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史研究 近代分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教育史研究 近代分卷
  • 陈学恂主编;田正平卷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726503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525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35页
  • 主题词:教育史(学科: 研究 地点: 中国) 教育史(学科: 研究 地点: 中国 年代: 近代) 教育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史研究 近代分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编 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与发展3

第一章 近代新教育的萌芽3

一、“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下传统教育的困惑4

(一)盛世之后的衰败5

(二)两种冲击8

(三)药方只贩古时丹21

二、教育近代化的起步31

(一)京师同文馆的创办及增设天文算学馆所引起的争论33

(二)福建船政学堂:从“西语”到“西艺”的转变40

(三)求新知于世界:留学生派遣——变革传统教育重要途径的开通47

(四)传统教育体制变革中所体现的近代因素63

三、成就、特点与问题72

(一)主要成就74

(二)特点与问题85

第二章 传统教育的转型93

一、从“兵战”到“学战”——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94

(一)变革速率的加快95

(二)百日维新期间的除旧布新举措与京师大学堂117

二、教育近代化一大步130

(一)传统教育体制变革的深入132

(二)留学潮流的勃兴144

(三)新式学堂的迅猛发展168

第三章 新教育的勃发191

(一)采取紧急措施,稳定全国教育秩序192

一、民初教育新气象192

(二)颁布民国教育宗旨,培养共和国新国民194

(三)经纬万端,必先以规定学校系统为入手之方法196

(四)遴选人材,“给教育立一个统一的智慧的百年大计”197

(五)民初教育改革简评205

二、沉渣的泛起215

(一)尊孔与读经215

(二)对民初教育改革的反动219

三、20世纪20年代教育改革面面观225

(一)兴起原因及改革之动力226

(二)改革的主要成果233

(三)改革的显著特点246

一、近代教育制度的第一块基石255

第二编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演进与西方教育理论的传播255

第四章 近代教育制度的演进255

(一)《癸卯学制》的基本内容及特征257

(二)“学生”与“先生”的比较266

二、近代教育制度本质意义的体现275

(一)《壬子癸丑学制》的基本内容及特征276

(二)理想与现实278

三、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新努力282

(一)《壬戌学制》的基本内容及特征283

(二)多元取向中的主旋律287

(三)结合国情的不懈探索293

(四)制度层面变革的历史反思300

第五章 西方教育理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304

一、西方教育理论传人的前奏304

(一)西士东来305

(二)国门内外的求索317

二、西方教育理论的传播历程325

(一)传播的主要阶段、实际影响及特点325

(二)传播的主要媒介及途径336

(三)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寻求351

第三编 中国近代教育家群体研究359

第六章 时代的造就与选择359

一、地域结构:沿海、沿江口岸地区的特殊经历360

(一)教育近代化早期重要人物经历分析361

(二)维新运动至辛亥革命期间重要人物经历分析363

(三)民国前期重要人物经历分析366

二、科层结构:思想倡导与付诸实施的不同角色368

(一)三个个案368

(二)历史与现实的制约373

三、知识结构:“通才——专才——国民——公民”,传统人才观的演变375

(一)知识结构改变的原因375

(二)从知识结构的改变到人才观的转变377

第七章 顺应时变 各领风骚(上)384

一、先觉者的启迪:冯桂芬、王韬的思想贡献384

(一)晚清人才观的转变384

(二)从“师夷长技”到“博采西学”392

(三)近代学制思想的萌芽398

(一)“实业与人才相表里”:求富致强的新思路402

二、出入于“商战”、“学战”之间:郑观应与盛宣怀402

(二)培养“专才”的办学思想及模式410

三、晚清“第一通晓学务之人”:张之洞418

(一)儒臣治学的风范418

(二)《劝学篇》及张之洞的思想归宿421

(三)从“江楚三折”到《癸卯学制》430

四、“万木森森散万花”:康有为与梁启超437

(一)“托古”与“维新”的结合437

(二)推动人才教育向国民教育的转换444

(三)师生之间:传承与发展450

(一)突破“中体西用论”的思想框架458

第八章 顺应时变 各领风骚(下)458

五、异源同流:严复与王国维458

(二)从不同源头引入西方近代哲学的“活水”465

(三)教育宗旨的着眼点:群体与个体472

六、“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张謇与黄炎培480

(一)从“实业救国”到“教育救国”480

(二)近代中国倡导职业教育的先驱488

(三)两代教育家的差异497

七、民国教育的奠基者:蔡元培502

(一)民国教育方针的总设计师502

(二)从民国教育总长到北大校长512

(三)燕元培与张之洞5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