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方道德哲学著作解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西方道德哲学著作解读
  • 戴兆国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2032906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60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80页
  • 主题词:伦理学-研究-西方国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西方道德哲学著作解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道德形而上基础》解读6

前言6

一、哲学的各种分科6

二、纯粹伦理学何以必要7

三、一般而言的意欲的哲学8

四、本书的目的8

五、本书的方法9

第一章 由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10

一、善的意志10

二、善的意志及其结果11

三、理性的作用11

四、善的意志和义务13

五、义务与道德价值13

六、义务的形式原则14

七、对法则的敬畏15

八、定言命令式16

九、普通的实践理性17

十、哲学之必要17

第二章 由通俗的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19

一、范例之用处19

二、通俗哲学21

三、以上结论之总结22

四、一般而言的命令式23

五、命令式的分类25

六、命令式如何可能28

七、普遍法则的程式31

八、自然法则的程式31

九、通常义务的四种分类及其举例32

十、道德判断的法规32

十一、纯粹伦理学之必要33

十二、目的自身的程式35

十三、举例说明目的自身的程式36

十四、自律的程式37

十五、兴趣之排除38

十六、目的王国39

十七、德行的尊严41

十八、诸程式之回顾42

十九、全部论证之总结43

二十、意志自律为道德的最高原则45

二十一、意志他律为一切虚假的道德原则之根源46

二十二、由他律的假定的基本概念而来的一切可能道德原则之分类46

二十三、经验的他律原则46

二十四、理性的他律原则47

二十五、他律之不足47

二十六、此项论证之位置47

第三章 由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的批判49

一、自由的概念是说明意志自律的关键49

二、自由必须被设定为一切理性存在者的意志的特性50

三、论系于道德理念的兴趣50

四、循环论证的问题52

五、双重观点52

六、一项定言命令式如何可能55

七、论实践哲学的最后界限57

结束语 道德命令的实践的无条件必然性64

《实践理性批判》解读71

序言71

一、实践理性批判是为了批判理性的全部实践能力71

二、实践领域中自由的特征72

三、实践理性是为道德法则普遍性寻求奠基72

四、康德澄清对他产生误解的两种根源73

五、重新审视自由概念73

六、本书与《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一书的区别74

七、本书使用的方法74

八、人内心的先天原则74

九、批评休谟的经验论75

导言 实践理性批判的理念76

一、理论的理性运用与理论的实践运用是不同的76

二、重申本书使用的方法76

第一部 纯粹实践理性要素论77

第一卷 纯粹实践理性分析论78

第一章 纯粹实践理性原理78

第一节 定义78

第二节 定理一79

第三节 定理二80

一、质料的实践原则以幸福为基础80

二、以经验性条件为基础的实践原则不具有普遍性81

三、幸福原则和自爱原则82

第四节 定理三83

一、实践原则只有适合于普遍立法形式才能成立83

二、实践准则的底线83

第五节 问题一84

第六节 问题二85

第七节 纯粹实践理性基本法则87

一、意志确立普遍立法原则87

二、实践理性的自我强制88

第八节 定理四89

一、纯粹实践理性原理演绎95

二、纯粹理性在实践应用中的一种拓展权利,这种拓展对于思辨应用中的理性本身乃是不可能的101

第二章 纯粹实践理性对象概念105

一、实践理性的对象概念的评判根据105

二、善恶与苦乐关系106

三、纯粹实践理性判断力的困境113

四、道德判断力的底线—道德法则的范型114

五、防止实践理性的经验主义和神秘主义115

第三章 纯粹实践理性的动力116

一、道德法则直接决定意志116

二、道德法则在意志活动中的作用116

三、道德情感不是引向道德法则的动机119

四、道德上的敬重感—实践的情感120

五、行为道德性与义务之关系121

六、总结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是道德法则本身127

七、纯粹理性分析论和纯粹实践理性分析论的结构128

八、纯粹实践理性的划分及其目的128

九、因果性与自由130

十、自由与感觉世界的存在者结合必然导致困难135

十一、时空与物自身实存分离的重要性136

十二、实践理性通过自由概念将理智存在与感觉世界联结在一起136

第二卷 纯粹实践理性辩证论139

第一章 纯粹实践理性辩证论概论139

第二章 纯粹实践理性在决定至善时的辩证论140

一、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142

二、实践理性二律背反的批判扬弃143

三、纯粹实践理性在与思辨理性联结中的优先地位146

四、纯粹实践理性公设之一:灵魂不朽147

五、纯粹实践理性公设之二:上帝存在149

六、概论纯粹实践理性公设154

七、如何能够思想:在实践意图下拓展纯粹理性而不因此拓展理性的思辨知识156

八、出于纯粹理性需求的认可161

九、人类认识能力与人类实践决定的明慧比配162

第二部 纯粹实践理性方法论164

结论170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解读177

第一版 序言177

《论意志自由》178

第一章 概念之规定178

第二章 在自我意识里面的意志181

第三章 在他物面前的意志181

第四章 先驱186

第五章 结论和进一步的见解188

附录 对第一章的补充190

《道德的基础》191

第一部分 前沿191

第一章 关于问题191

第二章 一般的回顾192

第二部分 对康德道德学基础的批判192

第一章 序言192

第二章 论康德道德学的命令形式193

第三章 专论对我们自己义务的假设193

第四章 论康德道德学的基础194

第五章 论康德哲学的主要原则198

第六章 论康德道德学主要原则的推论形式199

第七章 康德关于良心的学说200

第八章 康德关于理智的和经验的性格学说201

第九章 作为康德道德学的错误放大镜的费希特的伦理学202

第三部分 伦理学的创立202

第一章 这个问题的情况202

第二章 怀疑的观点202

第三章 反道德的动机203

第四章 有道德行为的标准205

第五章 对唯一真正道德动机的陈述与证明206

第六章 公正的德行207

第七章 仁爱的德行208

第八章 现在提出由经验证实的证明209

第九章 论性格的道德差异210

第四部分 论最初的伦理学现象的形而上学解释211

第一章 应如何理解这个附录211

第二章 形而上学的基本原理212

《伦理学方法》解读217

初版序言217

第一编 总论220

第一章 导论220

一、讨论伦理学的研究范围220

二、陈述伦理学基本问题的两种不同形式220

三、解释人们为何常问“为什么我应当做我视其为正当的事情?”221

四、探讨有哪些不同的方法221

五、本书的目标222

第二章 伦理学与政治学之关系223

一、伦理学和政治学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223

二、伦理学的研究不能寄托于社会理想之上223

第三章 伦理判断224

一、“应当”用于道德判断不只是意味着判断者感受到了一种特殊情感224

二、“应当”也不意味着有关行为是靠惩罚来强制的224

三、无法对“应当”作形式的定义225

四、“理性的命令”既存在于单纯的审慎判断也存在于假言命令之中225

第四章 快乐与欲望226

一、仅仅从获得行为快乐的欲望出发采取某一行为不是真正有德性的226

二、要把获得所追求的对象的欲望与对获得的快乐的欲望区别开来226

三、有关自身的冲动与有关他物的冲动是不相容的227

四、快乐不能等同于伦理学的目的227

第五章 自由意志228

一、自由的行为不等于无利害的行为或合理的行为228

二、自由意志与决定论关系的探讨228

三、在伦理学中讨论意志自由问题意义不大229

四、决定论的作用230

五、确定实践当中的意志运用范围230

第六章 伦理学的原则和方法230

一、伦理学的目的230

二、对“符合自然生活”原则的分析231

三、三种方法231

第七章 利己主义与自爱231

一、利己主义指称一种把行为规定为达到个人幸福或快乐目的的手段的体系231

二、利己主义应当规定为寻求可获得的快乐对于痛苦的最大余额232

第八章 直觉主义232

一、直觉方法232

二、感性的直觉主义232

三、教义的直觉主义233

四、哲学的直觉主义233

第九章 善234

一、善的概念234

二、善的判断234

三、善的可以等同于“值得欲求的”或“合理的被欲求的”234

四、善性是依赖于人的235

第二编 利己主义236

第一章 利己主义的原则和方法236

一、利己的快乐主义原则236

二、利己主义的方法是经验—反思法236

第二章 经验的快乐主义237

一、快乐和痛苦具有公度性237

二、对快乐的定义237

第三章 经验的快乐主义(续)238

一、快乐感觉和快乐总量238

二、易逝的快乐与自爱239

三、计算快乐不利于实现快乐240

四、快乐和痛苦的量无法比较241

五、对快乐相对值的判断因时而异242

六、快乐是可以量度和被认识的假设难以成立243

七、未来幸福243

第四章 客观的快乐主义与常识244

一、如何避免经验反思方法的不确定性244

二、常识经验对感性幸福的判断有分歧245

三、有关幸福的常识判断能提供一些实践的指导245

第五章 幸福与义务246

一、义务和幸福的相互联系246

二、从义务的法律制裁中引不出此种一致性246

三、社会制裁与法律制裁247

四、内在的良心制裁也不能达到此种一致性247

第六章 演绎的快乐主义248

一、苦乐的原因248

二、心理分析的方法249

三、生理分析的方法250

四、追求自我全面发展的方法250

第三编 直觉主义252

第一章 直觉主义252

一、直觉主义的基本假设252

二、直觉主义不包含对动机的判断252

三、直觉方法的判断253

四、直觉性判断的含义254

五、消除道德直觉中的错误需要诉诸一些规则或公式254

第二章 德性与义务255

一、义务与德性255

二、德性的表现255

三、德性象美一样是难于定义的256

第三章 智慧与自我控制257

一、常识的智慧257

二、意志与明智257

三、慎思与明断257

第四章 仁爱258

一、仁爱义务258

二、仁爱的对象258

三、仁爱原则258

四、亲亲之仁爱259

五、邻里关系259

六、婚姻关系260

七、友谊关系260

八、感激和由于怜悯而产生的义务260

第五章 公正261

一、公正难以定义261

二、公正的含义261

三、明确的政治理想难以确定262

四、法律也难以实现公正262

五、现实的分配原则263

六、分配的公正原则难以实现263

七、刑法难以保证分配原则的公正性263

第六章 法律与允诺264

一、作为公正的守法义务难以找到一致意见264

二、何种政府是理想意义上的合法政府也难以判断265

三、传统意义上的合法政府也没有明确的标准265

四、对于合法权威缺乏确定的明晰原则266

五、允诺义务的确定性266

六、直觉意义上的守诺267

七、允诺的获得267

八、环境改变对允诺的影响267

九、允诺遭受误解267

第七章 义务的分类—诚实268

一、义务区分为社会义务和自身的义务不符合直觉主义的方法268

二、常识并不绝对反对谎言269

三、对于先验地揭示绝对讲真话的义务也是不能被证明的269

第八章 其他社会义务与德性270

一、恶毒的感情270

二、宽容和慷慨270

第九章 有关自身的德性270

一、审慎270

二、节制270

三、贞洁271

第十章 勇敢、谦卑等等271

一、勇敢和鲁莽界限的划分需要借助功利的考虑271

二、谦卑的准则是从属性的而非决定性的272

第十一章 对常识道德的评论272

一、道德直觉272

二、常识的道德准则272

三、智慧和自我控制准则273

四、对感情的义务274

五、对于从常识的公正观念中引出的原则也是难以定义的274

六、常识中的守信和诚实规则也不是决定性的275

七、自杀的禁令也是基于功利原则275

八、贞洁的德性也没有明确的原则276

九、结论276

第十二章 作为道德判断的主体的行为动机276

一、良心作为动机276

二、道德情操作为动机277

三、动机的复杂性277

第十三章 哲学的直觉主义278

一、哲学家的目的278

二、道德探究中的虚假的公理278

三、存在一些对公正、审慎和仁爱原则的直觉279

四、克拉克和康德提出的原则282

五、功利主义原则一283

第十四章 终极善283

一、终极善的概念存在一种逻辑循环283

二、意志的正当性与终极善284

三、终极善与德性284

四、终极善与幸福285

五、常识对幸福的选择285

第四编 功利主义287

第一章 功利主义的含义287

一、功利主义287

二、最大幸福287

第二章 功利主义的证明288

第三章 功利主义与常识道德的关系288

一、功利主义对于常识道德来说是不可或缺的288

二、常识中的功利主义直觉288

三、日常道德生活中的功利主义289

四、常识中的公正概念290

五、其他德性与功利主义原则291

六、调节两性关系与功利主义291

七、道德感291

第四章 功利主义的方法293

一、常识道德不能简单等同于功利主义学说293

二、实证的道德294

三、道德实践的终极标准294

第五章 功利主义的方法(续)295

一、纯粹经验的快乐主义方法295

二、道德的创新295

三、理性的、明智的功利主义方法296

四、道德美德的作用297

尾章 三种方法的相互关系297

一、两种功利主义不能调和297

二、功利主义原则得不到经验证明298

三、同情不能作为善的一致性的基础298

四、宗教制裁与功利主义规则298

五、道德直觉的金律299

附录:康德的意志自由观念300

《伦理学原理》解读307

序(第一版序言)307

第一章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309

第二章 自然主义伦理学316

第三章 快乐主义319

第四章 形而上学的伦理学329

第五章 关于行为的伦理学339

第六章 理想事物349

附录:《伦理学》概要355

第一章 功利主义355

第二章 功利主义(结束)356

第三章 道德判断的客观性356

第四章 道德判断的客观性(结束)357

第五章 结果是校验正确与错误的标准357

第六章 自由意志358

第七章 内在价值35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