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发现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学发现论
  • 杨耀坤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6426348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577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59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科学发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1 什么是科学方法论的中心问题1

2 科学发现学是关于科学发现问题的专门学问7

3 科学的发现与发明14

4 科学发现的分类24

5 科学发现的模式38

起点论44

1 科学发现起点44

1.1 从“科学始于观察”到“科学只能发端于问题”45

1.2 科学认识的系统发生与个体发生52

1.3 发现起点的描述性含义60

2 科学只能发端问题吗63

2.1 科学问题与简单问题64

2.2 观察渗透着理论与理论凝结着经验69

2.3 单一的问题起点模式与证伪主义71

3 科学发现的多种起点模式75

3.1 观察模式75

3.11 观察模式的合理性76

3.12 观察模式的意义83

3.2 问题模式87

3.21 问题模式的合理性87

3.22 问题模式的意义90

3.23 问题模式的局限96

3.3 范式模式99

3.31 范式模式的合理性99

3.32 范式模式的意义102

3.4 审美模式104

3.41 审美模式的合理性104

3.42 审美模式的意义109

3.5 思辨模式111

3.51 思辨模式的合理性111

3.52 思辨模式的意义113

3.61 信念模式的合理性116

3.6 信念模式116

3.62 信念模式的意义118

4 多模式论的意义120

4.1 多种模式交错、重合的现象120

4.2 多模式论的意义123

突破论129

1 常规思维阶段129

1.1 常规思维的基本特征129

1.11 力图以经验事实为依据129

1.12 力求通过逻辑的途径建立理论131

1.13 以现有理论为思维框架133

1.2 常规思维的各种形式135

1.211 演绎136

1.21 从一般到个别--演绎、分析136

1.212 分析139

1.22 从个别到一般--归纳、概括143

1.221 归纳143

1.222 概括153

1.23 认识的双向运动--比较、抽象、综合155

1.231 比较155

1.232 抽象157

1.233 综合160

1.31 常规思维的根本缺陷162

1.3 常规思维在科学创造过程中的中断162

1.32 常规思维在科学创造中的中断165

2 非常规思维阶段167

2.1 科学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167

2.11 关于科学创造的几种流行解释167

2.12 思维内容的非经验性173

2.121 西方哲学三百年的沉思173

2.122 科学创造中的经验因素和非经验因素182

2.13 思维形式的超逻辑性187

2.131 科学创造非逻辑说辨析187

2.132 有否科学创造的逻辑模式190

2.133 超逻辑--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195

2.134 从机器思维的局限看科学创造性思维的超逻辑特征198

2.1341 机器思维的实质和局限198

2.1342 造成机器思维局限的根源208

2.1343 机器思维不可能作出科学上的创造214

2.14 思维程序的倒置性219

2.141 心理学对科学创造机制的研究219

2.142 哲学对科学创造机制的研究225

2.143 爱因斯坦的科学创造模式228

2.144 科学创造性思维程序的根本特征243

2.145 科学创造的一般规律255

2.2 科学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263

2.21 思辨264

2.211 思辨方法的历史演进264

2.212 两类不同层次的思辨272

2.213 思辨的非经验性276

2.214 思辨的超逻辑特征283

2.215 思辨是科学创造性思维基本的思维形式288

2.22 创造想象294

2.221 创造想象的特点及其作用方式294

2.222 创造想象在科学发现中的地位和作用298

2.223 创造想象同思辨的辩证统一301

2.3 科学探索中的助发现因素305

2.31 相似和类比306

2.311 类比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思维方法306

2.312 类比的主观随意性和创造性310

2.313 类比的助发现功能313

2.32 科学审美意识317

2.321 科学创造的强烈动因317

2.322 科学创造观念的重要来源322

2.33 直觉和潜意识326

2.331 直觉的本质326

2.332 直觉的作用机制330

2.333 直觉的作用和局限336

确立论339

1 科学确立是什么339

1.1 科学确立唯检验论剖析340

1.2 价值评价不只是科学确立的手段351

1.3 逻辑论证不只是提供科学理论的形式355

1.4 经验论证是科学确立的基本步骤和决定环节359

1.5 科学确立的称谓之争不只是语词之争364

2 经验论证366

2.1 辩证逻辑的论证包括经验论证366

2.2 经验论证的一般程序367

2.21 从假说中推导出可与经验事实对照的命题368

2.22 对导出的事实命题进行验证371

2.23 根据实验验证结果对假说进行论证373

2.3 经验论证的复杂性374

2.31 经验论证标准的复杂性374

2.32 直接验证的复杂性381

2.33 经验论证对象的复杂性384

2.34 经验证据支持的复杂性389

2.35 经验论证结果的复杂性395

2.4 经验论证的地位和作用400

2.41 证实、证伪、确证和论证400

2.42 观察证据的可靠性402

2.43 经验论证在科学确立中的地位和作用408

3 逻辑论证410

3.1 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410

3.2 逻辑论证的基本内容414

3.21 逻辑论证的目标414

3.22 理论内部一致性的逻辑论证417

3.23 理论外部相容性的逻辑论证420

3.3 逻辑论证的地位和作用423

3.31 逻辑论证与经验论证423

3.32 逻辑论证与因果说明426

3.33 逻辑论证与真理的连贯论430

3.34 逻辑论证的地位和作用433

4 价值评价436

4.1 审美价值评价437

4.11 由美判真的合理性437

4.12 和谐是科学美的灵魂439

4.13 科学美的基本原则443

4.131 统一中的和谐443

4.132 简单中的和谐445

4.133 对称中的和谐450

4.134 奇异中的和谐453

4.21 科学理论的善的功能457

4.2 工具性价值评价457

4.22 实用价值评价459

4.23 理论认识价值评价461

4.3 理论信念评价463

4.4 社会--文化传统意识评价467

5 科学确立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473

5.1 科学确立的程序问题473

5.2 科学确立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476

5.3 科学认识是成果获取与科学确立不断地相互作用的过程484

理论内涵论502

1 本体论层面502

1.1 科学与形而上学502

1.2 科学是“发现的事业”505

1.3 科学是“发明的事业”509

1.4 科学发现本体论内涵的语义学方面511

1.5 抽象理论创造的本体论内涵515

2 认识论层面518

2.1 科学发现的认识结构518

2.11 科学发现的主体和客体519

2.12 科学发现的主客关系问题522

2.2 科学发现的认识目标525

2.21 真理是真善美的统一525

2.22 科学进步的可能性530

2.23 科学确立的合理性538

2.3 科学发现的认识路线541

3 方法论层面545

3.1 科学方法的结构545

3.11 科学方法的外延结构与内涵结构545

3.12 科学方法的运行结构547

3.2 科学方法的运用557

3.21 科学创造的个性特征558

3.22 科学创造的普遍特征562

3.3 科学方法的逻辑和理性565

4 科学发现的理论内涵569

后记57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