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毒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环境毒理学
  • 孟紫强主编(山西大学)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7801630041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565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58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毒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2

一、概论2

第一篇 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2

二、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3

三、环境、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与健康5

四、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平衡与食物链7

第二章 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10

第一节 生物转运10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10

二、化学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11

三、吸收13

四、分布与贮存16

五、化学物的排泄19

一、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21

第二节 生物转化21

二、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33

第三章 环境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及影响因素38

第一节 毒性作用38

一、基本概念38

二、毒性作用的类型42

三、环境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44

四、毒性作用的机理46

第二节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51

一、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51

二、机体(宿主)状况53

三、接触条件56

四、环境因素57

一、诱发突变的类型59

第四章 化学致突变、致癌变及致畸变作用59

第一节 化学物致突变作用59

二、化学诱变的分子机理64

三、DNA损伤的修复67

四、突变的不良后果69

五、化学致突变物的检测70

第二节 化学物的致癌作用75

一、化学致癌物及其分类75

二、化学致癌机理80

三、外源化学物致癌性的判别84

第三节 化学物对机体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影响91

一、雄性生殖毒性91

二、对雌性生殖系统的损害作用93

三、生殖毒性及其评定95

第一节 概述110

一、金属与人体的关系110

第二篇 不同环境因素的毒性110

第五章 环境中重金属的毒性110

二、环境中金属污染的来源112

三、环境中金属的迁移与转化112

四、金属的代谢113

五、金属的联合作用119

六、金属对健康的危害120

第二节 汞 Hg121

一、汞的理化性质121

二、汞污染的来源122

三、汞的代谢123

四、汞的毒理作用124

五、汞的卫生标准和经验教训126

第三节 铅 Pb128

一、铅的理化性质128

二、铅污染的来源128

三、铅的代谢128

四、铅的毒理作用129

五、铅在环境中的卫生标准134

第四节 镉 Cd135

一、镉的理化性质135

二、镉的来源135

三、镉的代谢136

四、镉的毒理作用137

五、镉在环境和食品中的卫生标准139

一、铬的理化性质140

第五节 铬 Cr140

二、铬污染的来源141

三、铬的代谢141

四、铬的毒理作用142

五、铬在环境中的卫生标准145

第六节 砷 As146

一、砷的理化性质146

二、砷污染的来源146

三、砷的代谢147

四、砷的毒理作用148

五、砷在环境和食品、化妆品中的卫生标准154

第六章 石油的毒性158

第一节 石油的组成及主要理化特征158

一、烃类化合物158

二、非烃类化合物159

一、扩散160

二、蒸发160

第二节 石油在环境中的运转160

三、溶解161

四、生物降解161

五、乳化作用161

六、生物吸收161

第三节 石油污染对环境的危害162

一、水环境162

二、土壤环境163

三、大气环境163

第四节 原油及含硫化合物的毒性164

一、原油毒性概述164

三、硫化氢的毒性165

二、含硫化合物概述165

四、硫醇类166

五、硫醚类167

六、硫杂环化合物类167

第五节 石油馏分及其毒性168

一、液化石油气168

二、汽油169

三、柴油171

四、石蜡172

五、沥青172

第六节 石油及其燃料馏分的燃烧产物毒性173

一、一氧化碳(CO)173

二、二氧化氮(NO_2)173

三、二氧化硫(SO_2)173

四、石油燃烧的颗粒物174

第七节 油田及炼油企业环境质量对人群健康影响176

第八节 防治措施原则176

五、硝基多环芳烃(MO_2-PAH_S)176

第七章 溶剂的毒性179

第一节 概述179

一、溶剂的一般性质179

二、溶剂的一般毒性179

第二节 链烷的毒性181

一、链烷(Alkanes)的理化性质及毒理学特性181

二、正己烷(n-Hexane)应用及毒性182

第三节 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的毒性183

一、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的一般性质183

二、苯、烷基苯的毒性184

二、乙二醇单烃基醚的特性及其毒性188

第四节 乙二醇醚类的毒性188

一、乙二醇醚类的一般性质188

第五节 酮的毒性189

一、酮的一般性质189

二、二甲基酮和甲基乙基酮的作用和毒性190

第六节 醇的毒性191

一、醇的一般性质191

二、甲醇和乙醇的性质和毒性191

第七节 含氯碳氢化合物的毒性193

一、含氯碳氢化合物的一般性质193

二、几种含氯碳氢化合物的性质及毒性193

第八章 农药的毒性199

第一节 概论199

一、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与分布201

二、农药的环境污染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204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农药及其毒理207

一、有机氯农药207

二、有机磷农药210

三、氨基甲酸酯类农药213

四、除草剂215

第三节 预防农药公害的措施216

一、农药的更新换代216

二、化学农药的安全生产和施用217

三、农药残留的消除217

四、积极发展生物防治,控制化学农药的施用217

第九章 卤代芳烃的毒性220

二、卤代有机化合物的环境行为221

一、卤代作用221

第一节 卤代有机化合物221

三、卤代脂肪烃和脂环化合物224

四、卤代芳香族化合物224

五、卤代芳烃的生物转化227

第二节 毒性作用229

一、与受体关的毒性作用229

二、致癌作用、生殖毒性及其它233

第三节 化学分析235

第十章 多环芳烃及其它常见化学致癌物239

第一节 多环芳烃239

一、概述239

二、多环芳烃的性质及种类240

三、多环芳烃的吸收和代谢244

四、多环芳烃的致癌作用及其机理245

五、影响多环芳烃致癌性的因素246

第二节 其他化学致癌物247

一、芳香族氨基和硝基化合物247

二、亚硝胺类化合物249

三、生物烷化剂251

六、黄曲霉毒素251

四、氯乙烯252

五、多氯联苯253

七、农药256

八、微量元素257

九、石棉259

十、植物中的致癌物261

第十一章 环境电离辐射264

第一节 概论264

一、天然本底辐射264

二、氡267

三、因技术发展而产生的辐射269

第二节 基本概念270

第三节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273

一、概述273

二、电离辐射对植物的效应275

三、电离辐射对动物的效应276

第十二章 环境电磁辐射281

第一节 电磁辐射概述281

一、交流电281

二、电场与磁场282

三、电磁波的传播283

四、电磁辐射污染源284

五、电磁辐射的测定284

一、高频辐射的应用286

第二节 电磁辐射的应用286

二、超高频波段的应用287

三、特高频波段(微波)的应用287

四、在军事上的应用288

第三节 电磁辐射污染289

一、国民经济中五大系统电磁辐射设备及其污染290

二、广大城乡环境电磁污染状况292

三、电磁辐射干扰与污染事件293

第四节 电磁辐射对机体作用293

一、机体吸收电磁能量294

二、电磁波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295

三、热效应和非热效应296

第五节 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297

二、对睾丸、雌性生殖系统及怀孕影响298

一、对眼睛的影响298

三、对神经系统的影响299

四、对心血管的影响299

五、对内分泌及代谢的影响300

六、对消化系统的影响300

七、对血液与造血系统的影响301

八、对免疫功能的影响301

九、其他影响302

第六节 电磁辐射致畸、致突、致癌作用302

一、微波致畸作用302

二、微波的致突变作用303

三、电磁辐射对植物的致诱变作用304

四、电磁辐射对人染色体的作用305

五、电磁辐射致癌作用305

第七节 电磁辐射防护306

一、加强对环境电磁辐射知识宣传307

二、加强环境电磁辐射管理307

三、加强制订并贯彻执行电磁辐射各种管理条例,标准和法规307

四、加强技术性防护措施309

五、加强个人防护措施310

第十三章 动物和植物毒素312

第一节 动物毒素312

一、动物毒素的特性312

二、毒索及蛇毒的有毒成分313

三、蜥蜴314

四、两柄动物315

五、海洋动物315

六、节肢动物门/蛛形纲318

七、昆虫319

八、哺乳动物320

第二节 植物毒素320

—、植物毒素的化学成分及毒理作用321

二、引发胃肠炎的植物323

三、含洋地黄的植物324

四、含尼古丁和毒芹碱的植物324

五、含阿托品的植物325

六、引起痉挛的植物325

七、含氰化物的植物326

八、积累硝酸盐的植物326

九、引起皮肤病的植物326

第三节 有毒蘑菇327

一、肝损害型中毒327

三、胃肠炎型中毒328

二、神经精神型中毒328

第四节 真菌毒素329

四、溶血型中毒329

一、真菌毒素产生的条件330

二、真菌毒素的生物学效应330

三、具代表性的几种真菌毒素简介332

第三章 环境毒理学的分支科学338

第一节 概述338

一、大气污染毒理学概念338

二、大气污染来源338

三、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339

四、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因素340

五、室内空气污染343

六、大气污染毒理学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343

一、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征345

第二节 大气污染物致病、致癌、致突变作用345

二、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346

三、大气污染与肺癌349

第三节 有害气体的作用及其机理353

一、二氧化硫(S0_2)353

二、氮氧化物(No_x)359

三、—氧化碳(C0)363

四、臭氧和光化学烟雾366

五、氯气(Cl_2)370

第四节 大气颗粒物的作用及机理372

一、大气颗粒物的来源372

二、颗粒物的形态和化学组成372

三、颗粒物的一般毒性373

四、颗粒物致突变、致癌变作用375

五、其它危害377

第十五章 土壤毒理学381

第—节 土壤环境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381

第二节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质的环境行为382

一、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分配383

二、土壤表面挥发384

三、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385

四、植物吸收385

五、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降解和转化386

六、环境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种类及其行为特点386

第三节 土壤环境中的无机污染物质388

—、金属389

二、植物营养元素390

五、卤素391

三、酸和碱391

四、盐类391

第四节 土壤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92

—、土壤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影响的严重性392

二、土壤污染物毒理学特性的生物测定393

三、各种土壤中污染物毒性的持续性及其影响因子393

四、土壤中污染物相互作用对其毒性的影响395

第五节 土壤毒理学与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土壤污染治理396

第十六章 水环境毒理学400

第一节 概述400

第二节 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及其分布401

一、污染源401

二、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401

三、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分布402

第三节 污染物的吸收、代谢和蓄积405

一、污染物的吸收405

二、污染物的代谢406

三、污染物的蓄积407

四、水环境温度对污染物吸收和代谢的影响407

第四节 水体污染对人及水生生物影响408

一、对人体健康的影响408

二、对水生生物的影响409

第十七章 野生生物毒理学414

第一节 野生生物毒理学的基本概念415

一、野生生物毒理学的产生415

二、野生生物毒理学的基本概念415

四、野生生物毒理学研究的复杂性416

三、限制因子416

第二节 研究实例417

一、对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DDT)的研究417

二、胆碱酯酶抑制剂418

三、农田排水污染和野生生物419

第十八章 河口生态毒理学422

第一节 河口与河口生态毒理学422

一、河口(estuary)及其环境特点422

二、河口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 of estuary)423

第二节 河口毒物的来源423

一、重金属污染424

二、农药污染425

三、放射性物质污染425

四、化学需氧量(COD)425

三、生物可利用性426

二、含量系数426

第三节 污染和生物积累426

一、背景值分析426

第四节 毒物的降解、转化和吸收427

第五节 毒性指标428

第六节 毒物的生物效应430

一、DNA损伤和生化效应430

二、个体效应430

三、种群效应431

四、群落效应432

五、生态系统效应433

第七节 小结434

第十九章 职业毒理学438

第一节 概述438

一、生产性毒物的形态与接触机会439

第二节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439

二、职业人群接触生产性毒物的途径441

三、影响毒物对机体作用的因素442

四、毒物在体内的过程443

五、职业中毒444

第三节 职业卫生标准447

一、意义447

二、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接触限值447

第四节 毒物监测450

一、空气中化学因素的监测450

二、皮肤化学物污染量的测定451

三、生物学监测451

第五节 危险度评定452

一、危害因素潜在作用的评价453

二、人群健康损害的评价454

第二十章 环境流行病学458

第四篇 环境毒理学基本方法458

第一节 环境接触水平的评价459

一、接触与剂量459

二、接触-效应关系和接触-反应关系461

第二节 人群健康效应的评价462

第三节 疾病发生频率的测量和比较463

一、疾病频率的测量463

二、疾病发生的比较464

第四节 常用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466

一、生态学研究467

二、现况研究467

三、队列研究468

四、病例-对照研究469

一、随机误差470

第五节 流行病学研究中潜在的误差470

二、系统误差471

第六节 流行病学中的病因研究473

一、病因(cause)的概念473

二、病因的推断474

第七节 危险度评估与危险度管理476

第二十一章 环境污染物的化学分析方法478

第一节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478

一、水样的采集479

二、液体样品的采集479

三、固体样品的采集480

四、气体样品的采集480

五、生物样品的采集480

一、无机化法481

六、样品的控制481

第二节 样品的分离富集技术481

二、气态分离法482

三、溶剂萃取法482

四、固相萃取法483

第三节 样品的化学分析方法484

一、色谱检测器484

二、其它的分析检测器488

三、荧光分析法489

四、离子色谱法491

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ICPs)493

第二十二章 常见毒理学研究方法496

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496

一、概述496

二、试验程序与评价497

三、LD_50的测定504

第二节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512

一、亚慢性毒性作用及其试验方法512

二、蓄积作用515

三、慢性毒性作用及其试验方法517

四、特殊毒性试验519

第三节 免疫毒性试验521

一、免疫毒性检测方案521

二、免疫毒性检测方法523

三、在免疫毒理学研究中应考虑的问题525

第四节 行为毒理学试验525

一、行为毒理学的概念和研究目的526

二、行为毒理学的内容和实验方法526

第一节 概述531

第二十三章 环境健康危险评定531

第二节 危害鉴定(HAZARD IDENTIFICATION)533

第三节 暴露评价(EXPOSURE ASSESSMENT)535

第四节 剂量反应评定(DOSE-RESPONSE ASSESSMENTS)536

一、非致癌物的剂量反应评定537

二、致癌物的剂量反应评定538

三、外推低剂量的数学模型539

第五节 危险特征分析(RISK CHARACTERIZATION)544

一、对前三阶段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544

二、危险度分析544

三、评定结果的书面总结545

第六节 环境健康危险评定中的一些问题546

一、低剂量暴露的生物效应对环境健康危险评定结果的影响546

二、基线剂量法在环境健康危险评定中的应用547

三、易感人群对环境健康危险评定结果的影响548

第二十四章 生态风险评价551

第一节 生态风险评价的意义551

第二节 生态风险评价的科学要求553

一、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554

二、接触表征555

第三节 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要素和步骤556

一、确定问题557

二、获得必须的信息/数据558

三、评价潜在的危险559

四、评价接触的特征560

五、生态风险表征561

六、总结并提交结果563

七、小结5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