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保护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环境保护概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21/30149291.jpg)
- 曲向荣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053867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63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77页
- 主题词:环境保护-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环境保护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环境1
1.1.1 环境的定义1
1.1.2 环境的基本类型2
1.1.3 环境要素及其属性3
1.1.4 地球环境的构成及特征4
1.1.5 环境的功能7
1.1.6 环境承载力8
1.2 环境科学9
1.2.1 环境科学及其研究的对象和任务9
1.2.2 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10
1.2.3 环境科学的形成和发展12
1.3 环境问题15
1.3.1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16
1.3.2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9
1.4 环境保护24
1.4.1 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24
1.4.2 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25
1.4.3 环境保护的目的和内容32
第2章 生态学基础35
2.1 生态学35
2.1.1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35
2.1.2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35
2.1.3 生态学的发展36
2.2 生态系统38
2.2.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38
2.2.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38
2.2.3 生态系统的类型与特征41
2.2.4 生态系统的功能43
2.3 生态平衡的破坏与再建52
2.3.1 生态平衡的概念52
2.3.2 生态平衡的破坏53
2.3.3 生态平衡的再建54
2.4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54
2.4.1 对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和生物评价55
2.4.2 对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55
2.4.3 制定生态规划方案57
2.4.4 发展生态农业57
第3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59
3.1 概论59
3.1.1 自然资源的定义59
3.1.2 自然资源的分类59
3.1.3 自然资源的属性60
3.2 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62
3.2.1 能源的概念及其分类62
3.2.2 中国能源消耗概况及其能源发展战略62
3.2.3 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65
3.2.4 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主要问题67
3.2.5 中国矿产资源的保护69
3.3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69
3.3.1 中国土地资源状况及存在的问题69
3.3.2 中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70
3.4 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71
3.4.1 中国水资源的特点71
3.4.2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73
3.4.3 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75
3.5 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76
3.5.1 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76
3.5.2 草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79
3.5.3 生物物种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81
第4章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85
4.1 传统发展与环境问题85
4.1.1 忽视环境、资源、生态等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85
4.1.2 无视自然成本86
4.1.3 缺乏整体协调观念86
4.2 人类发展的新模式——可持续发展86
4.2.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87
4.2.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88
4.3 实践中的可持续发展91
4.3.1 循环经济91
4.3.2 清洁生产与环境标志98
4.3.3 ISO14000系列标准108
第5章 大气污染与控制111
5.1 概述111
5.1.1 大气污染的定义及其污染物111
5.1.2 大气污染源116
5.2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119
5.2.1 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因素120
5.2.2 大气污染物扩散与下垫面的关系124
5.3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126
5.3.1 烟尘净化126
5.3.2 有害气体净化129
5.3.3 汽车排气净化131
第6章 水体污染与控制132
6.1 概述132
6.1.1 水体污染的定义132
6.1.2 水体污染物及其来源132
6.2 水体自净136
6.2.1 物理过程136
6.2.2 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137
6.2.3 生物化学过程137
6.3 水体污染控制工程138
6.3.1 污水处理技术概述138
6.3.2 污水处理流程142
6.3.3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142
第7章 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与利用146
7.1 概述146
7.1.1 固体废物的分类及其来源146
7.1.2 固体废物的特性147
7.2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148
7.2.1 侵占土地148
7.2.2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148
7.2.3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49
7.2.4 对水体环境的影响149
7.2.5 影响安全与环境卫生150
7.3 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与利用150
7.3.1 固体废物的预处理技术152
7.3.2 固体废物的热处理技术152
7.3.3 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技术——堆肥化153
7.3.4 固体废物的固化技术154
7.3.5 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技术154
第8章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157
8.1 概述157
8.1.1 土壤污染的定义157
8.1.2 土壤污染物的来源159
8.2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治160
8.2.1 土壤重金属污染概述160
8.2.2 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与转化161
8.2.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163
8.3 土壤农药污染与防治164
8.3.1 农药的分类与特征164
8.3.2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与转化167
8.3.3 土壤中农药的防治169
8.4 废塑料制品对土壤的污染及其治理171
8.4.1 废塑料制品的污染171
8.4.2 废塑料制品的危害171
8.4.3 废塑料制品污染控制172
第9章 环境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174
9.1 概述174
9.2 噪声和振动污染的危害及控制175
9.2.1 噪声及其对人体的危害175
9.2.2 噪声污染的控制178
9.2.3 振动及其危害180
9.2.4 振动的控制180
9.3 电磁辐射污染及其防护181
9.3.1 电磁辐射的影响与危害182
9.3.2 电磁辐射污染的控制183
9.4 热污染及其控制184
9.4.1 热环境184
9.4.2 热污染及其危害184
9.4.3 热污染防治185
9.5 光污染及其防治186
9.5.1 光环境概述186
9.5.2 光污染及其危害187
9.5.3 光污染防治187
第10章 环境道德189
10.1 道德与环境道德189
10.2 环境道德的原则与规范190
10.2.1 环境道德的基本原则191
10.2.2 环境道德的基本规范193
10.3 环境道德教育197
10.3.1 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197
10.3.2 环境道德教育的本质198
10.3.3 环境道德教育的类型200
第11章 环境法202
11.1 概述202
11.1.1 环境法的定义202
11.1.2 环境法的特点202
11.1.3 环境法的作用204
11.1.4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205
11.2 我国环境法体系的构成206
11.2.1 宪法207
11.2.2 环境保护基本法208
11.2.3 环境保护单行法208
11.2.4 相邻基本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209
11.2.5 环境标准209
11.2.6 地方环境法规209
11.2.7 涉外环境保护的条约、协定209
11.3 环境法律责任210
11.3.1 环境法律责任的概念210
11.3.2 环境法律责任的种类211
第12章 环境管理215
12.1 环境管理的概念215
12.2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215
12.3 环境管理的手段218
12.3.1 行政手段218
12.3.2 法律手段219
12.3.3 经济手段219
12.3.4 技术手段219
12.3.5 宣传教育手段220
12.4 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220
12.4.1 环境保护规划制度220
12.4.2 “三同时”制度221
12.4.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21
12.4.4 排污收费制度221
12.4.5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222
12.4.6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222
12.4.7 污染集中控制223
12.4.8 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223
12.4.9 限期治理污染制度223
12.4.10 现场检查制度224
12.4.11 污染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224
12.5 我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225
12.5.1 由末端的环境管理转向全过程管理225
12.5.2 由污染物排放浓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和人类经济活动总量控制226
12.5.3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境管理运行机制227
12.5.4 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法规体系227
12.5.5 突出区域性环境问题的解决228
第13章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229
13.1 环境监测229
13.1.1 环境监测概述229
13.1.2 环境监测程序与方法232
13.1.3 我国环境监测状况235
13.2 环境评价243
13.2.1 环境质量与环境评价243
13.2.2 环境影响评价245
13.2.3 评价实例252
主要参考文献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