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诗学体系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诗学体系论
  • 陈良运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09435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446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57页
  • 主题词:古典诗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诗学体系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一)中国诗学的历史发展1

(二)中国诗学的哲学基础14

(三)中国诗学的体系结构25

言志篇33

一、“诗言志”正源33

(一)舜曰“诗言志”应予否定33

(二)从接受角度提出的“《诗》以言志”37

(三)荀况、屈原率先“作诗言志”41

(四)“诗言志”观念形成于秦汉之际48

(一)“志”的心理发生过程50

二、“志”义辨析50

(二)“志”的字源考察52

(三)“志”义之一:由认识活动而“停止在心上”55

(四)“志”义之二:由意向活动而“心之所之”58

三、“诗言志”的规范64

(一)对“诗言志”的规范始于荀子64

(二)汉儒对文献《诗》的重新阐释66

(三)汉儒强化“志”的理性内涵70

(四)《诗大序》的两面性73

四、“言志”说诗学意义的拓展81

(一)重“再现”的西方叙事文学与重“表现”的东方抒情文学81

(二)“露才扬己”的肯定与“志”的内涵的突破85

(三)主体整合:“志”与“气”、“才”、“情”、“性”的贯通89

(四)主体“情志”在作品中的凝聚:“意”缘情篇101

一、《诗》之“心”与《骚》之“情”101

(一)“我心蕴结”——自然而发101

(二)“发愤抒情”——有为而作108

二、情感观念的发生形态114

(一)“物感”说原始114

(二)“兴”之演变118

(三)“情”之初义123

三、曲折发展的情感理论129

(一)“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庄子129

(二)荀子的“性”、“情”、“欲”之辨135

(三)《乐记》的审美情感说141

(四)儒家诗教的情感规范146

四、“诗缘情而绮靡”149

(一)文体自觉:由“欲丽”而“缘情”149

(二)对“情”的审美:刘勰标举“情文”155

(三)“缘情”说在诗歌发展中的美学意义161

立象篇171

一、“言不尽意”——“立象尽意”171

(一)《老子》与《易传》中的意象说171

(二)造型艺术中的形象创造178

(三)王充的“形象”、“意象”之辨182

(四)中国古代第一篇 关于“立象”的专论184

(一)形象的艺术在赋体文学中发育成熟190

二、诗学领域姗姗来迟的“形似”说190

(二)诗歌创作中由简而繁的人物、景物描写艺术195

(三)《诗品》总结五言诗“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创作经验203

三、“意象”说的嬗变与发展209

(一)象征性意象向情感性意象的转换209

(二)“意象”说在绘画与诗歌理论中的发展217

(三)在创作与批评实践中“意象”与“形象”的进一步区别224

创境篇235

一、融会贯通的诗境论235

(一)诗、文理论分途发展与诗歌理论的多元化235

(二)源自佛家哲学的“境界”说242

(三)佛家“境界”向诗家“境界”的转化249

二、诗之“三境”辨析254

(一)寄情于物、诗中有画——“物境”254

(二)取物象征、融物于情、直抒胸臆——“情境”259

(三)表达“内识”、哲理、生命真谛——“意境”267

三、诗境的创造与鉴赏278

(一)“三境”归一——“境者,意中之境”278

(二)由“意象”而“意境”的审美创造287

(三)时代特征与诗人个性特征在“意境”中的体现291

(四)“意境”向读者的转移与最后完成296

四、审美境界理论的丰富与发展303

(一)与诗境相辉映的绘画境界303

(二)向外拓展的戏剧、小说境界308

(三)向内深化的词、曲境界316

五、王国维最后完善之“境界”说325

(一)王国维对“境界”的体悟与把握325

(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辨析332

(三)“写境”与“造境”之区别340

入神篇351

一、客体之神与主体之神351

(一)释“神”351

(二)哲学领域内“神”之两种存在354

(三)主体之神的蕴含及其作用359

二、“神”向艺术、文学领域的进入364

(一)从《庄子》到《淮南子》到佛学的“形神”说364

(二)造型艺术率先提出“传神”之术373

(三)“神思”——文学家对主体之神的自我意识与把握377

三、中国诗歌之神383

(一)古希腊之诗神缪斯与中国诗歌之神383

(二)“下笔如有神”与“苍茫兴有神”386

(三)“体物得神”与“无迹而神”392

(四)“神”对“境”的提高:“境生象外”402

四、中国诗歌美学本质的最高实现410

(一)宋诗之变与严羽“诗而入神”的提出410

(二)“诗而入神”的审美态势417

(三)“诗而入神”的实现途径423

(四)“诗而入神”的美学意义431

跋44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