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道路勘测设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道路勘测设计](https://www.shukui.net/cover/21/31356469.jpg)
- 周枫桃,李博主编;李卓英,王志强,信志刚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2479268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257页
- 文件大小:98MB
- 文件页数:269页
- 主题词:道路测量-高等学校-教材;道路工程-设计-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道路勘测设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绪论1
1.1 交通运输网构成1
1.1.1 交通运输网的构成1
1.1.2 交通运输的特点1
1.2 我国道路现状与发展规划1
1.2.1 道路发展简况1
1.2.2 我国道路现状3
1.2.3 我国道路发展规划4
1.3 道路的功能、分级与技术标准5
1.3.1 道路的功能5
1.3.2 道路的分类5
1.3.3 公路的分级与技术标准6
1.3.4 城市道路分级与技术标准8
1.4 道路勘测设计控制要素9
1.4.1 设计车辆9
1.4.2 设计速度(计算行车速度)10
1.4.3 交通量11
1.4.4 通行能力13
1.5 本课程研究内容18
习题18
2 汽车行驶理论19
2.1 汽车的动力、行驶阻力及汽车的行驶条件19
2.1.1 汽车的牵引力19
2.1.2 汽车的行驶阻力21
2.1.3 汽车的行驶条件27
2.2 汽车的动力特性28
2.2.1 动力因数和动力特性图28
2.2.2 车速特性30
2.2.3 汽车爬坡性能31
2.3 汽车行驶的稳定性33
2.3.1 汽车行驶的纵向稳定性33
2.3.2 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34
2.4 汽车的制动性能37
2.4.1 汽车的制动过程与制动力37
2.4.2 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37
2.5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39
2.5.1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评价指标39
2.5.2 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39
习题40
3 道路平面设计41
3.1 概述41
3.1.1 路线41
3.1.2 平面线形要素41
3.1.3 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求42
3.2 直线43
3.2.1 直线的特点43
3.2.2 直线的运用43
3.3 圆曲线44
3.3.1 圆曲线的几何要素44
3.3.2 圆曲线半径45
3.4 缓和曲线49
3.4.1 缓和曲线的作用与线形49
3.4.2 缓和曲线的布设52
3.4.3 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55
3.5 平面线形设计58
3.5.1 平面线形设计一般原则58
3.5.2 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与衔接59
3.5.3 平曲线的最小长度63
3.5.4 平面线形设计计算实例64
3.6 行车视距67
3.6.1 行车视距的计算67
3.6.2 行车视距标准69
3.6.3 平面视距的保证70
3.7 道路平面设计成果74
3.7.1 路线平面设计主要任务及成果74
3.7.2 直线、曲线及转角表75
3.7.3 路线平面设计图75
习题77
4 道路纵断面设计78
4.1 概述78
4.2 纵坡及坡长设计79
4.2.1 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79
4.2.2 最大纵坡79
4.2.3 高原纵坡折减80
4.2.4 最小纵坡80
4.2.5 坡长限制80
4.2.6 缓和坡段81
4.2.7 平均纵坡82
4.2.8 合成坡度82
4.3 竖曲线83
4.3.1 竖曲线的作用及线形83
4.3.2 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84
4.3.3 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85
4.4 爬坡车道89
4.4.1 设置爬坡车道的条件89
4.4.2 爬坡车道的设计90
4.5 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91
4.5.1 平、纵组合的设计原则基本要点91
4.5.2 平纵线形的组合92
4.6 纵断面设计方法及纵断面图96
4.6.1 纵断面设计要点96
4.6.2 纵断面设计方法步骤及注意问题97
习题99
5 道路横断面设计100
5.1 道路横断面组成100
5.1.1 路线100
5.1.2 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102
5.2 车道宽度104
5.2.1 车道宽度确定104
5.2.2 平曲线加宽及过渡107
5.3 路肩、中间带与人行道110
5.3.1 路肩的作用及其宽度110
5.3.2 分隔带的作用及其宽度111
5.3.3 城市道路路侧带的组成及其宽度113
5.3.4 路缘石114
5.3.5 路基横断面特殊组成部分115
5.3.6 公路路基宽度115
5.4 道路路拱、边沟、边坡117
5.4.1 道路路拱117
5.4.2 曲线超高118
5.4.3 边沟126
5.4.4 边坡127
5.5 道路用地范围与建筑限界129
5.5.1 道路用地范围129
5.5.2 建筑限界129
5.6 横断面设计132
5.6.1 横断面设计内容与步骤132
5.6.2 横断面设计成果132
5.6.3 城市道路横截面设计135
5.7 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及调配136
5.7.1 横断面设计内容与步骤136
5.7.2 横断面面积的计算136
5.7.3 土石方数量计算137
5.7.4 路基土石方调配138
习题140
6 道路选线141
6.1 概述141
6.1.1 选线原则141
6.1.2 影响路线方案的控制点142
6.1.3 选线的步骤142
6.1.4 选线的一般方法143
6.2 路线方案比较144
6.2.1 原则性方案比较144
6.2.2 详细的方案比较144
6.2.3 方案比较的步骤和实例146
6.3 平原地区选线147
6.3.1 自然特征147
6.3.2 路线特征148
6.3.3 布设要点148
6.4 山岭区选线150
6.4.1 自然特征及路线特征150
6.4.2 沿溪(河)线150
6.4.3 越岭线155
6.4.4 山脊线160
6.5 丘陵区选线161
6.5.1 丘陵区的自然特征161
6.5.2 路线特征162
6.6 道路选线与环境协调163
6.6.1 道路线形与环境163
6.6.2 道路与环境协调的要点163
习题164
7 道路定线165
7.1 纸上定线165
7.1.1 定导向线166
7.1.2 修正导向线167
7.1.3 定线168
7.1.4 纵断面设计168
7.1.5 横断面设计168
7.2 实地放线169
7.2.1 穿线交点法169
7.2.2 拨角法169
7.2.3 直接定交点法170
7.2.4 坐标法171
7.3 定线的解析计算方法172
7.3.1 直线型定线计算方法172
7.3.2 直线型定线法坐标计算173
7.3.3 曲线型定线法175
7.3.4 曲线型定线法坐标计算方法179
7.4 现场定线183
7.4.1 一般情况下(自由坡度地段)的定线184
7.4.2 地面坡度较陡路段(紧束坡度地段)的定线184
7.4.3 曲线插设方法(现场确定圆曲线半径R的方法)186
7.4.4 纵断面设计191
7.4.5 横断面设计192
习题192
8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193
8.1 交叉口设计概述193
8.1.1 交叉口组成要素193
8.1.2 平面交叉设计的原则和内容194
8.1.3 交叉口的交通分析195
8.1.4 平面交叉的交通管理方式196
8.1.5 平面交叉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197
8.1.6 交叉口的设计速度199
8.1.7 平面交叉交角与岔数199
8.1.8 平面交叉间距200
8.2 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200
8.2.1 车辆交通组织方法200
8.2.2 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组织204
8.3 交叉口的车道数及通行能力205
8.3.1 交叉口的车道数205
8.3.2 交叉口的通行能力206
8.4 交叉口视距与圆曲线半径208
8.4.1 交叉口的视距208
8.4.2 平面交叉的曲线半径设计210
8.5 环形交叉口设计210
8.5.1 环形交叉口的平面形式与布置210
8.5.2 中心岛的形状和半径211
8.5.3 环道的宽度213
8.5.4 交织角214
8.5.5 环道外缘线形及进出口曲线半径214
8.5.6 环道的横断面214
8.5.7 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214
8.6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216
8.6.1 平面交叉口的纵面线形216
8.6.2 交叉口立面设计原则216
8.6.3 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217
8.6.4 交叉口立面设计方法与步骤218
习题222
9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223
9.1 概述223
9.1.1 立体交叉的组成223
9.1.2 公路立体交叉的设置条件224
9.1.3 立体交叉分类224
9.2 立体交叉的类型及适用条件225
9.2.1 分离式立体交叉225
9.2.2 互通式立体交叉225
9.3 立体交叉的布置231
9.3.1 立体交叉位置的确定231
9.3.2 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231
9.3.3 立体交叉的间距233
9.3.4 立体交叉的设计资料与步骤234
9.4 匝道设计235
9.4.1 匝道组成235
9.4.2 匝道的基本形式235
9.4.3 左转匝道的布设特性239
9.4.4 匝道的设计依据239
9.4.5 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241
9.4.6 匝道的线形设计要点246
9.5 端部设计247
9.5.1 出口与入口设计247
9.5.2 交速车道设计248
9.5.3 辅助车道251
9.6 道路与铁路、乡村道路、管线交叉252
9.6.1 道路与铁路交叉252
9.6.2 道路与乡村道路交叉254
9.6.3 公路、管线交叉255
习题256
参考文献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