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渊研楼屈学存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渊研楼屈学存稿
  • 汤炳正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华龄出版社
  • ISBN:780178243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18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435页
  • 主题词:屈原(约前340~约前278)-人物研究-文集;楚辞-文学研究-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渊研楼屈学存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屈学答问3

一 楚文化的“内向”特征与中原一致3

二 楚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流 并吸取了南方土著文化19

三 楚文化由北南下的历史事实与理论根据23

四 屈赋以伍子胥自喻的历史背景26

五 屈原思想融会各家而非杂家30

六 儒道二家皆言“无为而治”而实质不同32

七 屈子宇宙观的唯物倾向34

八 申、商异派的社会根源37

九 屈原“忠君”的历史进步意义38

一○ 《九歌》决非汉代作品39

一一 郭沫若释《山鬼》的“於山”为“巫山”,断章取义不足信42

一二 闻一多校《怀沙》的“本迪”与“卞迪”,主观臆断不足取45

一三 《史记》所载先秦人物,与屈原一样多未见于今天的先秦典籍,但决不等于先秦本无其人47

一四 重排《天问》的章节次序,是最省事而又最粗暴的作法49

一五 汉初楚辞之学崛起于江淮之间的历史原因52

一六 《远游》决非抄袭《大人赋》或《大人赋》的初稿54

一七 《九歌·国殇》乃楚俗国家行傩之歌,其余篇章与傩无关61

一八 “以屈证屈”,本义自见68

一九 研究屈赋要善于提出问题,又要善于解决问题69

二○ 不能迷信《楚辞》古本,要能独立思考70

二一 屈原曾到汉北的一些旁证72

二二 南北朝时期为屈学之低潮73

二三 应当正确对待《楚辞》中的汉人作品77

二四 屈赋虽多偶句,也具有错落美的特征78

二五 读史能通国俗,才知《哀郢》首段实指顷襄元年秦攻丹淅的国内形势85

二六 清儒训骚,往往因吹求过甚,反失本义86

二七 屈原并非“巫官”,屈赋并非“巫辞”88

二八 治屈赋各有所难,亦当各有所重103

二九 同一神话之分化,往往由神话本身两种不同特征而引起105

三○ 《天问》问句的修辞,变化多端,无板滞感107

三一 《七谏》不见于《东方朔传》的原因114

三二 《天问》、《招魂》中的神话原型不容忽视116

三三 屈赋词序例置现象多见于中原,并非楚语所独有118

三四 依古籍校改《楚辞》文字,当持审慎态度119

三五 “山无草木曰岵”,疑于义者当求之于声120

三六 屈赋联绵词与迭音词交互作用以求错落之例繁多121

三七 诗骚异体的原因,乃由口头歌唱与书面记录之不同所造成123

三八 楚国之外,徐宋鲁诸国亦有“令尹”之称128

三九 屈原北走汨罗的目的,为救国,非为自沉130

四○ 诗骚中比兴说的特例132

四一 班固曾撰有《离骚赞》一书,今已佚亡134

四二 出土楚简以“二”为重文符号之例类繁多,“些”类重文,乃其通例139

四三 屈原初放东居陵阳,其地乃楚国东境的文化中心与交通要道142

四四 以韵律为根据,可校正屈赋之许多误文144

四五 屈原二十几岁即任“左徒”,不合于《曲礼》而合于当时的历史事实146

四六 王逸注屈赋之失误,多属学识问题,并非全是时代局限147

四七 汉代以比兴释屈赋之风已盛,而王逸过于穿凿,反失本义148

四八 刘安被诛后,最早得见《离骚传》者,刘向最有条件149

四九 《天问》“顾菟”之得其正解,乃几代学人不断探索之结果150

五○ 屈原所草“宪令”对当时贵族有极大的制约作用,故夺稿,遭谗,被放,乃历史必然152

五一 在楚国广阔领域中,与中原语言之间,亦当有音系之异,不特音值有别153

五二 对屈学遗产要善于继承,不能抱虚无主义态度154

五三 不能以“三五”之言,否定《抽思》为屈作155

五四 刘向纂定《楚辞》之后的后人增补,亦犹刘向纂定《列女传》而后人又增补以东汉妇女传记156

五五 鄂君启节之“郧”,当在汉北,即今湖北郧县、郧西之地,决非汉水下游潜江流域之郧157

五六 《涉江》之“南夷”,乃指当时溆浦一带的巴、濮诸族而言,非指楚人158

五七 “克”字从“古”得声,故“克”得与《尔雅》“辜月”之辜相通159

五八 “克”从“古”声,故与“辜”“嫴”皆有肩任负荷之义160

五九 武王以辜(克)月伐纣之事,证以长沙楚帛书十一月“利侵伐”之言益信161

六○ 丹淅即楚初封之丹阳,“三户”即在其地162

六一 《屈赋修辞举隅》之目的,是解决校勘、训诂难于解决的问题164

六二 汉唐摹屈赋者,多失屈赋修辞之妙谛166

六三 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主流相同,故以中原典籍释屈赋,极少扞格167

六四 利用出土文物释屈赋,必以典籍知识为前提168

六五 读书必明体例,《说苑·谈丛》足证《渔父》“新沐”二句为古谚,下文非古谚170

六六 读书宜识字,“鴡”与“睢”、“汨”与“汩”,不能混为一谈171

六七 出土汉简帛对训释《楚辞》异文,有重要参考价值173

六八 《东方朔传》朔作品“八言七言”,乃指当时七字句或八字句的诗歌175

六九 《哀郢》的“陵阳”、《招魂》的“庐江”,地望相连,于古有证176

七○ 训释《天问》必须宏观与微观紧密结合177

七一 春秋时代“谐音双关语”早已流行,故二湘修辞采用之178

七二 追本溯源,《楚辞》之“辞”的本义为争论是非之言179

七三 《屈赋新探》虽早脱销,尚无重版之期180

七四 姜亮夫氏对“屈原否定论”的论点与态度181

七五 批评“屈原否定论”,并不是学术史上由疑古思潮又回到盲目信古的老路183

序跋荟存187

一 《湘西民歌集》序187

二 《论章太炎》序193

三 《屈赋新探》前言194

四 《屈原论稿》读后196

五 《二毋室论学杂著》序199

六 《切韵考外篇刊误》序言201

七 《屈赋新探》后记203

八 《楚辞类稿》自序209

九 《语言之起源》自序210

一○ 《楚辞研究与争鸣》序212

一一 《九歌论笺》序214

一二 《现代楚辞批评史》序215

一三 《渊研楼酬唱集》序218

一四 《离骚大观》序222

一五 台版《楚辞类稿》序言223

一六 《当代楚辞研究论纲》序224

一七 旧校本《顾亭林诗文集》跋226

一八 《离骚校诂》序228

一九 《自在》序230

二○ 《楚辞研究》前言232

二一 《九章研究》序237

二二 《语言之起源》补记239

二三 《汉楚辞学史》序245

二四 《千家诗新编》序247

二五 《墨子新论》书后249

二六 《屈原与他的时代》序251

二七 《楚辞今注》序253

二八 题刘伯骏先生画册255

二九 《楚辞研究全书》序257

三○ 二十集电视剧本《屈原》审查意见260

三一 《楚辞文心管窥》序264

三二 《辞赋论集》序266

三三 跋太炎先生《遗嘱》267

三四 《楚辞学文库》总序270

三五 《楚简帛研究》序272

三六 《儒道诗学与阐释学》序274

书信拾遗279

一 致汤国梨279

二 致孙作云281

三 致李延陵283

四 致汤国梨285

五 致姚奠中286

六 致汤国梨287

七 致汤国梨289

八 致姚奠中290

九 致王焕镳291

一○ 致姚奠中292

一一 致姚奠中293

一二 致姜亮夫294

一三 致汤国梨295

一四 致金德建296

一五 致《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297

一六 致姜亮夫299

一七 致饶宗颐300

一八 致郑文301

一九 致肖兵302

二○ 致赵逵夫303

二一 致赵逵夫304

二二 至章念驰306

二三 致聂石樵307

二四 致黄中模308

二五 致王元化310

二六 致传纪311

二七 致朱季海314

二八 致赵逵夫315

二九 致姜亮夫316

三○ 致王仲荦317

三一 致常振国、降云318

三二 致周啸天319

三三 致王利器321

三四 致张啸虎322

三五 致郭在贻323

三六 致姜亮夫324

三七 致张啸虎325

三八 致稻畑耕一郎326

三九 致李希泌328

四○ 致赵逵夫329

四一 致戴志钧331

四二 致潘景郑332

四三 致肖兵333

四四 致《云梦学刊》334

四五 致《社科纵横》336

四六 致《文学评论》337

四七 致吴贤哲339

四八 致杨乃乔341

四九 致郑在瀛343

五○ 致黄灵庚344

五一 致梅桐生346

五二 致浦士培347

五三 致竹治贞夫348

五四 致刘信芳349

五五 致竹治贞夫351

五六 致敏泽352

五七 致刘信芳354

五八 致何新358

五九 致竹治贞夫359

六○ 致稻畑耕一郎360

六一 致新田幸治361

六二 致冯俊杰362

六三 致潘力生364

六四 致竹治贞夫365

六五 致郭维森367

六六 致竹治贞夫368

六七 致陆天华369

六八 致杨乃乔370

六九 致苏雪林371

七○ 致夏传才372

七一 致黄中模373

七二 致陆天华374

七三 致陈怡良375

七四 致章念驰376

七五 致夏传才377

七六 致张中一378

七七 致廖化津379

七八 致竹治贞夫381

七九 致刘毓庆382

八○ 致毛庆384

八一 致小南一郎385

八二 致徐志啸386

八三 致龚克昌387

八四 致褚斌杰388

八五 致刘信芳389

八六 致戴锡琦392

八七 致萧德君393

八八 致姚奠中394

八九 致聂石樵395

九○ 致竹治贞夫396

九一 致姚奠中397

九二 致刘信芳398

九三 致陈怡良399

九四 致竹治贞夫400

九五 致刘信芳401

九六 致《文学遗产》402

九七 致陈怡良403

九八 致夏传才404

九九 致李温良405

一○○ 致章念驰406

一○一 致竹治贞夫407

一○二 致竹治贞夫408

一○三 致《东方文化》的一封公开信——在汉字讨论中所想到的410

后记41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