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无线移动通信网络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无线移动通信网络](https://www.shukui.net/cover/25/31400663.jpg)
- (美)Sami Tabbane著;李新付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7505371134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82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39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无线移动通信网络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引言1
1.1 历史和发展1
1.1.1 第一阶段:理论基础1
1.1.2 第二阶段:开发和应用1
1.1.3 第三阶段:移动业务大众化3
1.1.4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3
1.2.2 无线链路的波动性5
1.2.1 频谱受限5
1.2 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之间的差别5
1.1.5 设备开发5
1.2.3 用户接入点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6
1.3 频谱和标准化管理6
1.3.1 国际组织6
1.3.2 欧洲组织7
1.3.3 美国的一些组织7
1.4 本书主要内容8
参考文献10
附录1A 步段及其对应业务和应用10
第2章 移动无线环境的传播特性11
2.1 基本天线单元11
2.1.1 天线的主要特性12
2.1.2 常用天线14
2.1.3 天线间的互耦16
2.1.4 设计和选择天线时需要考虑的参数16
2.1.5 接收功率的推算17
2.2 移动信道中电波的传输17
2.2.1 传输路径损耗18
2.2.2 植物引起的损耗19
2.2.3 大气层引起的损耗20
2.2.4 绕射和菲涅尔区20
2.2.5 多径20
2.2.6 时延扩散21
2.2.7 瑞利衰落25
2.2.8 多谱勒频移28
2.2.9 室内环境中的传输特性29
2.2.10 密集市区环境中的传播30
2.2.11 小结30
2.3 干扰和噪声31
2.3.1 噪声31
2.3.2 干扰31
2.4 传播预测模型33
2.4.1 统计法34
2.4.2 精确的预测方法和射线跟踪(或发射)法39
2.5 小结43
2A.1.2 散弹噪声44
2A.2 外部噪声源44
2A.1.3 闪烁噪声44
2A.2.1 大气噪声44
2A.1.1 热噪声44
2A.1 内部噪声源44
附录2A 影响信号接收的噪声44
2A.2.2 银河系噪声45
2A.2.3 人为噪声45
附录2B 分贝45
附录2C 平地传输公式的确定45
参考文献47
3.1.1 定义--窄带系统和宽带系统49
3.1 多址方式49
第3章 接入-无线信道定义和信道接入49
3.1.2 频分多址52
3.1.3 时分多址53
3.1.4 码分多址56
3.1.5 结论64
3.2 随机接入协议65
3.2.1 无时隙和无载波检测协议66
3.2.2 载波检测协议67
3.2.3 无检测时隙协议71
3.2.4 基于预约帧协议73
3.3 结论75
附录3A TDMA系统效率测量75
附录3B 一些随机接入协议的吞吐率76
参考文献77
第4章 消除信道缺陷78
4.1 用于传输系统的结构78
4.1.1 传输系统的回顾78
4.1.2 调制79
4.1.3 误码控制:ARQ和FEC83
4.1.4 均衡90
4.1.5 交织92
4.2 分集技术93
4.2.1 微观分集技术93
4.2.2 宏观分集技术96
4.3 自适应天线96
4.3.1 阵列天线96
4.3.2 智能天线97
4.3.3 空分多址技术(SDMA)98
4.3.4 阵列天线的优缺点100
4.4 结论101
参考文献101
第5章 安全103
5.1 定义和一般性问题103
5.1.1 问题的复杂性103
5.1.2 内部和外部保护104
5.1.3 攻击和安全问题的由来104
5.1.4 在OSI模型中定义的安全服务和机制105
5.2 保密问题106
5.2.1 保密等级106
5.2.2 数据保护106
5.3 保护方法107
5.3.1 通信的保密性:密码和加密107
5.3.2 利用隐地址定位的保密性113
5.3.3 接入安全:完整性和鉴权114
5.3.4 签名和电子签名117
5.3.5 一些反欺诈的方法118
5.3.6 结论120
5.4 安全性能实现的例子120
5.4.1 在CT2和DECT系统中的鉴权120
5.4.2 在蜂窝系统中的鉴权122
5.5 结论及未来系统的安全特性125
附录5A 保密密钥的分发126
参考文献128
第6章 蜂窝系统的资源管理129
6.1 历史回顾129
6.2 蜂窝概念130
6.2.1 频率复用130
6.2.2 复用距离和区群中的小区数131
6.2.3 系统容量140
6.2.4 链路预算141
6.3.1 跳频145
6.2.5 小结145
6.3 系统扩容技术和网络通信质量的改善145
6.3.2 断续传输和分组传输模式146
6.3.3 功率控制147
6.3.4 动态信道分配149
6.4 蜂窝系统的基本结构150
6.4.1 网络子系统NSS151
6.4.2 BSS151
参考文献154
第7章 蜂窝系统规划和工程实施156
7.1 蜂窝网络规划要素156
7.1.1 网络规划过程的重要性156
7.1.2 网络规划的目的和所遇到的问题156
7.1.3 覆盖目的157
7.1.4 主要步骤158
7.2 业务量估计基础158
7.2.1 业务量的预测159
7.2.2 服务质量参数164
7.2.3 小区半径的确定166
7.2.4 确定GSM网络规模的处理过程167
7.2.5 小结168
7.3 蜂窝网络的规划阶段169
7.3.1 无线规划169
7.3.2 固定网络规划176
7.3.3 小结180
7.4 系统调试181
7.4.1 小区和网络的识别参数182
7.4.2 小区选择参数182
7.4.3 链路控制参数183
7.4.4 功率控制参数183
7.5 蜂窝网络的扩容183
7.5.1 增加新的信道184
7.5.2 信道借用(channel borrowing)185
7.5.3 小区复用模式的修正185
7.5.4 小区分裂187
7.5.5 小区扇区化188
7.5.6 向下倾斜辐射(Down-Tilting)188
7.5.7 小区分层189
7.5.8 微蜂窝技术的发展趋势190
7.5.9 扩容方法的比较191
7.6 小结191
附录7A 通信质量192
附录7B 爱尔兰公式193
附录7C 爱尔兰表举例194
参考文献196
第8章 移动性管理196
8.1 无线移动管理:切换过程198
8.1.1 切换的基本原理199
8.1.2 切换过程的重要性199
8.1.3 切换过程的不同阶段200
8.1.4 从网络方面来看切换的类型206
8.1.5 切换过程的评价207
8.1.6 切换过程的业务量210
8.1.7 模拟系统中的切换过程210
8.1.8 第二代系统中的切换211
8.1.9 第三代系统中的切换211
8.1.10 总结212
8.2 网络移动性:小区选择和漫游212
8.2.1 小区选择/重新选择处理过程212
8.2.2 位置管理214
8.2.3 固定通信网络与移动通信网络之间的移动性管理:通用个人电信(UPT)概念224
8.3 小结226
附录8A 第三代系统中的位置管理方法226
8A.1 无记忆的方法227
8A.1.1 数据库结构227
8A.1.2 固定网络结构的优化227
8A.1.3 位置区与寻呼区相结合227
8A.2 基于记忆的方法228
8A.1.5 一种减少信令交换的方法228
8A.1.4 多层位置区(Multilayer LAs)228
8A.2.1 用于动态位置区和寻呼区大小分配/调整的短期观测229
8A.2.2 单个用户模式230
8A.2.3 用户短期运动行为的预测230
8A.2.4 移动性统计230
附录8B UPT的主要特征231
参考文献232
第9章 专用移动无线电系统237
9.1 PMR历史背景238
9.1.1 定义和一般背景238
9.1.2 基于用户需求的PMR类型238
9.1.3 PMR用户和组织的分类240
9.1.4 PMR的一般分类240
9.1.5 按照运作方式的PMR网络分类241
9.2 PMR业务242
9.2.1 PMR特点242
9.2.2 PMR所提供的业务244
9.2.3 小结245
9.3 传统的PMR系统246
9.3.1 传统PMR系统的无线网络结构246
9.3.2 传统PMR无线系统的弱点250
9.4 集群无线网络251
9.4.1 集群系统的历史251
9.4.2 集群方式的效率251
9.4.3 集群系统结构251
9.4.4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工程256
9.4.5 TETRA257
9.4.6 TETRAPOL266
9.4.7 传统的PMR系统/模拟集群系统/数字集群系统比较270
9.4.8 近距离商务无线电271
9.5 PMR的进展271
参考文献271
第10章 无绳系统与应用273
10.1.1 特性274
10.1 基本原理和应用274
10.1.2 应用275
10.2 无绳系统举例281
10.2.1 CT2281
10.2.2 DECT286
10.2.3 PHS292
10.2.4 PSCS系统294
10.3 总结298
参考文献299
第11章 寻呼系统300
11.1 寻呼系统概念和基本原理300
11.1.1 寻呼系统结构301
11.1.2 寻呼系统信令方式302
11.1.3 寻呼系统传输信道303
11.1.4 寻呼系统业务303
11.1.5 寻呼系统工程304
11.2.1 Eurosignal寻呼系统307
11.2 单向寻呼系统的例子307
11.2.2 POCSAG309
11.2.3 Ermes312
11.3 小结320
参考文献321
第12章 蜂窝网络323
12.1 第一代系统324
12.1.1 Radicom2000系统324
12.1.2 AMPS系统328
12.1.3 NMT系统330
12.2 第二代系统334
12.2.1 GSM系统334
12.2.2 D-AMPS系统340
12.2.3 IS-95系统341
12.2.4 个人数字蜂窝系统347
12.3 小结351
附录12A GSM各个阶段的功能351
参考文献353
第13章 无线数据网络354
13.1 无线局域网355
13.1.1 各类无线LAN系统355
13.1.2 根据所用的技术分类356
13.1.3 无线LAN的应用357
13.1.4 HIPERLAN标准358
13.1.5 802.11标准363
13.1.6 结论367
13.2 广域无线数据网367
13.2.1 系统类型和演变367
13.2.2 ARDIS367
13.2.3 Mobitex系统368
13.2.4 蜂窝数字分组数据(CDPD)372
13.2.5 通用分组无线服务376
13.3 结论381
参考文献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