刊物的评论338
二、其他党刊的新闻评论340
第二节 团机关刊物的新闻评论340
一、《中国青年》等机关刊物的评论340
二、恽代英与萧楚女的新闻评论实践341
第三节 党团报刊新闻评论的经验教训342
第四节 国共合作后的报刊评论344
一、《政治周报》和其他党报的新闻评论345
二、《热血日报》与“五卅”运动中进步报刊的评论346
第五节 新闻评论教育研究获得开拓性进展347
第二十七章 十年内战时期349
第一节 报刊评论两大阵线的对立349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报刊评论350
一、国统区的报刊评论350
二、革命根据地的党报评论351
第三节 进步报刊与进步人士的评论352
一、《申报》与鲁迅352
二、《生活周刊》与邹韬奋353
三、《大公报》与张季鸾355
第二十八章 抗日战争时期359
第一节 《救亡日报》和《立报》的新闻评论359
一、《救亡日报》的新闻评论359
二、《立报》的新闻评论360
第二节 改版前后的《解放日报》新闻评论361
一、《解放日报》改版带来新闻评论的变化361
二、《解放日报》改版过程中的评论工作经验363
第三节 改版前后的《新华日报》新闻评论365
一、《新华日报》改版前的新闻评论365
二、《新华日报》改版后的新闻评论366
第四节 日伪统治下的报刊评论367
一、汪伪报刊评论的概况368
二、日寇把持的《申报》、《新闻报》的评论368
第五节 外报在抗战时期的新闻评论369
第六节 沦陷区抗日报刊的新闻评论370
一、《每日译报》的新闻评论370
二、《文汇报》的新闻评论371
第二十九章 解放战争时期373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评论事业概述373
一、《中央日报》的新闻评论373
二、对申、新两报新闻评论施加影响374
三、强化新闻统治,为言论霸权扫清道路374
第二节 共产党新闻评论事业的发展375
一、反“客里空”运动对解放区新闻评论影响重大375
二、新华通讯社评论工作的发展376
第三节 民主报刊新闻评论的发展377
一、《文汇报》的新闻评论378
二、《展望》的新闻评论378
第三十章 新中国建立初期380
第一节 建国初期新闻评论的转变380
一、新闻评论体系的初步建成380
二、经济评论异军突起381
第二节 《人民日报》改版前后的新闻评论381
一、改版前的《人民日报》评论381
二、改版后的《人民日报》评论382
第三节 胡乔木新闻评论实践与理论的发展384
一、胡乔木的新闻评论实践384
二、胡乔木新闻评论思想385
第四节 党对新闻评论的理论指导385
一、各级党委负责人必须参与指导评论工作386
二、地方党报须按中央规定展开国际报道和评论386
三、加强评论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387
第三十一章 “反右”与“文化大革命”时期388
第一节 中国新闻评论业务的大倒退388
一、新闻评论积极推进“反右派”斗争388
二、“大跃进”时期新闻评论的严重失实390
第二节 新闻评论事业的暂时回归时期391
一、新闻评论的短暂回归时期391
二、杂文从繁荣走向凋敝392
第三节 新中国新闻评论的黑暗时期394
第三十二章 改革开放时期396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新生期396
一、打破精神枷锁,评论气象万千396
二、特约评论员文章的兴起397
三、林放对新闻评论的贡献398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报刊评论欣欣向荣400
第三节 广播评论的蓬勃发展401
一、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代表的广播评论大发展401
二、广播评论的形式向多样化发展402
第四节 电视新闻评论的繁荣403
第五节 新闻评论教育、研究稳步发展405
主要参考文献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