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资源信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资源信息](https://www.shukui.net/cover/30/31518341.jpg)
- 聂振邦主编;中国资源信息编撰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7801350332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990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100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资源信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资源与经济和社会发展1
(一)资源的分类与特征1
第一章 中国资源综述1
(二)自然资源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2
二、资源基本态势2
(一)资源特点与分布2
(三)主要资源的区域分布结构7
三、主要资源开发现状和问题7
(二)主要自然资源的世界地位7
(一)土地资源开发的现状和问题8
(二)水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0
(三)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和问题12
(四)劳动力资源开发现状和问题13
四、主要资源供需形势展望13
(一)土地资源13
(二)水资源14
(一)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15
五、跨世纪资源开发原则和战略15
(四)劳动力资源15
(三)矿产资源15
(二)中国跨世纪资源开发战略16
六、对策与措施17
(一)实行全面节约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17
(二)强化自然资源法治管理17
(三)确立自然资源的价值观和资源储备制度18
(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效益18
(五)加快海洋资源开发步伐19
第二章 人口与劳动力资源52
一、人口52
(一)人口总数居世界第一52
(二)人口增长的不同时期53
(三)人口密度为世界人口密度的3倍55
(四)人口区域分布不均55
(五)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大57
二、劳动力资源59
(二)劳动力资源结构60
(一)劳动力资源总量60
(三)就业人口的结构与特征62
三、未来劳动力资源预测67
(一)未来15年劳动力资源迅猛增长68
(二)未来20年青壮年劳动力保持在6亿人68
(三)未来15年经济活动人口将突破9亿人68
(四)未来25年城镇和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状况69
一、土地资源综述108
(一)土地和土地资源的概念108
第三章 土地资源108
(二)土地的特性109
(三)土地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10
(四)中国土地资源形成的自然背景110
(五)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111
(六)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和综合评价112
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113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113
(二)土地利用现状114
(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就115
(三)土地利用构成的地域规律115
(五)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117
三、土地利用前景预测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对策119
(二)各类用地需要量预测120
(三)土地资源利用战略和目标122
(四)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原则122
(五)土地资源利用对策123
(二)河川径流159
(一)降水159
一、水资源数量、质量及主要特征159
第四章 水资源159
(三)地下水160
(四)水资源总量160
(五)水资源质量160
(六)水能、内河通航和养殖水面资源161
(七)水资源的主要特点161
(二)1993年实际供水量162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162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162
(三)1993年实际用水量163
(四)现状工程条件下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164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165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目标和供需分析展望166
(一)开发利用目标166
(二)需水预测167
(三)供需平衡分析展望168
四、战略和对策169
(一)基本战略169
(二)基本对策170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191
第五章 矿产资源213
一、矿产资源概况213
(一)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213
(二)矿产资源特点214
(三)矿产资源的分类概述215
(四)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217
(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218
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概况218
(二)矿产资源的供需形势220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221
三、矿产资源现行政策222
(一)矿产资源勘察政策222
(二)矿产资源开发政策222
(三)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政策223
(四)矿产资源保护政策223
(五)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政策223
(一)矿产资源可持续性224
(二)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要点224
(六)鼓励外商来中国投资勘察开发矿产资源的政策224
四、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224
第六章 能源资源255
一、能源分类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255
(一)能源概念及分类255
(二)能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256
(一)煤炭257
二、能源资源赋存状况及开采条件评价257
(二)石油和天然气259
(三)煤层气261
三、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261
(一)能源资源开发现状261
(二)能源资源利用现状262
(三)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63
四、能源的开发目标和资源保证程度分析264
(一)能源开发目标264
(二)能源资源保证程度分析265
五、能源发展战略及对策267
(一)能源发展战略267
(二)能源发展的主要对策268
第七章 气候资源295
一、气候资源的现状与变化295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295
(二)气候资源的分布现状296
(三)气候资源的变化298
(四)气候灾害299
二、气候资源的利用潜力、现状及开发利用方向301
(一)气候资源潜力301
(二)气候资源的利用现状及方向302
第八章 森林资源329
一、森林资源的概念、特性和作用329
(一)森林资源的概念329
(二)森林资源的特性、地位和作用329
(三)森林类型的划分330
(四)森林资源信息和标准331
二、森林资源现状和分布332
(一)森林资源概况332
(二)森林资源现状(不包括台湾省和西藏自治区控制线外)333
(三)森林资源分布334
三、森林资源变化动态分析(不包括台湾省)336
(一)林业用地面积变化动态分析336
(二)森林资源蓄积量变化分析337
四、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338
(一)木材生产338
(四)林木资源蓄积生长量与消耗量变化动态分析338
(三)森林资源的质量变化分析338
(二)林产工业339
(三)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339
五、森林资源的培育、管理与保护340
(一)全国绿化及生态工程建设340
(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343
六、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重大行动344
(三)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344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345
(二)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行动345
第九章 草地资源373
一、概述373
(一)草地与草地资源的意义373
(二)草地资源的数量与分布373
(三)草地资源的特点374
(四)草地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375
(二)高寒草原类376
二、草地类型376
(一)温性草原类376
(三)温性荒漠类377
(四)高寒荒漠类378
(五)暖性灌草丛类378
(六)热性灌草丛类379
(七)草甸类380
(八)高寒草甸类380
(九)沼泽类草地381
三、草地资源评价382
(一)草地资源饲用评价382
(二)草地资源营养类型评价383
(三)草地生产力评价383
(四)草地等级评价384
四、草地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建设385
(一)草地建设与畜牧业发展成就385
(二)主要问题386
(四)发展战略387
(三)发展潜力387
(五)技术对策388
第十章 渔业资源412
一、渔业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412
(一)渔业资源的概念412
(二)渔业资源的特点412
(三)渔业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413
二、渔业资源的组成、数量及分布413
(一)内陆渔业资源413
(二)滩涂、浅海渔业资源415
(三)海洋渔业资源416
三、渔业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利用潜力418
(一)内陆渔业资源418
(二)滩涂、浅海渔业资源419
(三)海洋渔业资源421
四、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对策423
(一)搞好法制建设,依法管理423
(六)调整生产结构,控制捕捞强度424
(五)做好资源调查,合理利用资源424
(三)加强渔业环境监测424
(四)要划定重要渔业水域保护区424
(二)要重视水域自然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424
(七)大力开展资源的人工增殖425
(八)开发利用外海资源,积极发展远洋渔业425
第十一章 野生动植物资源453
一、野生动物资源453
(一)脊椎动物资源453
(二)昆虫动物资源456
(三)其他无脊椎动物资源457
(四)野生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458
二、野生植物资源459
(一)野生植物资源的种类和分布459
(二)各类野生经济植物资源462
(三)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464
三、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对策465
(一)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目标465
(二)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战略对策466
(一)资源状况和评价497
一、海洋渔业资源497
第十二章 海洋资源497
(二)资源开发现状498
(三)发展前景498
二、港口资源498
(一)资源状况和评价499
(二)资源开发现状499
(三)发展前景499
(一)资源状况和评价500
(二)资源开发现状500
三、海底油气资源500
(三)发展前景501
四、滨海旅游资源501
(一)资源状况和评价501
(二)资源开发现状501
(三)发展前景502
五、海滨砂矿资源502
(一)资源状况和评价502
(二)资源开发现状502
(二)资源开发现状503
(一)资源状况和评价503
(三)发展前景503
六、滩涂资源503
(三)发展前景504
七、海水资源504
(一)资源状况和评价504
(二)资源开发现状505
(三)发展前景506
八、海洋能资源506
(一)资源状况和评价506
(二)资源开发现状507
(三)发展前景507
第十三章 旅游资源531
一、中国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531
(一)旅游资源储量丰富、地域分布广泛、类型多种多样,具有成为世界旅游业大国和强国的资源基础531
(二)“南秀”、北雄、中古”及“东密、西疏”的资源地域总体特征,为全国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532
(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衬托构成了中国风景区突出的特色533
(四)历史文物旅游资源珍贵丰厚,富有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我国观光旅游产品的核心资源533
(五)自然旅游资源景观类型多样,层次丰富,其中不乏世界罕见的景观和环境,蕴藏着开发“绿色旅游”活动项目等特种和专项旅游产品的资源潜力534
(一)国家级旅游资源535
二、中国国家级和世界级旅游资源概况535
(二)世界级旅游资源536
三、中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与对策537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537
(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对策538
一、自然资源发展规律744
(一)自然资源发展的一般规律744
第十四章 资源与发展744
(二)应该采取的对策745
二、自然资源与人口发展的关系745
(一)自然资源对人口发展的影响745
(二)自然资源和人口发展的关系746
三、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747
(一)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747
(二)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748
四、自然资源与环境发展的关系753
(一)自然资源对环境发展的影响753
(二)自然资源和环境发展的关系754
(一)自然资源对人口、经济和环境发展的影响755
五、自然资源与人口、经济和环境发展的关系755
(二)自然资源、人口、经济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757
第十五章 世界资源778
一、自然资源价值和消耗778
二、能源资源及其消费779
(一)能源资源779
(二)能源消费预测779
(一)淡水利用780
三、水资源现状及趋势780
(二)发展趋势781
四、土地资源及其利用782
(一)城市用地782
(二)耕地783
(三)森林和林地783
(四)草地和牧业784
五、野生生物与生境784
主要参考文献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