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诗学·历代经典诗词曲鉴赏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诗学·历代经典诗词曲鉴赏
  • 曾铎著 著
  • 出版社: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ISBN:7806474439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714页
  • 文件大小:135MB
  • 文件页数:748页
  • 主题词:古典诗歌(学科: 文学理论 学科: 研究 地点: 中国) 古典诗歌(学科: 鉴赏 地点: 中国) 古典诗歌 文学理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诗学·历代经典诗词曲鉴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中国诗学论略3

Ⅰ 早期中国诗学理论略说3

一 中国远古诗歌理论拟议3

(一)古代诗歌理论“开山的纲领”3

强调了“诗言志”4

启示了“志”来自现实,并评价现实的道理5

赞述了“诗”“歌”“舞”相结合的艺术6

突出了诗的社会功能,诗的教育作用6

开发了“真”“善”“美”相统一的观念8

(二)诗歌舞“适度”论10

商汤以前,尚无诗歌舞“适度”论10

商汤把诗歌舞“适度”论定为刑法执行10

诗歌舞“适度”论,演化为评议和创作诗歌舞的重要理论12

(三)歌谣“言志”“言情”统一论13

“言志”“言情”统一论源于劳动生活和审美实践14

“言志”“言情”统一论启示歌谣艺术功能16

“言志”“言情”统一艺术“与世推移”18

远古歌谣“言志”“言情”统一性和统一论对后代的影响20

二 中国诸子百家诗学功能价值观22

(一)“舜命夔典乐教胄子……”最早体现诗乐文艺功能价值22

中国诗乐舞功能价值观最早而又最具体内涵22

“诗言志”,“志”来自现实,又引发人们认识现实23

“诗乐舞”职责问题明确23

“诗乐舞”功能价值包涵了“真、善、美”相统一的观念23

(二)殷商成汤提出“诗乐舞”适度功能价值观24

成汤从治国利益上决策24

成汤鉴于历代国君丧家亡国教训24

“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其刑墨”24

(三)《周易·中孚》从“利民”出发“节以制度”24

荣华富贵,要“知节”24

“当位以节,中正以通”25

“诗乐舞”从“利民”出发,歌唱“节以制度”25

(四)春秋晚期,孔门儒家学说逐渐兴起,孔子特别强调诗乐舞的功能价值26

孔子特别强调“诗教”“风化”的功能价值26

孔子提出“诗乐舞”应“寓褒贬,别善恶”27

孔子认为“天下有道而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7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27

(五)战国中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孟子,对诗歌舞功能价值既多继承,又多创新28

恶言:“诐辞”、“淫辞”、“邪辞”皆“害于其政”,“害于其事”28

“诵其诗,读其书”,“知其人”,“以论其世”29

(六)春秋末战国初墨子对诗乐舞功能价值观30

墨子认为“诗乐舞”的功能价值,首要“明天下之是非”,“审天下治乱之纪”30

墨子提示诗乐舞“尚实”“尚用”,“载道后世”31

墨子主张诗乐舞有助于政治上首求万民“食必常饱”,“衣必常暖”,“居必常安”,然后“求美”、“求乐”……31

墨子对“诗乐舞”“之为道也”,提出三大法则:“有本”,“有原”,“有用”31

(七)老子“诗乐舞”功能价值观32

春秋战国间以老子思想为中心的道家学派认为“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32

老子反对“诗乐舞”“美言市尊”33

老子提倡“诗乐舞”质朴自然,复归于朴,反对华而不实33

(八)庄子诗乐舞功能价值观34

庄子叛逆战国统治者倡导“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君子”34

庄子“诗乐舞”功能价值观“诗以道志”,“乐以道和”35

庄子对语言的社会交际作用及其在“诗乐舞”中的功能价值的看法35

(九)战国晚期荀卿诗乐舞功能价值观36

荀子诗乐舞功能价值观的基础是鼓励人们勤于工作,善于创造,精于利用36

荀子诗乐舞功能价值观要求“正道”主导“言辞”,而“言辞”又必须乐于“钟鼓琴瑟”37

荀子诗乐舞功能价值观强调“诗言是,其志也;乐言是,其和也”37

(十)战国后期韩非诗乐舞功能价值观38

(十一)杂家诗乐舞功能价值观39

“声出于和,和出于适”40

“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41

“乐愈侈,而民愈郁,国愈乱”42

诗乐“以知万物之情”,“奸邪去,贤者至,成大化”44

“不闻至乐,其乐不乐”45

三 早期中国诗学审美观48

(一)中国上古《尚书》《周易》诗学审美观48

《尚书》所载诗乐审美观48

《周易》及其诗乐审美观50

《周易》天然美和人为美统一观58

《周易》对言语美丑观,直接起作用于诗乐言语美丑观60

(二)中国《周易》论美与世界名家论美比较64

《周易》论美的基本观念与日后世界名家论美观念的比较65

《周易》论美的内容和形式多方联系性与日后世界名家论美的内容和形式的比较68

《周易》论美的条理性,规则性和日后世界名家论美的条理性、规则性比较69

《周易》论“美”贵在实践,与日后世界名家论“美”和实践关系的比较71

四 春秋中叶吴季扎第一个从“美”的方位评论诗乐舞74

(一)评《周乐》(《周南》《召南》)75

(二)评《邶》《庸》、《卫》77

(三)评《王》78

(四)评《郑》79

(五)评《齐》80

(六)评《豳》82

(七)评《秦》83

(八)评《魏》84

(九)评《唐》86

(十)评《陈》87

(十一)评《小雅》89

(十二)评《大雅》90

(十三)评《颂》91

(十四)评《舞》93

五 春秋中叶伍举、师旷论诗乐美95

(一)伍举答楚灵王论美95

(二)师旷为晋“平公悦新声”论美乐96

六 春秋末叶孔子诗学审美观96

(一)孔子诗学审美观与政治审美观96

(二)孔子审美观的核心是“仁”100

(三)孔子审美观突出美和善结合,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统一100

(四)孔子的审美观,强调“志”和“言”统一101

(五)孔子审美观,主张“文”和“质”统一102

(六)孔子审美观注重诗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美,诗功能美104

(七)孔子审美观注重含蓄与反悟相结合的美感力106

(八)孔子审美观提示诗乐“特殊”艺术手段,描绘带“普遍”的社会生活内容108

(九)孔子审美观还力倡诗歌舞相结合的诗学艺术110

七 略说孟子论美112

(一)为人美,为事美;人为美,人创造美,要顺乎自然理路112

(二)违反规律理路,胡作妄为,自必破坏美;善必为政,法必自行114

(三)自然美与人工美结合,更美114

(四)尊重知识,美;尊重人材,美;破坏知识,恶;破坏人材,恶115

(五)“施仁”“爱民”,“天下士者皆欲立于王之朝”115

(六)人和国,形式的充,内容的实,“充实之谓美”115

(七)语言的美,既重善的内容,又重美的形式117

八 春秋中叶老子审美观118

(一)“天下皆知之美”“天下皆知之善”118

(二)“美言”“美行”119

(三)合乎“道”和“一”的审美观119

(四)“虚”、“静”美121

(五)“正言”与“善言”122

(六)“美言不信,信言不美”122

(七)“希言自然”123

(八)“平淡中见奇崛”123

九 战国晚期庄子诗学审美观124

(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124

(二)“德”充于内,形“符”于外124

(三)忘形入神,苦练巧艺126

(四)自然“成理”之美129

(五)恶化为美,缺化为全130

十 战国晚期荀子诗学审美观131

(一)“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131

(二)“人性恶”经过“伪”和“积”转化为“善美”131

(三)“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135

(四)“道出乎一”之谓美136

十一 战国晚期韩非子诗学审美观137

(一)韩非子审美观的政治思想基础137

(二)“良”“善”美138

(三)思想品德美138

(四)“质”美,“真善”美139

(五)首重“情”、“质”美,并重“形”、“貌”美141

(六)宏伟美,“大一统”美141

(七)“美”,非人云亦云者141

(八)“壤地美,然后草木硕大”143

Ⅱ 两汉诗论中的美学思想144

一 “德育”和“美育”是两汉人们突出地总结强调的诗论美学思想。而且特别突出地赞树妇女美的形象,妇女美的品德144

二 诗美的思想,还要求对时代、社会、政治的“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分清界限;同时,要维护“美”“善”“好”;反对“丑”“恶”“坏”145

三 两汉人总结“诗论”,重视诗的战斗功能,这也是他们诗美观点的最重要的内容146

四 诗艺的语言美,在两汉诗论文论中也作了重要总结与倡导147

Ⅲ 春秋战国诸子六家与中国诗学150

一 孔子与中国诗学150

(一)孔子对中国诗学的第一大功勋是:第一个致力于琢育“人”,建树“立言者”诗人群151

孔子认为:人的思想品德直接影响言行151

“立言者”,从政者要有“弘毅之志”,要“坚韧不屈”152

要精通实现志向的各种本领154

遇事深入调查,要能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156

谦虚谨慎,反对骄矜鄙吝157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及其他158

(二)孔子为诗乐艺术称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行大道,天下为公”的优秀传统,并为这种传统的政治教化服务,建树了理论基础160

孔子反对春秋大分裂,渴望实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大一统的政治现实160

政治与业务,政治与诗艺,谁“主”谁“次”,孔子论述鲜明160

诗反映政治现实,又为政治现实服务162

诗为政治现实服务的重要途径,赞赏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礼让贤才之政,雍和雅正之美,大德大谦之风164

学诗为政治现实服务,孔子主张要融会贯通,要注重活用165

(三)孔子论诗乐的内容和形式169

内容和形式统一169

“志”和“言”统一170

“文”与“质”统一171

“善”和“美”统一173

“含蓄”和“反悟”统一175

“普遍”和“特殊”统一179

“诗”和“歌舞”统一180

(四)孔子删诗编诗的主导思想和贡献182

春秋天下大乱,野心家独霸称雄,华夏大一统变为大分裂。孔子与儒学弟子竭尽心志,力挽狂澜183

孔子删诗编诗的主导思想起自他的政治观和诗学观188

孔子的语录《论语》与《古文尚书·序》均记录了孔子删诗编诗事迹189

古今重要文献皆追述孔子删诗编诗功绩191

孔子恶《郑》恶《陈》,主张“放郑声”,而其“删诗”“编诗”,为何仍保存《郑风》《陈风》193

《诗》中的《商颂》、《周诗》等许多诗篇在孔子出生前已广为流传,以此都不足否定孔子删诗编诗及其卓著功勋194

二 孟子与中国诗学197

(一)孟子诗学观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197

(二)孟子认为诗乐舞的价值,不在于上层人物“独乐”,不在于宫廷化;而在于众民化,在于“与民同乐”200

(三)孟子“浩然之气”的诗学观201

(四)孟子诗学中的“充实”论203

(五)孟子主张“知言”度志206

(六)孟子反对用固定的模型硬套,而主张“事异”、“情异”;“情异”、“辞异”207

(七)孟子主张“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211

(八)孟子主张要探索作者的思想感情:“知人”;要懂得作者和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论世”213

(九)孟子强调基本功对学诗作诗影响重要214

三 老子与中国诗学216

(一)老子思想对中国诗学的影响216

(二)老子“道”和“一”的观念,是哲理,也是诗理220

(三)“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苦乐”222

(四)“常无,欲以观其秒;常有,欲以观其徼”223

(五)“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225

(六)“无状之状,无物之象”226

(七)对诗学基本功的重大启示力228

(八)韵律化的诗式格言对诗学韵律理论化影响229

四 庄子与中国诗学232

(一)诗乐职能问题233

“诗以道志”“乐以道和”233

“语之所贵者,意也”234

(二)诗乐风格问题236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236

“不求文以待形”237

“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238

(三)诗乐语言艺术239

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239

言之有序240

“鸣而当律,言而当法”240

“求道者意其妙”“谈艺者师其神”241

(四)诗乐创作与深入实际的关系242

(五)庄子的诗乐理论精神及其艺术创造实践,都大大地丰富和开阔了中国诗学243

“想像”和“幻想”的浪漫性243

“寓意于言”“借外论之”246

以形传神246

暮鼓晨钟,发人深省247

叛逆性的形象,叛逆性的诗247

诗式格言的韵律化,影响了诗歌韵律理论化的发展249

庄子的诗学艺文思想,对中华民族诗文传统的深远影响251

五 荀子与中国诗学252

(一)诗乐功能与特征253

“诗言是,其志也……乐言是,其和也”253

“《诗》者,中声之所止也……《乐》之中和也”255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257

“天下不治,请陈佹诗”258

(二)诗乐创作论259

“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259

“隐而显,微而明,辞让而胜”260

“形象虽恶而心术善……形象虽善而心术恶”261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262

(三)对“言辞”的主张265

“言”以明“道”,“道”以导“言”265

“言必当理,事必当务”;“好其实,而不恤其文”266

“言而仁之中也,则好言者上矣”269

“言”,“重于金石珠王”;“美于黼黻文章”;“乐于钟鼓琴瑟”270

六 韩非子与中国诗学272

(一)世道变易,时代推移272

(二)对“言语”的功能观272

“言语”之风,与世道相关273

反对“偏辞”,主张“言中事,发中功”274

主张言语“度之于义”,反对“语言辩”,反对“以文害用”274

“言”“辩”求其当,“行”“声”责其功276

诗式格言,韵律乐感276

(三)诗歌舞“功”“利”观,“义”“理”观278

诗艺助“天下治”278

讴诗歌舞“试度其功”280

“辩说”,“求其用”;“文丽”,“硕其功”281

装饰美观合“义”,合“理”281

(四)诗艺创作观283

“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283

画“犬马最难”,画“鬼魅最易”284

“执其见功以处见其形”284

“画荚之功,非不微难也;然其用与素髹荚同”285

“衔橛之备”,“规矩之法,绳墨之端”286

Ⅳ 早期中国诗学创作方法论288

一 特殊规、特殊律和特殊创作方法论萌芽288

二 语言重要性强调,人品决定辞品论开创289

(一)孔子第一个提示了两个大问题289

言语美丑对诗对社会严重影响289

言者人品直接影响辞品诗品289

(二)孟子注重人品,无论从政,立言,立足点要高,眼光要远,胸襟要博大290

“先立夫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290

言辞“皆出于心”291

“持其志,无暴其气”292

“说诗者”,文采修饰,不能过度;“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292

(三)老子提出“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292

诚信之人,立诚信之言293

守正“道”,广“德”美,“希言自然”293

言辞艺术人工雕琢,必须“复归于朴”293

(四)庄子第一个提出言语是“表意”的工具294

“语之所贵者意也”294

庄子又是第一个提出了“言”有限,“意”有限,而“道”规律无限的问题294

(五)荀子对语言的主张295

“言以明道”“道以导言”295

“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296

“好其实”“恤其文”297

(六)韩非子对言语的强调298

不求一时“悦耳”,但求功力强大;“革车千乘,不如烛过一言”298

“言”“辩”求其当,“行”“声”责其功299

三 内容与形式论300

(一)孔子对诗乐舞内容与形式统一论300

(二)战国初期墨子对内容和形式的主张300

“先质而后文”300

提出有关诗乐创作内容和形式“三表法”300

(三)战国晚期荀子对内容和形式的主张301

“言必当理,事必当务”301

“好其实”,“恤其文”302

(四)韩非子对内容和形式的主张302

四 “文炳”、“文蔚”人工雕琢艺术要顺乎天理自然,顺乎人情人意302

(一)强调“以懿文德”,“品物咸亨”,“致饰而后通”;有文有采,要顺乎天理自然,顺乎人情人意302

(二)孟子主张自然与雕琢相结合,当代的“美”和古代的“美”融会贯通303

(三)韩非子认为装饰美观,要合“义”,合“理”304

五 观天文,察地理,深入观察社会生活306

(一)中国三千多年前人们论观察306

(二)“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306

(三)“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始作八卦”307

(四)老子论观察308

老子提出善于从“无”中观察“妙”,从“有”中观察“徼”308

老子认为“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309

(五)庄子“入山林,观天性”310

(六)韩非子论观察310

韩非既主张要深入实际,又主张要利用阅历、想像、意象,丰富形象310

明察“外貌小谨”,“内实险恶”之人,明察微密难知之言311

深入实际,观察细致312

六 象、形象、立象以尽意;形、象、意、神统一313

(一)“立象以尽意”313

(二)“象”与“形象”315

(三)“无状之状,无物之象”319

(四)“大音希声”,“大象无形”321

(五)形象与内质,观察事物既要考察表面,又要推究内质321

七 “知微知章”,隐微章显“曲成万物而不遗”322

(一)“天地睽”,“通其变”,“曲成万物而不遗”322

(二)“隐微”与“章显”,“知微”与“知章”323

八 形式体例和修辞手法从诗乐创作实践升华为理论(风、雅、颂和赋、比、兴)325

(一)形式体例326

(二)修辞手法328

(三)赋比兴升华为理论,传扬于后世329

九 联想和想像332

(一)中国早期诗乐创作实践充分运用了联想和想像332

(二)吴季扎评诗论乐运用联想和想像333

(三)庄子讽喻君主贵族“读书”,运用联想和想像333

(四)韩非子联想和想像“执其见功以处见其形”335

十 “现实”和“浪漫”335

(一)“现实”和“浪漫”客观存在于早期诗乐创作实践中335

(二)荀子立足“今日”,以“观千岁”的现实与浪漫结合的理论340

(三)《吕氏春秋·音初》及《文心雕龙·乐府》等文献记载“南音”“东音”“西音”“北音”,既显示“现实”性地方特色,又带有浓厚的“浪漫”性倾向340

十一 诸子基本功观念对诗艺创作注重基本功的重大影响341

(一)老子的基本功观念341

(二)孟子的基本功观念343

(三)荀子的基本功观念344

(四)韩非子的基本功观念346

十二 中国早期诗学创作重自然韵律节奏,散文亦多韵律格言,促进了诗文创作韵律理论化348

(一)《老子》赞式体裁,诗式格言的影响348

(二)《庄子》韵律化诗式格言的影响351

(三)《韩非子》诗式格言韵律化的影响353

Ⅴ 中国诗学“虚”“实”艺术论略356

一 “虚”“实”结合的艺术356

二 庄子论“虚”“实”关系357

三 刘勰、钟嵘论“虚”“实”特色358

四 苏轼论“虚”“实”360

五 语言练达与“虚”“实”艺术361

六 借景物体现“实”和“虚”364

七 “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366

Ⅵ 刘勰论诗学创作方法368

一 要通晓并掌握诗的特殊规特殊律创作,要通晓和掌握诗对人对社会的功能价值创作368

二 反对汉魏以后诗学创作脱离内容,不顾功能价值,单纯追求形式美的倾向372

三 人品决定诗品,诗文创作者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和神圣的职责373

四 诗文创作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特别是需要具备诗学创作方面的知识。否则,那就难以辨明事理,难以“驭文”、“谋篇”、创立新意374

五 诗学创作本在言志述情,应从客观现实出发,客观事物经由诗家思想感情和创作修养的孕育,创作出“事真”、“志足”、“情信”的诗学艺术品379

六 现实性和浪漫性相结合383

七 形式与内容相结合387

八 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91

九 布局与剪裁397

十 繁与简、博文与简言、“明理以立体”398

十一 观察与判断相结合401

十二 联想与想像相结合402

十三 真实与夸张相结合405

十四 含蓄与启悟相结合407

十五 形似和神似相结合407

十六 语言,强调“鼓天下之动”的艺术功能409

十七 声韵格律问题412

Ⅶ 也谈《沧浪诗话》中的“别材”和“别趣”415

一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究应如何理解415

二 “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又应如何理解418

三 “兴趣”,“言”要能“曲”,“意”要能“幽”,“理”要能“透”,“机”要能“圆”420

Ⅷ 当今中国诗歌振兴问题论略423

一 “非诗”严重闯扰当今中国诗坛,爱国爱诗者强烈呼吁振兴当今中国诗歌423

(一)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起,“非诗”又闯扰中华,诗坛内外呼声四起:救救新诗423

(二)有些散文诗情诗意浓烈,句式不论怎么排列,到底还是散文430

(三)诗,是最高级的语言艺术,古今中外有关诗学知识都应借鉴433

二 当今中国诗歌的振兴,首先要求深明诗的大义:人品决定诗品;诗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志,言之有情,言之有益441

三 中国诗歌历来有声有韵,有格有律,振兴当今中国诗歌,也要讲点声韵格律446

四 当今中国诗歌的振兴,要多从中华诗的优秀传统中吸取养料,老调重弹,新调合拍,融会贯通,驾驭创新458

五 当今诗歌创作,不应背离现实政治465

六 当今中国新诗应借鉴刘勰、钟嵘、陈子昂等,人为唱发468

下篇 历代诗、词、曲经典作品鉴赏475

Ⅰ 何谓诗、词、曲经典作品475

Ⅱ 从西周到战国,中国诗歌第一大兴旺期的诗477

一 从西周到春秋,代表中国北方诗歌总集的《诗经》中的几首诗477

二 战国前后,代表中国南方诗歌总集的《楚辞》的几首诗482

Ⅲ 汉魏六朝中国诗歌第二大兴旺期的诗493

一 两汉乐府歌辞和五言诗493

(一)西汉乐府歌辞493

民歌《江南采莲》494

汉武帝、汉昭帝乐府歌辞494

乐府古诗《十五从军征》496

(二)东汉从乐府歌辞过渡到五言诗497

《邪径败良田》497

东汉乐府民歌498

东汉乐府《古歌》502

东汉乐府《悲歌》504

东汉《古诗十九首》504

二 从东汉末代献帝建安到曹魏期间五言诗成熟,七言诗萌芽506

三 从魏废帝曹芳正始以后到西晋末怀帝司马炽永嘉期间,政治现实险恶,迫使学者诗家或避世“竹林”,或归隐“田园”,或谈道说理,殊途同归于“五言”510

(一)阮籍、嵇康等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五言诗或寓深意,或谈玄说理510

(二)陶渊明为代表的归隐田园五言诗质朴自然512

四 南北朝诗风格514

(一)南朝诗重形式,轻内容;重雕琢,轻朴质;诗体渐变革514

(二)北朝诗多旷达,苍劲,富边关特色517

(三)南北朝民间歌谣518

南朝民间歌谣518

北朝民间歌谣519

Ⅳ 唐朝中国诗歌律绝近体黄金时代诗作523

一 初唐“四杰”等继六朝,背宫体,为律绝近体发展建立了功勋523

二 盛唐各派诗家的诗525

(一)强调“风骨”与“兴寄”525

(二)盛唐部分诗人因思想倾向与政治遭遇不同,多追求自由与隐逸529

(三)诗人文士为官边陲者不少,边塞诗悲壮情深536

(四)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几首短诗538

青少年胸怀大志时代的诗作538

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五十五岁隐居庐山后遭遇及其诗作540

李白诗作既创新又继承543

(五)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几首短诗551

杜甫,是盛唐时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552

杜甫身经安史战乱,国破家亡,东漂西泊,“悯国难”,“痛民穷”559

杜甫随意立题,皆成好诗561

三 中唐现实主义鼎盛期诗571

(一)刘长卿诗572

(二)张籍诗主“发言举足”,“不远于理”;反对“驳杂无实为戏”574

(三)韩愈576

(四)白居易歌诗“为时而著”,“为事而作”578

(五)元稹583

(六)柳宗元586

(七)刘禹锡587

(八)张祜《题金陵渡》590

(九)韩愈、孟郊、贾岛等诗人以当世诗过于浅露,力求“立奇惊俗”591

四 晚唐诗风变异期诗作594

(一)李贺594

(二)杜牧597

(三)李商隐599

(四)晚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604

(五)晚唐韦庄的《绥州》606

Ⅴ 唐五代中国诗歌新体“词”孕育与茁壮期的“词”609

一 南朝梁武帝的《江南弄》609

二 盛唐玄宗李隆基的《好时光》610

三 盛唐李白《菩萨蛮》等611

四 中唐词人词作渐多612

(一)中唐著名词人张志和612

(二)盛唐与中唐之间戴督伦创作《调笑令》612

(三)韦应物的《调笑令》613

(四)王建的《调笑令》613

(五)刘禹锡和白居易613

五 晚唐词人多,词渐成熟615

六 五代十国“西蜀”、“南唐”词风盛617

(一)西蜀《花间派》韦庄词618

(二)南唐李璟词621

(三)南唐冯延巳词622

(四)南唐李煜词624

Ⅵ 两宋,中国诗歌新体“词”的黄金时代629

一 “雅词”代表作家631

(一)寇准和宋祁的词631

(二)北宋“太平”宰相晏殊的词632

(三)欧阳修的《蝶恋花》634

(四)范仲淹的《渔家傲》635

二 “俚词”和“婉约派”代表作家637

(一)柳永晚年的词637

(二)秦观的词639

三 “豪放派”词639

(一)范仲淹词640

(二)苏轼给两宋词坛创新了一个“豪放”的新世界640

(三)岳飞“精忠报国”豪放《满江红》647

(四)南宋陆游《卜算子·咏梅》649

(五)吕本中《南歌子·旅思》651

(六)辛弃疾悲壮慷慨、雄浑豪放的词652

四 声韵格律派词655

(一)秦观《踏莎行》656

(二)贺铸《青玉案》656

(三)周邦彦《玉楼春》657

(四)李清照的词658

Ⅶ 元朝,中国诗歌又一新体“散曲”的黄金时代666

一 元代散曲的风范和背景666

二 散曲几大特征性667

(一)诸“宫调”667

(二)散曲“曲牌”667

(三)散曲种类667

(四)散曲语言668

(五)散曲韵律668

(六)散曲创作基本手法669

三 一代宗师元好问的散曲作品669

(一)元好问《中吕·喜春来》669

(二)元好问概况669

(三)《喜春来》略说670

四 金元间杨果的散曲作品670

(一)《越调·小桃红》670

(二)《越调·小桃红》略说671

(三)杨果概况671

五 元曲四大家的散曲作品672

(一)关汉卿的散曲作品672

关汉卿概况672

《大德歌》(双调)673

《沉醉东风》(双调)675

《南吕·四块玉·闲适》之一675

《南吕·四块玉·闲适》之四676

(二)白朴的散曲作品677

白朴概况677

《越调·天净沙·秋》677

《双调·驻马听·吹》678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679

(三)马致远的散曲作品681

马致远概况681

《越调·天净沙·秋思》681

《双调·寿阳曲·潇湘夜雨》682

《双调·夜行船·秋思》(套数)683

《双调·夜行船》套数略说685

(四)郑光祖的散曲作品687

六“好官人”张养浩的散曲作品689

(一)张养浩概况689

(二)张养浩的几首散曲作品690

《中吕·山坡羊·骊山怀古》690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690

《中吕·朱履曲》691

《中吕·山坡羊·述怀》692

《中吕·山坡羊》692

《中吕·喜春来》693

Ⅷ 明清诗坛反宫体,重继承;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695

一 明代诗歌695

(一)明代开国功臣并以诗著名的刘基的《玉阶怨》695

刘基概况695

《玉阶怨》略说696

(二)明代帝王诗言志697

明宁献王《赠天师》(七律)697

明嘉靖皇帝朱厚熜《送毛伯温南征》(七律)699

(三)明代文坛后七子首领李攀龙的《送明卿之江西》701

李攀龙概况701

所谓“明卿”701

《送明卿之江西》略说701

(四)明代投笔从戎三十年的薛论道的散曲《黄莺儿·边城秋》702

薛论道概况702

《边城秋》略说702

(五)明末汤显祖的诗与曲703

汤显初的两首诗703

汤显祖《牡丹亭》曲703

汤显祖概况705

汤显祖诗·曲略说705

二 清代诗歌,“诗”重化典故,“词”尚继承与振兴706

(一)开清代汉学诗风的钱谦益和顾炎武的诗作706

清初钱谦益的《西湖杂感》一首707

清初顾炎武的《白下》七律一首709

(二)清代继往开来的汉学家王士祯的诗《?矶灵泽夫人祠》710

王士祯概况711

《?矶灵泽夫人祠》诗(七绝)略说711

(三)清代“词”振兴运动功臣纳兰性德的《菩萨蛮》和《蝶恋花》712

纳兰性德概况713

纳兰性德词《菩萨蛮》和《蝶恋花》略说7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