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5/31391382.jpg)
- 江传月,徐丽葵,江传英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7218124841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22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23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一)研究现状述评2
(二)基本概念界定6
第一章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13
一、友善价值观的内涵13
(一)对他人的友善13
(二)对自然的友善17
二、友善价值观的定位18
(一)友善是一种高尚的人品美德18
(二)友善是体现时代特征的充满人文关怀的价值观20
(三)友善是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22
三、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意义24
(一)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25
(二)有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27
(三)有利于高校和谐美丽校园的建设28
第二章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紧迫性32
一、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缺失32
(一)调查数据反映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缺失33
(二)典型事例反映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缺失44
二、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不足47
(一)高校培育存不利方面47
(二)家庭培育有不当之处52
(三)自我培育含不利因素53
第三章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可能性5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成就的宏观良好环境57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建设成就57
(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文明建设成就59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导向和成就60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和成就62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和成就64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进展的微观有利条件66
(一)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66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和成绩70
第四章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根据和基础工程73
一、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缺失的原因73
(一)国内环境有不良一面73
(二)落后观念的不利影响79
(三)国际关系存负面因素82
二、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基础工程85
(一)优化国内环境85
(二)抛弃落后观念95
(三)改善国际关系100
第五章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应然内容103
一、校园里对老师和同学友善103
(一)对老师友善103
(二)对同学友善104
二、对几类特殊人群友善108
(一)公交上对老弱病残孕乘客友善108
(二)对跌倒老人友善109
(三)对城市乞讨人员友善111
(四)对医生友善111
(五)对艾滋病患者、精神病患者友善112
三、网络中的友善116
(一)网络语言中的友善116
(二)人肉搜索中的友善117
四、对自然友善118
(一)对动植物友善118
(二)对环境友善120
第六章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122
一、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思想资源122
(一)中国传统中有关友善价值观的思想122
(二)西方有关友善价值观的思想134
(三)马克思主义有关友善价值观及其培育的思想139
二、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实践经验145
(一)中国有关友善价值观培育的经验146
(二)国外有关友善价值观培育的经验152
第七章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原则和机制166
一、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原则166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166
(二)继承创新的原则169
(三)知行一致的原则170
(四)辩证统一的原则172
二、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机制177
(一)激发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内在机制177
(二)构建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外在机制188
第八章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途径193
一、改进学校教育193
(一)丰富培育渠道194
(二)创新培育方式205
二、完善家庭教育211
(一)建立友善和睦的家庭关系211
(二)提高家长的道德素质和观念212
(三)改进家长的教育方式213
三、加强自我培育214
(一)提升自身对友善的认知和情感体验215
(二)培养对社会道德问题的科学批判精神216
(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达到友善的知行合一216
参考文献217
后记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