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颠覆与重建 后批评中的价值体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颠覆与重建 后批评中的价值体系
  • 毛崇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7801497074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549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563页
  • 主题词:哲学知识读物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颠覆与重建 后批评中的价值体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上卷3

一 文学批评自身价值的实现3

(一)文学批评的价值3

(二)对于批评的批评7

(三)标准的颠覆及其相对性问题11

(四)从艺术对现实的关系看批评标准17

(五)真理的后现代境地与批评的价值实现(上)20

(六)真理的后现代境地与批评的价值实现(下)27

(七)诡辩术及其在批评中的运用35

(八)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39

(九)信仰危机与价值遮蔽45

二 文学批评价值体系的哲学探讨59

(一)文学批评与价值体系60

(二)哲学“价值一般”范畴与“价值学”66

1.价值范畴的四种类别66

2.价值判断中的同义反复问题68

3.“价值一般”范畴与马克思评瓦格纳71

4.价值范畴与现代哲学76

三 价值与真理80

(一)关于“事实真理”与“价值真理”81

(二)关于所谓“猫论”92

(三)科学研究中的真理与价值问题97

(四)价值的期待与实现——需要/满足107

(五)人文/科学/真理114

1.真理与主体价值选择115

2.过程真理与“事后真理”117

3.人文知识与人生幸福119

4.“命运”与“事实”能分离吗?123

四、价值与善126

(一)对“善”之发生学考察127

(二)文学批评与功利主义伦理学137

(三)“道德批评”与“政治批评”问题147

(四)善与恶——目的与手段158

(五)自由、人的价值与历史的终结163

五、价值与美175

(一)关于“美是价值”说175

(二)文本意义的客体性及其解读183

(三)美与使用价值192

(四)美感与功利观200

(五)形式的价值206

(六)美学与文化全球化问题219

1.美学“在场形而上学”的遮蔽221

2.“解魅”—“去圣”与文化全球化229

3.美学新乌托邦——在场的不在场性235

4.“艺术的终结”与美学的敝开240

下卷245

第一编 人·主体性·批判的理性245

一 “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吗?245

二 “马克思主义出发点”问题再探259

(一)《手稿》已经把费尔巴哈和赫斯“远远地抛在后头”了吗?260

(二)“现实的人也就是异化的人”吗?265

(三)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究竟是在“人自身”还是在“人之外”呢?271

三 理性的批判与批判的理性——文学创作和批评的主体性281

(一)理性向自身的追问281

(二)“物化”时代文学的、“反拜物”性289

(三)批判的理性在新时期文学中的阐释功能296

(四)“启蒙”与“批判的理性”——人文知识分子的使命307

第二篇 现代性·后现代性·知识谱系313

一 学术史的客体性与主体性313

(一)学术史怎样成为问题?314

(二)1990年代学术史面对的文化语境320

二 关于“新历史主义批评”之再探326

(一)新历史主义的历史机缘328

(二)新历史主义的操作339

(三)新历史主义批判345

三 后现代“知识”与“游戏”349

(二)“现代性”、“大叙事”与“知识本性”349

(二)“合法化”的解除与“悖论逻辑”的合法化354

(三)知识分子丧钟356

(四)对利奥塔“知识报告”之批判361

(五)“游戏”说——从“城邦”到“游戏机”365

(六)加入“后”乐园中罗蒂的“后现代文化”369

四 孔子与老庄思想与后现代语境374

(一)孔子的功利主义——义利观375

(二)老庄学说中的“道”、“理”与“虚无”380

(三)道德虚无主义的批判意义及其局限性384

五 民族主义与启蒙主义在中国392

(一)作为启蒙主义对立物的民粹主义393

(二)关于民粹主义的“东方化”问题396

(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与失去的所指403

第三编 “有梦有魇”·“无梦有魇”·“无梦无魇”414

一 论巴尔扎克现实主义的根源414

二 新时期文学存在主义循迹426

三 从“受虐”到“自虐”——当世中国文人魂的一路旅程448

四 文化虚无与实用笼罩着的“痞”460

(一)作为“非个性代”文学的“痞子”群像462

(二)“痞”性文学的文化性格特征468

(三)夹在“虚无”与“实用”中的“痞”473

(四)“痞”之美学、道德与历史定位476

五 后现代幽默混浊与“世俗欢乐”482

六 “关中大儒”非“儒”也——《白鹿原》解读及其美学品质刍议488

七 走向“超大叙事”的东方文化——读谭盾后现代音乐文本《天地人—1997》504

八 末世的反叛——百年“前卫”运动的最后一笔507

九 张艺谋:现代—后现代—后之后519

(一)在传统—现代—后现代之间520

(二)后现代艺术的“真实”与“再魅化”可能525

(三)在双向探索的道路上531

(四)为后殖民批评中的张艺谋一辩534

十 什么是我们可以抉择的?541

(一)改革存,不改革则亡541

(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545

后记54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