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现代化进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段治文,钟学敏,詹于虹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805448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08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317页
- 主题词:现代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现代化进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当代西方现代化理论1
一、现代化的内涵和现代化思潮兴起的背景1
关于现代化的含义1
现代化理论形成的背景5
现代化思潮的理论渊源8
二、当代西方现代化思潮的主要理论11
经典现代化理论11
后现代化社会理论20
后发展现代化理论23
三、两点评论31
“现代化”还是“西方化”31
“现代化”与“殖民化”33
上篇 中国现代化进程专题研究39
第一章 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及其特点39
一、中国在近代世界的落伍与世界资本主义的扩张39
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39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走向衰落42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46
二、外国入侵下中国被迫纳入世界现代化轨道48
鸦片战争与中国国门被打开48
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50
三、中国现代化开始时的特点53
第二章 中国现代化第一次机遇的形成及其丧失57
一、1840-1895年:中国现代化第一次机遇的形成57
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为中国现代化启动提供了重要契机57
外部刺激或外力推动是后发展国家启动现代化的共同特点59
一些具有潜在“现代性”的因素为适应现代化潮流提供了条件60
二、第一次现代化发展机遇丧失的原因62
上层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现代化政权的领导63
下层缺乏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的民间推动力量65
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难以承担历史赋予的双重使命68
第三章 近代中国人对现代化出路的最初探索71
一、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艰辛历程71
地主阶级的自救:从“开眼看世界”到洋务运动71
农民阶级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74
资产阶级的奋斗: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76
二、中国古代理想社会观和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潮78
中国古代的理想社会观78
洪秀全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81
康有为的大同社会学说83
孙中山的民生社会主义思想86
三、社会主义方向:历史的选择88
第四章 中国现代化第二次机遇的形成及其再次延误92
一、为什么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具备了现代化发展的机遇92
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的建立是后发展的中国现代化机遇展现的基础92
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以及西方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移96
两大阵营的对立与世界局势的相对稳定97
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机遇问题的认识99
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前提的认识99
对中国现代化价值取向的认识100
对工业化问题的认识104
对世界科技革命发展的认识106
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现代化机遇被延误的原因111
权威政府走向非理性,后发优势转为后发劣势111
意识形态的强化导致中国与世界现代化内在联系的阻隔117
政治化代替科学化,现代化偏离轨道120
第五章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开端123
一、现代化新动力与改革开放的起步123
现代化新开端的动力分析123
改革开放的起步126
二、现代化的全面展开及其成就128
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与现代化的推进128
全方位多途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其作用132
外交战略的实施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13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136
下篇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物分析141
第六章 李鸿章:复杂时代下的复杂人物141
一、李鸿章出现在一个大变动的复杂时代141
近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141
李鸿章生长在这一复杂的变动时代143
二、“千古未有之变局”下,一个探索者李鸿章145
李鸿章的应变思路145
李鸿章的近代化纲领及其实践148
探索者李鸿章的历史地位155
三、“四海变秋气”的封建末世,一个卖国者李鸿章158
李鸿章的“和戎外交”与卖国行径158
全面腐朽怪谁人164
第七章 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竭尽心灵焦虑的维新志士167
一、救亡呼声与新潮激荡167
二、三大思想家的角色特点分析170
康有为:变法实践的先行者和领袖170
梁启超:“笔头带感情”的启蒙宣传大师172
严复:贩运西学的急先锋175
三、维新人物在中国思想理性化进程中的贡献179
严复的科学文化观及其对科学方法最早的系统揭示179
康有为:从物用科学观到方法论科学观184
梁启超:建立在科学方法论基础上的理性倡扬189
四、价值追求与现实状况悖论中的焦虑192
第八章 孙中山:革命与现代化的追求197
一、矢志不渝的革命领袖197
一个伟大而不屈生命的成长197
矢志革命,愈挫愈奋的斗争历程199
二、跨越与背离:资产阶级政体方案在民初中国的受挫204
中国近代跨越性发展的历史表象204
政体本质与社会历史的背离209
三、孙中山的科学文化观与现代化的追求212
从“科技救国”到运用科学进行启蒙212
孙中山启蒙科学观之内涵215
孙中山科学文化观的历史特色217
第九章 陈独秀:旧时代的叛逆者与文化现代化的开路先锋221
一、站在时代前列冲锋陷阵的勇猛斗士222
上世纪末,一个封建主义的叛逆者222
本世纪初,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者223
转折之际,一个新文化运动的旗手229
新时代之开端,一个五四运动的总司令233
二、革命洪流中,历史选择了他又很快抛弃了他236
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236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240
从共产党首任书记到右倾机会主义者243
三、简要的评说248
第十章 毛泽东:引领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导师251
一、毛泽东早期思想及其历史底蕴251
“志于学,蕲其精”的文化态度及其鲜明的现代化观念的产生251
“由强权得自由”的平民主义思想及其正确的民众观的确立253
“踏着人生与社会实际说话”的现实主义态度及其深刻的国情观和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形成256
二、两次失败,两次转折:毛泽东权威地位的初步确立259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理论探索初露锋芒259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完成第一次革命转折265
革命再度失败,毛泽东又一次力挽狂澜269
三、两次胜利,两次转折:毛泽东权威地位的最后奠定273
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军事谋略的全面展示273
毛泽东思想在抗日战争中走向成熟274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非凡的举动和非凡的影响276
四、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281
第十一章 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的总设计师289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289
契机和出发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289
基础和核心:重视国情与中国特色292
重大理论发展:1992年南方谈话295
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97
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297
邓小平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299
邓小平理论是真正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305
后记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