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临床辅助检查指南 修订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编临床辅助检查指南 修订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52/31287086.jpg)
- 吴蠡荪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0674158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875页
- 文件大小:142MB
- 文件页数:930页
- 主题词:实验室诊断-指南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编临床辅助检查指南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临床血液学检验2
1.1 一般血液学检验2
1.1.1 血红蛋白测定2
1.1.2 红细胞计数2
1.1.3 白细胞计数3
1.1.4 白细胞分类计数4
1.1.5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5
1.1.6 红细胞比容测定5
1.1.7 三种红细胞参数平均值计数6
1.1.8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7
1.1.9 网织红细胞计数8
1.1.10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8
1.1.11 异常红细胞检查8
1.1.11.1 大小异常8
1.1.11.2 形态异常9
1.1.11.3 染色异常10
1.1.11.4 结构异常10
1.1.11.5 红细胞分布宽度11
1.2 血栓与止血检验11
1.2.1 血管壁和内皮细胞功能的检查11
1.2.1.1 出血时间测定11
1.2.1.2 内皮细胞功能的检查12
1.2.1.3 阿司匹林耐量试验13
1.2.2 血小板功能检查14
1.2.2.1 血小板计数及形态观察14
1.2.2.2 血小板黏附试验16
1.2.2.3 血小板聚集试验17
1.2.2.4 血块凝缩时间测定18
1.2.2.5 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测定18
1.2.3 血小板抗体检测19
1.2.3.1 血小板表面相关IgG,IgM,IgA和C3测定19
1.2.3.2 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自身抗体测定19
1.2.3.3 血小板寿命测定19
1.2.3.4 抗心磷脂抗体测定20
1.2.4 凝血因子筛选试验20
1.2.4.1 内源凝血系统试验20
1.2.5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23
1.2.5.1 凝血因子?、Ⅸ、Ⅺ、Ⅻ活性测定23
1.2.5.2 因子?相关抗原测定23
1.2.5.3 ?因子:Ag或?R:Ag测定24
1.2.5.4 血浆游离肝素时间测定24
1.2.6 外源凝血系统试验24
1.2.6.1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其纠正试验24
1.2.6.2 肝促凝血活酶试验25
1.2.6.3 因子Ⅴ活动度测定26
1.2.6.4 因子Ⅶ活动度测定26
1.2.6.5 蝰蛇蛇毒时间测定26
1.2.7 检查凝血过程第三阶段试验27
1.2.7.1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27
1.2.7.2 血浆因子?筛选试验27
1.2.7.3 因子?α亚基和?β亚基的抗原性测定28
1.2.7.4 纤维蛋白肤A测定28
1.2.8 纤维蛋白溶解(纤溶)检验28
1.2.8.1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28
1.2.8.2 纤溶酶(原)测定29
1.2.8.3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查29
1.2.8.4 凝血酶时间及其纠正试验30
1.2.8.5 血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31
1.2.9 病理性抗凝物质检验32
1.2.9.1 交叉复钙时间试验32
1.2.9.2 抗凝血酶Ⅲ测定32
1.2.9.3 α2-巨球蛋白测定33
1.3 溶血性贫血的检查33
1.3.1 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查33
1.3.1.1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33
1.3.1.2 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34
1.3.1.3 自体溶血试验35
1.3.1.4 热溶血试验35
1.3.1.5 蔗糖水溶血试验36
1.3.1.6 血清酸化溶血试验36
1.3.2 红细胞酶缺陷的检查36
1.3.2.1 变性珠蛋白小体检查36
1.3.2.2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37
1.3.2.3 红细胞谷胧甘肤含量及其稳定性检查37
1.3.2.4 氰化物-抗坏血酸盐试验38
1.3.2.5 丙酮酸激酶活力测定39
1.3.3 不稳定血红蛋白的过筛试验39
1.3.3.1 血红蛋白H包涵体检查39
1.3.3.2 异丙醇试验40
1.3.3.3 热不稳定试验40
1.3.4 血红蛋白异常的检查40
1.3.4.1 抗碱血红蛋白测定,又称碱变性试验40
1.3.4.2 HbF酸洗脱试验41
1.3.4.3 红细胞镰变溶解度测定41
1.3.4.4 血红蛋白电泳检查42
1.3.4.5 血红蛋白A2定量42
1.3.4.6 血红蛋白C试验42
1.3.5 溶血性贫血的过筛试验43
1.3.5.1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43
1.3.5.2 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43
1.3.6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检验44
1.3.6.1 冷溶血试验44
1.4 粒-单核系造血祖细胞测定45
1.4.1 血细胞的发生45
1.4.2 粒-单核系造血祖细胞测定46
1.4.3 临床意义47
1.5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49
1.5.1 骨髓象检查49
1.5.1.1 骨髓细胞形态检查步骤49
1.5.1.2 骨髓象检查的分析与报告51
1.5.1.3 骨髓象检查的临床意义53
1.5.2 各阶段血细胞的形态学特征54
1.5.2.1 红细胞系统54
1.5.2.2 粒细胞系统54
1.5.2.3 淋巴细胞系统55
1.5.2.4 单核细胞系统56
1.5.2.5 巨核细胞系统57
1.5.2.6 浆细胞系统57
1.5.2.7 其他细胞系统58
1.5.3 骨髓细胞正常值59
1.6 细胞化学染色检查60
1.6.1 过氧化物酶染色60
1.6.2 醋酶染色61
1.6.3 磷酸酶染色62
1.6.4 糖类染色63
1.6.5 脂类染色64
1.6.6 铁染色64
1.7 红斑狼疮细胞检查65
1.8 染色体检验66
1.8.1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66
1.8.1.1 细胞生长培养液的配制与分装66
1.8.1.2 其他试剂的准备66
1.8.1.3 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的制备66
1.8.2 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67
1.8.2.1 试剂67
1.8.2.2 直接制片法67
1.8.3 胸腹水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68
1.8.3.1 试剂68
1.8.3.2 方法68
1.8.4 羊水细胞染色休标本的制备68
1.8.4.1 试剂68
1.8.4.2 羊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的制备68
1.8.5 常规染色体标本的染色及核型分析69
1.8.5.1 染色69
1.8.5.2 核型分析69
1.8.6 染色体显带技术71
1.9 血型血清学检查72
1.9.1 ABO血型鉴定72
1.9.1.1 ABO血型鉴定72
1.9.1.2 A1和A2亚型鉴定73
1.9.1.3 其他A亚型鉴定73
1.9.1.4 B亚型鉴定73
1.9.2 Rh血型鉴定73
1.9.2.1 Rh血型鉴定73
1.9.2.2 弱D型鉴定74
1.9.3 其他血型鉴定75
1.9.3.1 MN血型定型75
1.9.3.2 P血型定型75
1.9.4 血型血清学常用检测方法76
1.9.4.1 抗人球蛋白试验76
1.9.4.2 唾液中HAB血型物质鉴定77
1.9.4.3 吸收试验77
1.9.4.4 放散试验78
1.9.4.5 IgG抗A(B)测定78
1.9.4.6 凝聚胺试验79
1.9.5 交叉配血试验79
1.9.5.1 盐水介质配血法79
1.9.5.2 酶技术配血法79
1.9.5.3 抗人球蛋白配血法79
1.9.5.4 LISS配血法79
1.9.5.5 凝聚胺配血法80
1.9.5.6 微柱凝胶卡配血法80
1.9.5.7 交叉配血的临床意义81
1.9.6 红细胞血型抗体筛查和鉴定81
1.9.6.1 筛查方法81
1.9.6.2 抗体鉴定81
1.9.7 新生儿溶血病的血型血清学检查82
1.9.7.1 ABO HDN血型血清学检查82
1.9.7.2 Rh HDN血型血清学检查84
1.9.7.3 患儿换血的准备84
2.体液及排泄物检验87
2.1 尿液检验87
2.1.1 尿液理学检验87
2.1.1.1 尿量87
2.1.1.2 尿颜色87
2.1.1.3 透明度88
2.1.1.4 酸碱反应88
2.1.1.5 比重比密88
2.1.2 尿液化学检验89
2.1.2.1 尿液蛋白质定性检查89
2.1.2.2 尿液蛋白质定量检查89
2.1.2.3 本-周氏蛋白定性检查89
2.1.2.4 尿肌红蛋白定性试验90
2.1.2.5 尿血红蛋白定性试验90
2.1.2.6 尿含铁血黄素定性试验90
2.1.2.7 尿葡萄糖定性试验9
2.1.2.8 尿葡萄糖定量测定91
2.1.2.9 尿酮体定性试验91
2.1.2.10 尿乳糜定性试验92
2.1.2.11 尿胆红素定性试验92
2.1.2.12 尿胆原定性试验92
2.1.2.13 尿胆素定性试验92
2.1.2.14 尿紫胆原定性试验93
2.1.2.15 尿苯丙酮酸定性试验93
2.1.2.16 尿亚硝酸盐定性试验93
2.1.2.17 尿白细胞醋酶定性试验93
2.1.2.18 尿维生素C定性试验94
2.1.2.19 尿液化学检验的质量控制94
2.1.3 尿沉渣检验96
2.1.3.1 规范化尿沉渣检查96
2.1.3.2 自动化尿有形成分检查98
2.1.3.3 1小时尿沉渣计数99
2.1.4 妊娠检验100
2.1.4.1 金标抗体检测法100
2.1.4.2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100
2.1.5 远端肾单位功能试验101
2.2 粪便检验101
2.2.1 粪便理学检验101
2.2.1.1 颜色101
2.2.1.2 性状101
2.2.1.3 寄生虫虫体101
2.2.2 粪便显微镜检验102
2.2.2.1 直接涂片镜检102
2.2.2.2 虫卵及原虫直接涂片检查103
2.2.2.3 虫卵及包囊浓缩检查103
2.2.2.4 肛门擦拭虫卵检查104
2.2.2.5 寄生虫幼虫孵育法104
2.2.2.6 隐孢子虫卵囊染色检查法104
2.2.2.7 粪便寄生虫形态学特点104
2.2.3 粪便化学检验106
2.2.3.1 隐血试验106
2.3 胃液检验107
2.3.1 一般性状检查107
2.3.1.1 量107
2.3.1.2 外观107
2.3.1.3 黏液107
2.3.1.4 食物残渣107
2.3.1.5 pH108
2.3.2 化学检查108
2.3.2.1 胃酸分泌量测定和基础酸排量测定108
2.3.2.2 隐血试验108
2.3.2.3 胆汁测定108
2.3.2.4 乳酸测定109
2.3.2.5 其他化学试验109
2.3.3 显微镜检查109
2.3.3.1 红细胞109
2.3.3.2 白细胞110
2.3.3.2 上皮细胞110
2.3.3.4 癌细胞110
2.4 十二指肠引流液及胆汁检验110
2.4.1 十二指肠引流液一般性状检验110
2.4.1.1 颜色110
2.4.1.2 透明度111
2.4.1.3 黏稠度111
2.4.1.4 pH111
2.4.1.5 正常十二指肠引流液的性状111
2.4.2 十二指肠引流液显微镜检验112
2.4.2.1 细胞成分112
2.4.2.2 结晶113
2.4.2.3 寄生虫及虫卵113
2.4.2.4 细菌涂片113
2.5 浆膜腔积液检验113
2.5.1 理学检验113
2.5.1.1 量113
2.5.1.2 颜色113
2.5.1.3 透明度114
2.5.1.4 凝固性114
2.5.1.5 比密114
2.5.1.6 pH114
2.5.2 化学检验114
2.5.2.1 浆膜赫蛋白定性试验114
2.5.2.2 蛋白定量测定114
2.5.2.3 乳酸脱氢酶测定115
2.5.2.4 腺苷脱氨酶测定115
2.5.2.5 铁蛋白测定115
2.5.2.6 癌胚抗原测定115
2.5.2.7 溶菌酶测定116
2.5.3 显微镜检验116
2.5.3.1 细胞总数及有核细胞计数116
2.5.3.2 细胞形态学检查及分类116
2.5.4 细菌检验117
2.5.5 染色体检查117
2.5.6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117
2.5.7 非癌性与癌性积液的鉴别118
2.6 痰液检验118
2.6.1 痰液一般性状检验118
2.6.1.1 痰量118
2.6.1.2 颜色118
2.6.1.3 性状118
2.6.1.4 血液119
2.6.1.5 有无异常物质119
2.6.1.6 临床意义119
2.6.2 显微镜检验119
2.6.3 寄生虫检验119
2.6.4 嗜酸性粒细胞检验119
2.6.5 细菌检查120
2.6.6 其他检查120
2.7 前列腺液检验120
2.7.1 一般性状检验120
2.7.1.1 颜色120
2.7.1.2 黏稠度120
2.7.2 显微镜检验121
2.7.2.1 白细胞、红细胞121
2.7.2.2 颗粒细胞121
2.7.2.3 滴虫121
2.7.2.4 细菌121
2.7.2.5 癌细胞121
2.7.2.6 卵磷脂小体122
2.7.2.7 淀粉样体122
2.7.2.8 精子122
2.8 精液检验122
2.8.1 一般性状检验122
2.8.1.1 量122
2.8.1.2 颜色122
2.8.1.3 黏稠度123
2.8.1.4 pH123
2.8.2 显微镜检验123
2.8.2.1 精子的检查123
2.8.3 WHO精液检查参考值125
2.8.4 临床意义126
2.9 阴道分泌物检验126
2.9.1 清洁度126
2.9.2 滴虫检验126
2.9.3 霉菌检验127
2.9.4 线索细胞及胺试验127
2.9.4.1 线索细胞127
2.9.4.2 pH127
2.9.4.3 胺试验127
2.10 脑脊液检验127
2.10.1 理学检验127
2.10.1.1 压力127
2.10.1.2 颜色128
2.10.1.3 透明度128
2.10.1.4 凝固128
2.10.1.5 pH129
2.10.1.6 比密129
2.10.2 化学检验129
2.10.2.1 潘氏球蛋白定性试验129
2.10.2.2 蛋白电泳和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129
2.10.2.3 葡萄糖测定130
2.10.2.4 氯化物定量测定130
2.10.2.5 乳酸脱氢酶测定131
2.10.3 细胞的检验131
2.10.3.1 细胞计数131
2.10.3.2 细胞分类132
2.10.4 细菌直接涂片检查132
2.10.5 特殊检查—脑脊液分光分析法132
2.11 滑膜液检验133
2.11.1 一般性状检查133
2.11.2 显微镜检查133
2.11.3 其他项目134
2.11.4 临床意义134
3.临床生物化学检验137
3.1 蛋白质测定137
3.1.1 血清总蛋白测定137
3.1.2 血清白蛋白测定138
3.1.3 血清球蛋白测定138
3.1.4 血清赫蛋白测定139
3.1.5 脑脊液总蛋白测定139
3.1.6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膜电泳140
3.1.7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141
3.1.8 糖化血清蛋白测定142
3.1.9 血清肌红蛋白测定142
3.1.10 血清肌钙蛋白I测定143
3.1.11 血清前白蛋白测定144
3.1.12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145
3.1.13 α1-抗胰蛋白酶测定146
3.1.14 C反应蛋白测定146
3.2 糖类测定147
3.2.1 血清葡萄糖测定147
3.2.2 口服葡萄糖耐量测验147
3.2.3 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149
3.2.4 脑脊液葡萄糖测定149
3.2.5 血液乳酸测定149
3.2.5.1 血液乳酸测定149
3.2.5.2 全血乳酸测定150
3.2.6 血液丙酮酸测定150
3.2.6.1 血浆丙酮酸测定150
3.2.6.2 全血丙酮酸测定150
3.2.7 血液β-羟丁酸测定151
3.3 血脂测定152
3.3.1 血清总胆固醇测定152
3.3.2 血清甘油三醋测定153
3.3.3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155
3.3.4 高密度脂蛋白亚组测定155
3.3.5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156
3.3.6 血清载脂蛋白A1及B测定157
3.3.7 血清脂蛋白(a)测定158
3.3.8 血清磷脂测定158
3.3.9 血清脂蛋白电泳159
3.3.10 血小板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测定159
3.4 无机离子测定159
3.4.1 血清钾测定159
3.4.2 血清钠测定160
3.4.3 血清氯化物测定161
3.4.4 血清总钙测定161
3.4.5 血清无机磷测定162
3.4.6 血清镁测定152
3.4.7 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测定163
3.4.8 血清铜测定164
3.4.9 血清锌测定164
3.4.10 血清硼测定165
3.4.11 铝测定165
3.4.12 镉测定165
3.4.13 全血铅测定166
3.4.14 微量元素检测技术167
3.5 血清酶测定170
3.5.1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171
3.5.2 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172
3.5.3 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172
3.5.4 血清碱性磷酸酶同工酶测定173
3.5.5 血清酸性磷酸酶测定173
3.5.6 血清乳酸脱氢酶测定173
3.5.7 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测定174
3.5.8 血清L-γ-谷氨酰基转移酶测定174
3.5.9 血清肌酸激酶测定174
3.5.10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175
3.5.11 血清淀粉酶测定175
3.5.12 血清脂肪酶测定176
3.5.13 血清胆碱醋酶测定176
3.5.14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测定177
3.5.15 血清单胺氧化酶测定177
3.5.16 血清5’-核苷酸酶测定177
3.5.17 血清腺苷脱氨酶测定178
3.5.18 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测定178
3.5.19 血清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179
3.5.20 血清α-L-岩藻糖苷酶活性测定179
3.5.21 同工酶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180
3.6 血清非蛋白含氮类化合物测定184
3.6.1 血清尿素氮测定184
3.6.2 肌酐测定185
3.6.2.1 血清肌酐测定185
3.6.2.2 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185
3.6.3 血清胧抑素C测定186
3.6.4 血清尿酸测定186
3.6.5 血氨测定187
3.7 激素的测定187
3.7.1 垂体激素测定187
3.7.1.1 促黄体素测定187
3.7.1.2 卵泡刺激素测定188
3.7.1.3 泌乳素测定189
3.7.1.4 促甲状腺激素测定190
3.7.2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190
3.7.3 甲状腺激素测定191
3.7.3.1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测定191
3.7.3.2 甲状腺激素测定192
3.7.3.3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测定193
3.7.3.4 游离甲状腺素测定193
3.7.4 性激素测定194
3.7.4.1 睾酮测定194
3.7.4.2 雌二醇测定194
3.7.4.3 雌三醇测定195
3.7.4.4 孕酮测定196
3.7.5 胰激素测定197
3.7.5.1 胰岛素测定197
3.7.6 肾上腺激素测定198
3.7.6.1 皮质醇测定198
3.7.6.2 尿液中17-酮类固醇测定199
3.7.6.3 尿液中17-羟皮质类固醇测定199
3.7.6.4 尿液中香草扁桃酸测定200
3.7.6.5 尿总3-甲氧肾上腺素测定201
3.8 血气分析及酸碱平衡测定201
3.8.1 血液酸碱度测定201
3.8.2 二氧化碳分压测定202
3.8.3 氧分压测定202
3.8.4 氧饱和度和血红蛋白50%氧饱和度时氧分压测定203
3.8.5 二氧化碳总量测定203
3.8.6 血浆清碳酸氢根测定204
3.8.7 实际碳酸氢根和标准碳酸氢根测定204
3.8.8 缓冲碱测定204
3.8.9 剩余碱测定205
3.8.10 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测定205
3.8.11 血浆阴离子隙测定206
3.8.12 呼吸度的计算207
3.9 胆红素、胆汁酸测定207
3.9.1 血清胆红素测定207
3.9.2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208
3.10 维生素、氨基酸与血药浓度测定209
3.10.1 维生素测定209
3.10.1.1 维生素A测定209
3.10.1.2 维生素B1测定209
3.10.1.3 维生素B2测定210
3.10.1.4 泛酸测定210
3.10.1.5 维生素B6测定210
3.10.1.6 维生素B12测定211
3.10.1.7 维生素C测定211
3.10.1.8 维生素D测定212
3.10.1.9 维生素E测定212
3.10.1.10 维生素K测定213
3.10.1.11 叶酸测定213
3.10.2 氨基酸测定213
3.10.2.1 苯丙氨酸测定213
3.10.2.2 缬氨酸测定214
3.10.2.3 亮氨酸、异亮氨酸测定214
3.10.2.4 甘氨酸测定214
3.10.2.5 丝氨酸测定215
3.10.2.6 酪氨酸测定215
3.10.2.7 组氨酸测定215
3.10.2.8 脯氨酸测定216
3.10.2.9 羟脯氨酸测定216
3.10.2.10 同型半胧氨酸测定216
3.10.3 血药浓度测定217
4.临床免疫学检验222
4.1 免疫学诊断技术222
4.1.1 血清学反应222
4.1.2 免疫标记技术225
4.1.2.1 免疫荧光技术225
4.1.2.2 免疫酶标技术226
4.1.2.3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227
4.1.2.4 生物素-亲和素系统与三大标记技术228
4.1.2.5 时间分辩荧光免疫分析229
4.1.2.6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230
4.1.2.7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231
4.1.2.8 蛋白质印迹技术232
4.1.2.9 流式细胞术233
4.1.3 杂交瘤技术234
4.1.4 HLA定型234
4.1.5 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236
4.2 细胞免疫功能测定236
4.2.1 E-玫瑰花环形成试验236
4.2.2 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237
4.2.3 T淋巴细胞酸性a-醋酸萘醋酶染色测定237
4.2.4 T细胞亚群测定238
4.2.5 K细胞(抗体依赖的杀伤细胞)的检测239
4.2.6 NK细胞活性测定239
4.2.7 红细胞花环试验240
4.2.8 酵母菌花环试验240
4.2.9 B淋巴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测定241
4.2.10 外周血白细胞促凝血活性测定241
4.2.11 白细胞细胞毒试验241
4.2.12 白细胞溶解试验242
4.2.13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242
4.3 非特异免疫功能测定242
4.3.1 嗜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242
4.3.2 硝基四氮唑蓝还原试验243
4.3.3 嗜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测定(一)243
4.3.4 嗜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测定(二)244
4.3.5 嗜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测定244
4.3.6 溶菌酶测定244
4.3.7 单核-吞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245
4.3.8 血清淀粉样蛋白A测定245
4.3.8.1 C反应蛋白测定245
4.3.8.2 血清淀粉样蛋白A测定245
4.3.8.3 脂多糖结合蛋白测定246
4.3.9 甘露糖结合凝聚素测定246
4.3.10 选择素测定247
4.3.11 纤维结合蛋白测定247
4.4 细胞因子测定247
4.4.1 白细胞介素-1测定248
4.4.2 白细胞介素-4测定248
4.4.3 γ-干扰素测定248
4.4.4 肿瘤坏死因子测定249
4.4.5 白细胞介素-2受体测定249
4.5 体内细胞免疫的皮肤试验250
4.5.1 生物性抗原试验250
4.5.1.1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250
4.5.1.2 链激酶-链道酶皮肤试验250
4.5.1.3 纯蛋白衍生物皮肤试验251
4.5.1.4 毛癣菌素皮肤试验251
4.5.1.5 念珠菌素皮肤试验251
4.5.1.6 腮腺炎抗原皮肤试验251
4.5.1.7 植物血凝素皮肤试验252
4.5.2 化学致敏原试验252
4.5.2.1 二硝基氯苯皮肤试验252
4.5.2.2 二硝基氟苯皮肤试验253
4.6 器官移植的免疫学检查253
4.6.1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253
4.6.2 微量细胞毒试验254
4.6.3 人体白细胞抗原系统配型254
4.7 变态反应检验255
4.7.1 嗜碱性细胞脱颗粒试验255
4.7.2 肥大细胞脱颗粒试验255
4.7.3 白细胞组胺释放试验255
4.7.4 速发型皮肤过敏试验256
4.7.5 细菌毒素皮肤过敏试验256
4.7.5.1 锡克试验256
4.7.5.2 狄克试验256
4.7.6 支气管抗原激发试验256
4.8 免疫球蛋白测定257
4.8.1 IgG含量测定258
4.8.2 IgA含量测定259
4.8.3 IgM含量测定259
4.8.4 IgD含量测定260
4.8.5 IgE含量测定261
4.8.6 轻链与重链测定261
4.8.6.1 轻链与重链测定261
4.8.6.2 游离轻链测定262
4.8.7 冷凝集试验262
4.8.8 冷球蛋白测定262
4.8.9 M蛋白检测与鉴定263
4.9 补体的测定264
4.9.1 总补体溶血活性测定264
4.9.2 补体第3成分含量测定264
4.9.3 补体第4成分含量测定265
4.9.4 C1q含量测定265
4.9.5 G3裂解产物测定266
4.9.6 C4裂解产物测定266
4.9.7 补体旁路活化途径的溶血活性测定266
4.9.8 B因子含量测定267
4.10 自身抗体检验267
4.10.1 抗核抗体测定267
4.10.2 抗单链DNA抗体测定268
4.10.3 抗双链DNA抗体测定268
4.10.4 抗ENA抗体测定269
4.10.5 抗人球蛋白试验—红细胞自身免疫试验269
4.10.6 白细胞凝聚试验270
4.10.7 类风湿因子测定270
4.10.8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测定271
4.10.9 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测定271
4.10.10 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测定271
4.10.11 抗线粒体抗体测定272
4.10.12 抗平滑肌抗体测定273
4.10.13 抗心肌抗体测定273
4.10.14 抗骨骼肌抗体测定274
4.10.15 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测定274
4.10.16 血清、精浆中抗精子抗体测定274
4.10.17 抗子宫内膜抗体检验275
4.10.18 抗透明带抗体测定275
4.10.19 抗卵巢抗体测定276
4.10.20 抗环肌氨酸肤抗体测定276
4.10.21 抗核周因子与抗角蛋白抗体测定276
4.10.22 抗组蛋白抗体测定277
4.10.23 抗核小体抗体测定277
4.10.24 抗核糖体抗体测定278
4.10.25 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测定278
4.10.25.1 抗肝特异性脂蛋白抗体测定278
4.10.25.2 抗肝细胞膜抗原抗体测定279
4.10.25.3 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测定279
4.10.25.4 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测定280
4.10.25.5 抗核颗粒抗体测定280
4.10.25.6 抗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抗体测定280
4.10.25.7 抗肝细胞溶质抗原1型抗体测定281
4.10.26 抗嗜中粒细胞胞质抗体测定281
4.10.27 抗心磷脂抗体与抗β2-GP1抗体测定282
4.10.28 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测定282
4.10.29 抗胰岛细胞抗体和胰岛素自身抗体测定283
4.10.29.1 抗胰岛细胞抗体测定283
4.10.29.2 胰岛素自身抗体测定283
4.10.29.3 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测定283
4.10.30 抗胃壁细胞抗体测定284
4.11 循环免疫复合物检验284
4.11.1 微量抗补体测定法284
4.11.2 聚乙二醇沉淀比浊法285
4.11.3 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夹心ELISA试验285
4.11.4 胶固素结合试验285
4.11.5 C1q凝胶扩散法286
4.11.6 单株类风湿因子凝胶扩散法286
4.11.7 多株类风湿因子乳胶凝集抑制试验286
4.12 传染病的免疫学检验287
4.12.1 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检验288
4.12.2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记289
4.12.2.1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检验289
4.12.2.2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的检验289
4.12.2.3 乙型肝炎病毒结构抗原及结构抗体的检验289
4.12.2.4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的检验290
4.12.2.5 前S2及抗前S2的检验292
4.12.2.6 乙型肝炎病毒DNA杂交试验290
4.12.3 丙型病毒型肝炎血清学检测291
4.12.3.1 抗HCV-IgG测定291
4.12.3.2 抗HCV-IgG抗体测定291
4.12.3.3 HCV抗原测定292
4.12.4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检测292
4.12.5 流行性出血热IgM类抗体检验292
4.12.6 乙型脑炎病毒IgM抗体检验293
4.12.7 轮状病毒抗原检验293
4.12.8 AIDS病毒抗体检验293
4.12.9 伤寒和副伤寒血清学检验294
4.12.10 外-斐血清凝聚试验294
4.12.11 布氏杆菌血清学检验294
4.12.12 脑膜炎双球菌感染的血清学检验294
4.12.13 链球菌感染的血清学检验295
4.12.14 嗜肺军团杆菌病的血清学检验295
4.12.15 梅毒血清学检验295
4.12.15.1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295
4.12.15.2 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测验(一)296
4.12.15.3 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测验(二)296
4.12.15.4 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测验(三)296
4.12.15.5 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显微镜检查296
4.12.16 TORCH感染的血清学检测297
4.12.16.1 抗弓形虫抗体测定297
4.12.16.2 抗风疹病毒抗体测定297
4.12.16.3 巨细胞病毒抗原与抗体测定297
4.12.16.4 抗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测定298
4.12.17 抗沙眼衣原体抗体测定298
4.12.18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血清学检测299
4.12.19 腺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检测299
4.12.20 肺炎衣原体感染的血清学检测300
4.12.21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血清学检测300
4.12.2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血清学检测301
4.12.23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血清学检测301
4.13 单克隆抗体技术302
4.13.1 基本原理302
4.13.2 临床应用302
4.13.2.1 做体外诊断试剂302
4.13.2.2 做体内诊断试剂303
4.13.2.3 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303
5.临床寄生虫学检验305
5.1 阿米巴原虫检验305
5.2 寄生虫虫卵检验306
5.3 疟原虫检验306
5.4 微丝蚴检验308
5.5 杜氏利什曼原虫检验308
5.6 弓形虫检验309
5.7 隐孢子虫检验311
5.8 微孢子虫检验311
5.9 血吸虫检验312
5.10 肺吸虫检验313
5.11 囊尾蚴检验314
5.12 棘球蚴检验314
6.临床微生物学检验317
6.1 临床细菌学检验标本的处理317
6.1.1 血液与骨髓液标本的处理317
6.1.2 脑脊液标本的处理318
6.1.3 尿液标本的处理319
6.1.4 痰液标本的处理320
6.1.5 粪便标本的处理321
6.1.6 胆汁标本的处理322
6.1.7 眼拭子标本的处理323
6.1.8 耳、鼻、喉拭子标本的处理323
6.1.9 脓汁标本的处理324
6.1.10 穿刺液标本的处理325
6.1.11 生殖器官分泌物标本的处理326
6.2 细菌的形态学检验327
6.2.1 不染色标本检查法327
6.2.2 染色标本检查法328
6.2.2.1 革兰染色法328
6.2.2.2 萋-纳抗酸染色法329
6.2.2.3 金胺“0”染色法329
6.2.2.4 潘本汉抗酸染色法330
6.2.2.5 异染颗粒染色法330
6.2.2.6 负染色法330
6.2.3 细菌的培养330
6.2.3.1 需氧培养法331
6.2.3.2 二氧化碳培养法331
6.2.3.3 厌氧培养法331
6.3 病原菌检验332
6.3.1 革兰阳性球菌的检验332
6.3.1.1 葡萄球菌属332
6.3.1.2 链球菌属333
6.3.1.3 肠球菌属334
6.3.2 革兰阴性球菌的检验335
6.3.2.1 奈瑟菌属335
6.3.2.2 卡他布兰汉菌属335
6.3.3 革兰阳性杆菌的检验336
6.3.3.1 棒状杆菌属336
6.3.3.2 李司忒菌属336
6.3.4 诺卡菌属细菌的检验337
6.3.5 分枝杆菌属细菌的检验337
6.3.6 需氧芽孢杆菌属细菌的检验338
6.3.7 其他革兰阴性杆菌的检验338
6.3.7.1 嗜血杆菌属338
6.3.7.2 军团菌属339
6.3.7.3 弯曲菌属339
6.3.8 肠杆菌科细菌的检验340
6.3.8.1 埃希菌属340
6.3.8.2 志贺菌属340
6.3.8.3 沙门菌属341
6.3.8.4 枸橼酸杆菌属342
6.3.8.5 克雷白菌属342
6.3.8.6 肠杆菌属342
6.3.8.7 沙雷菌属343
6.3.8.8 哈夫尼亚菌属343
6.3.8.9 爱得华菌属343
6.3.8.10 变形杆菌属344
6.3.8.11 普罗威登斯菌属344
6.3.8.12 摩根菌属344
6.3.8.13 耶尔森菌属345
6.3.9 弧菌科细菌的检验345
6.3.9.1 弧菌属345
6.3.9.2 气单孢菌属346
6.3.9.3 邻单孢菌属346
6.3.10 非发酵菌群的检验347
6.3.10.1 假单孢菌属347
6.3.10.2 产碱杆菌属347
6.3.10.3 不动杆菌属347
6.3.10.4 产黄菌属348
6.3.10.5 摩拉菌属348
6.3.10.6 鲍特菌属349
6.3.11 厌氧菌的检验349
6.3.11.1 革兰阳性厌氧球菌349
6.3.11.2 革兰阴性厌氧球菌349
6.3.11.3 革兰阴性厌氧无芽孢杆菌350
6.3.11.4 革兰阳性厌氧无芽孢杆菌350
6.3.11.5 革兰阳性厌氧芽孢杆菌351
6.3.12 细菌L型351
6.4 其他致病微生物检验352
6.4.1 螺旋体352
6.4.2 支原体353
6.4.3 衣原体353
6.4.4 立克次体354
6.4.5 真菌354
6.4.6 隐球菌355
6.5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355
6.5.1 概述355
6.5.1.1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原理355
6.5.1.2 常规药物敏感试验的药物选择357
6.5.2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364
6.5.2.1 纸片扩散法364
6.5.2.2 稀释法365
6.5.2.3 E-test366
6.5.3 特殊菌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366
6.5.3.1 苛养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366
6.5.3.2 厌氧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367
6.5.3.3 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368
6.5.4 抗真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368
6.5.4.1 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368
6.5.4.2 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369
6.6 临床病毒学检验370
6.6.1 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370
6.6.2 病毒分离372
6.6.3 病毒鉴定372
6.7 现代世界流行的传染病简介379
6.7.1 莱姆病380
6.7.2 新型霍乱-0139型霍乱381
6.7.3 埃希大肠杆菌0157:H7感染382
6.7.4 汉塔病毒综合征383
6.7.5 玛尔堡出血热383
6.7.6 拉沙热384
6.7.7 埃博拉出血热385
6.7.8 艾滋病388
6.7.9 人新型克雅病394
6.7.10 汉江病毒病396
6.7.11 亨德拉病毒病397
6.7.12 尼巴病毒病397
6.7.13 西尼罗河病398
6.7.14 非典型肺炎401
6.7.15 人猴痘病403
6.7.16 人禽流感405
6.7.17 诺如病毒性胃肠炎409
7.临床核医学416
7.1 体外诊断核医学—配体结合分析416
7.1.1 放射免疫分析与免疫放射分析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417
7.1.1.1 甲胎蛋白418
7.1.1.2 癌胚肮原418
7.1.1.3 糖类抗原(CA19-9)419
7.1.1.4 糖类抗原(CA-125)419
7.1.1.5 糖类抗原(CA-50)420
7.1.1.6 糖类抗原(CA-153)420
7.1.1.7 糖类抗原(CA-242)420
7.1.1.8 糖类抗原(CA72-4)420
7.1.1.9 酸性铁蛋白421
7.1.1.10 前列腺酸性磷酸酶421
7.1.1.11 前列腺特异抗原421
7.1.1.12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421
7.1.1.13 异常凝血酶原422
7.1.1.14 肿瘤标志物CYFRA-21-1422
7.1.1.15 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422
7.1.1.16 转化生长因子-α423
7.1.1.17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423
7.1.1.18 DNA聚合酶423
7.1.1.19 鳞癌相关抗原423
7.1.1.20 胃癌相关抗原424
7.1.1.21 铜蓝蛋白424
7.1.2 RIA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激素测定中的应用424
7.1.2.1 3,3′,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425
7.1.2.2 甲状腺刺激性抗体425
7.1.2.3 游离甲状腺素指数425
7.1.2.4 甲状腺球蛋白425
7.1.2.5 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426
7.1.2.6 甲状腺结合球蛋白426
7.1.2.7 甲状腺激素结合球蛋白饱和度测定426
7.1.3 RIA在甲状旁腺疾病和骨代谢疾病中的应用426
7.1.3.1 甲状旁腺激素427
7.1.3.2 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427
7.1.3.3 降钙素427
7.1.3.4 骨钙素428
7.1.4 RIA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素测定中的应用428
7.1.4.1 生长激素428
7.1.4.2 生长激素葡萄糖抑制试验428
7.1.4.3 生长激素胰岛素兴奋试验429
7.1.4.4 生长激素精氨酸兴奋试验429
7.1.4.5 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注射试验429
7.1.4.6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429
7.1.4.7 生长介素C430
7.1.4.8 生长激素释放因子430
7.1.4.9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430
7.1.4.10 胰岛素诱发低血糖试验430
7.1.4.11 促黑色素激素431
7.1.4.12 尿游离皮质醇431
7.1.4.13 地塞米松抑制试验431
7.1.4.14 皮质酮431
7.1.4.15 醛固酮431
7.1.4.16 尿醛固酮432
7.1.4.17 肾上腺髓质素432
7.1.4.18 抗利尿激素433
7.1.4.19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433
7.1.4.20 催产素433
7.1.5 RLA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测定中的应用433
7.1.5.1 克罗米酚试验434
7.1.5.2 雌酮434
7.1.5.3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434
7.1.5.4 胎盘催乳素435
7.1.5.5 雄烯二酮435
7.1.5.6 双氢睾酮435
7.1.5.7 胞浆雌孕激素受体436
7.1.5.8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436
7.1.5.9 17-α羟孕酮436
7.1.6 RLA在糖代谢疾病中的应用437
7.1.6.1 胰岛素兴奋试验437
7.1.6.2 胰高血糖素437
7.1.6.3 C肤438
7.1.6.4 C肤释放试验438
7.1.6.5 尿C肤438
7.1.7 R1A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439
7.1.7.1 肾素440
7.1.7.2 血管紧张素Ⅱ440
7.1.7.3 肾素激发试验441
7.1.7.4 血管紧张素Ⅱ激发试验441
7.1.7.5 6-酮-前列腺素F1α441
7.1.7.6 血栓素B2441
7.1.7.7 心钠素442
7.1.7.8 C-型利钠肤442
7.1.7.9 Ⅳ型胶原442
7.1.7.10 心肌球蛋白443
7.1.7.11 心脏扩张肤443
7.1.7.12 内皮素443
7.1.8 RLA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444
7.1.8.1 胃泌素445
7.1.8.2 胃泌素蛋白餐试验445
7.1.8.3 胰泌素激发试验445
7.1.8.4 胆囊收缩素446
7.1.8.5 促胰液素446
7.1.8.6 血管活性肠肤446
7.1.8.7 抑胃肤447
7.1.8.8 胃动素447
7.1.8.9 甘胆酸447
7.1.8.10 透明质酸448
7.1.8.11 胰多肤448
7.1.8.12 神经降压素448
7.1.8.13 P物质449
7.1.8.14 消脂素449
7.1.8.15 蛙皮素449
7.1.8.16 胰蛋白酶450
7.1.9 RIA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450
7.1.9.1 β32-微球蛋白450
7.1.9.2 尿白蛋白451
7.1.9.3 尿免疫球蛋白G452
7.1.9.4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452
7.1.9.5 尿糖蛋白452
7.1.9.6 碳酸酐酶453
7.1.9.7 α1-微球蛋白453
7.1.9.8 尿钠素453
7.1.10 RIA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454
7.1.10.1 血清铁蛋白454
7.1.10.2 β-血小板球蛋白455
7.1.10.3 血小板第Ⅳ因子455
7.1.10.4 血小板第Ⅲ因子455
7.1.10.5 因子相关抗原455
7.1.10.6 抗凝血酶Ⅲ456
7.1.10.7 转运铁蛋白456
7.1.10.8 促红细胞生成素456
7.1.10.9 血小板生成素456
7.1.10.10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457
7.1.11 RIA在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457
7.1.11.1 特异性免痰球蛋白E459
7.1.11.2 3H-TdRLCT掺人法淋巴细胞转化试验459
7.1.11.3 3H-TdR4小时掺入试验459
7.1.11.4 3H-TdR掺人法测定人混合淋巴细胞反应459
7.1.11.5 白细胞介素-1β460
7.1.11.6 白细胞介素-2460
7.1.11.7 白细胞介素-6461
7.1.11.8 白细胞介素-8461
7.1.12 RIA在测定细胞信使物质中的应用461
7.1.12.1 环磷酸腺苷462
7.1.12.2 环磷酸鸟苷463
7.1.13 RIA在传染病诊断中的应用463
7.1.13.1 EB病毒免疫球蛋白G463
7.1.13.2 EB病毒免疫球蛋白A463
7.1.13.3 EB病毒免疫球蛋白M464
7.1.13.4 呼吸道合胞病毒464
7.1.14 RIA在临床血液药物浓度监测中的应用464
7.1.14.1 苯妥英钠464
7.1.14.2 苯巴比妥465
7.1.14.3 氯丙嗪465
7.1.14.4 丙咪嗪465
7.1.14.5 吗啡465
7.1.14.6 地高辛465
7.1.14.7 普萘洛尔466
7.1.14.8 庆大霉素466
7.1.14.9 丁胺卡那霉素466
7.1.14.10 环孢霉素A466
7.1.14.11 博莱霉素467
7.1.15 RIA在其他方面的应用467
7.1.15.1 缓激肤467
7.1.15.2 亮氨酸脑啡肤467
7.1.15.3 β-内啡肤467
7.1.15.4 神经肤Y468
7.1.15.5 β-淀粉样蛋白468
7.1.15.6 头发微量元素468
7.1.15.7 血清微量元素469
7.2 体内诊断核医学469
7.2.1 脏器功能核素检查469
7.2.1.1 肾功能检查469
7.2.1.2 左心功能检查473
7.2.2 放射性标记物的临床应用474
7.2.2.1 微量14C-尿素呼吸试验474
7.2.2.2 3H-四环素排泄试验475
7.2.3 脏器显像475
7.2.3.1 甲状腺显像475
7.2.3.2 肝脏显像476
7.2.3.3 肝血池显像477
7.2.3.4 肝胆显像478
7.2.3.5 肾脏静态显像478
7.2.3.6 肾脏动态显像479
7.2.3.7 脑显像480
7.2.3.8 放射性核素脑血管造影481
7.2.3.9 脑脊髓腔显像481
7.2.3.10 肺灌注显像482
7.2.3.11 肾上腺皮质显像483
7.2.3.12 肾上腺髓质显像484
7.2.3.13 骨显像484
7.2.3.14 心肌灌注显像485
8.聚合酶链反应489
8.1 甲型肝炎病毒PCR检测489
8.2 乙型肝炎病毒核酸PCR检测489
8.3 丙型肝炎病毒核酸PCR检测490
8.4 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核酸PCR检测491
8.5 人乳头瘤病毒核酸PCR检测492
8.6 人巨细胞病毒PCR检测493
8.7 人单纯疱疹病毒PCR检测494
8.8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核酸PCR检测494
8.9 肺炎支原体PCR检测495
8.10 解脲支原体PCR检测495
8.11 沙眼衣原体PCR检测496
8.12 淋病奈瑟菌PCR检测497
8.13 结核杆菌PCR检测498
8.14 幽门螺杆菌PCR检测500
8.15 弓形虫PCR检测501
9.临床常用功能试验502
9.1 肺功能测定502
9.1.1 肺容量测定503
9.1.2 通气功能测验505
9.1.2.1 每分钟静息通气量505
9.1.2.2 最大通气量505
9.1.2.3 通气储量百分比506
9.1.2.4 行走通气量506
9.1.2.5 时间肺活量507
9.1.2.6 最大中间呼气速度507
9.1.2.7 气速指数508
9.1.2.8 通气功能的评核508
9.1.3 吸人气分布情况测验509
9.1.3.1 气体分布509
9.1.3.2 通气/血流比例510
9.1.4 换气功能测验510
9.1.4.1 重复呼吸试验510
9.1.4.2 通气等量的计量511
9.1.4.3 缺氧试验511
9.1.4.4 肺脏血流量的测验511
9.1.4.5 弥散功能测定法512
9.1.5 分侧肺功能测验513
9.1.6 血液气体分析514
9.1.7 如何阅读肺功能报告522
9.2 肾功能试验523
9.2.1 内生肌酐清除试验523
9.2.2 尿素清除试验524
9.2.3 酚红排泄试验525
9.2.4 谋氏浓缩稀释试验525
9.3 腺垂体储备功能试验526
9.3.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426
9.3.2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526
9.3.3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生长激素分泌试验527
9.3.4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泌乳激素分泌试验527
9.3.5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528
9.4 神经垂体功能试验528
9.4.1 禁饮试验528
9.4.2 高渗盐水试验529
9.5 甲状腺功能试验530
9.5.1 过氯酸盐排泌试验530
9.5.2 促甲状腺激素兴奋试验530
9.5.3 基础代谢率测定530
9.6 甲状旁腺功能试验532
9.6.1 钙负荷试验532
9.6.2 肾小管对磷重吸收试验532
9.6.3 磷清除率533
9.7 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533
9.7.1 无管胰功能试验533
9.7.2 试餐试验534
9.7.3 促胰酶素-胰泌素试验534
9.8 消化道功能试验535
9.8.1 呼气试验535
9.9 肾上腺皮质功能试验537
9.9.1 血浆皮质醇昼夜节律性试验537
9.9.2 可的松水试验537
9.9.3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试验537
9.9.4 地塞米松抑制试验538
9.9.4.1 午夜一片法地塞米松试验538
9.9.4.2 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538
9.9.4.3 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539
9.10 肾上腺髓质功能试验539
9.10.1 冷压试验539
9.10.2 组胺激发试验540
9.10.3 酚妥拉明阻滞试验540
9.11 性腺功能试验541
9.11.1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兴奋试验541
10.放射检查542
10.1 一般X线检查542
10.1.1 透视检查542
10.1.2 摄片检查543
10.1.3 体层摄影543
10.2 一般造影检查544
10.2.1 X线钡剂造影检查544
10.2.1.1 X线钡餐检查544
10.2.1.2 钡灌肠检查544
10.2.1.3 小肠钡灌肠检查545
10.2.1.4 食道低张双重造影检查545
10.2.1.5 胃低张双重造影检查546
10.2.1.6 小肠低张双重造影检查546
10.2.1.7 小肠钡餐、双向充气双对比造影检查546
10.2.1.8 结肠低张双重造影检查547
10.2.2 胆道造影检查547
10.2.2.1 口服胆囊造影547
10.2.2.2 静脉胆道造影548
10.2.2.3 术中、术后胆道造影548
10.2.2.4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549
10.2.2.5 经皮肝穿胆道造影549
10.2.3 泌尿生殖系统造影检查550
10.2.3.1 静脉肾盂造影550
10.2.3.2 逆行肾盂造影550
10.2.3.3 膀胧造影550
10.2.3.4 尿道造影551
10.2.3.5 精囊及输精管造影551
10.2.3.6 子宫及输卵管造影551
10.2.3.7 腹膜后充气造影552
10.2.4 支气管造影检查552
10.2.5 中枢神经系统造影检查553
10.2.5.1 脑室造影553
10.2.5.2 脊髓造影553
10.2.6 骨骼系统造影检查554
10.2.6.1 瘘管造影554
10.2.6.2 下颌关节造影554
10.2.6.3 膝半月板造影554
10.2.7 五官造影检查555
10.2.7.1 上颌窦造影555
10.2.7.2 泪道造影555
10.2.7.3 眶静脉造影555
10.2.7.4 球后充气造影556
10.2.7.5 咽鼓管造影556
10.2.7.6 喉造影556
10.2.7.7 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556
10.2.8 乳腺导管造影检查557
10.2.9 淋巴系统造影检查557
10.3 血管造影检查557
10.3.1 选择性心血管造影557
10.3.2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558
10.3.3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558
10.3.4 选择性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559
10.3.5 肾动脉造影559
10.3.6 脾门静脉造影560
10.3.7 下腔静脉造影560
10.3.8 盆腔静脉造影560
10.3.9 四肢动脉造影561
10.3.10 四肢静脉造影561
10.3.11 脑血管造影561
10.3.12 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562
10.3.13 非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562
10.3.14 脊髓静脉造影563
10.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563
10.5 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563
10.5.1 CT扫描方法的选择563
10.5.2 各部位CT扫描的适应证及禁忌证564
10.5.3 CT引导下活检566
10.6 磁共振成像术567
10.6.1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567
10.6.2 各部位磁共振成像检查的适应证及禁忌证568
10.6.3 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注意事项569
10.7 热扫描成像系统570
10.7.1 热扫描成像系统的基本原理570
10.7.2 热扫描成像系统的适应证及禁忌证570
10.7.3 热扫描成像系统的特点570
10.8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系统571
10.8.1 PET成像的基本原理571
10.8.2 PET与现有其他成像设备的原理不同点及其意义571
10.8.3 PET的适应证及禁忌证572
10.9 骨密度测定573
11.超声检查577
11.1 A型超声检查577
11.2 B型超声检查579
11.2.1 颅脑检查579
11.2.2 眼球及眼眶检查579
11.2.3 甲状腺检查580
11.2.4 乳腺检查581
11.2.5 胸腔、肺、纵隔检查581
11.2.6 肝脏检查582
11.2.7 胆道系统检查583
11.2.8 胰腺检查584
11.2.9 脾脏检查585
11.2.10 胃肠系统检查585
11.2.11 肾脏检查586
11.2.12 肾上腺检查587
11.2.13 输尿管及膀胧检查587
11.2.14 前列腺和精囊检查588
11.2.15 阴囊与睾丸检查588
11.2.16 妇科检查589
11.2.17 产科检查590
11.2.18 腹部肿块检查591
11.3 超声心动图检查591
11.4 心脏声学造影593
11.5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594
12.心血管检查596
12.1 心电图检查596
12.1.1 心房肥大604
12.1.2 心室肥大605
12.1.3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607
12.1.4 心肌梗死607
12.1.5 急性心肌炎609
12.1.6 原发性心肌病609
12.1.7 心包炎609
12.1.8 药物及电解质紊乱对心电图的影响609
12.1.9 常见心律失常611
12.2 心电图运动试验619
12.3 动态心电图622
12.4 血流动力学监护624
12.5 心电向量图625
12.6 心音图检查629
12.7 希氏束电图检查633
12.8 心室晚电位检查635
12.9 心尖搏动图检查635
12.10 颈动脉搏动图检查637
12.11 心导管检查638
12.12 带球囊漂浮导管检查640
12.13 食道调搏术642
12.14 电话传送心电图643
13.内镜检查645
13.1 食道内镜检查645
13.2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646
13.3 小肠内镜检查647
13.4 胶囊内镜检查648
13.5 双气囊小肠镜检查649
13.6 结肠内镜检查649
13.7 胆道镜检查650
13.7.1 术中胆道镜检查650
13.7.2 术后胆道镜检查651
13.8 腹腔镜检查651
13.9 纤维喉镜检查652
13.10 支气管内镜检查653
13.11 胸腔镜检查654
13.12 纵隔镜检查655
13.13 阴道镜检查655
13.14 宫腔镜检查656
13.15 羊膜镜检查657
13.16 上颌窦镜检查657
13.17 超声内镜检查658
13.18 胎儿镜检查659
14.生物电检查661
14.1 脑电图检查661
14.2 脑血流图检查663
14.3 肌电图检查665
14.3.1 针极肌电图检查666
14.3.2 单纤维肌电图检查667
14.4 神经传导检查668
14.5 诱发电位检查669
14.5.1 视觉诱发电位669
14.5.2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670
14.5.3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671
15.脱落细胞检查和活体组织检查672
15.1 食管拉网细胞检查672
15.2 胃黏膜脱落细胞检查673
15.3 阴道脱落细胞检查674
15.4 心内膜心肌活体组织检查675
15.5 肺活体组织检查676
15.6 胸膜活体组织检查677
15.7 肝脏活体组织检查678
15.8 胰腺穿刺活体组织检查679
15.9 肾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680
15.10 前列腺穿刺活体组织检查681
15.11 脑活体组织检查682
15.12 周围神经活体组织检查683
15.13 骨髓活体组织检查684
15.14 淋巴结穿刺活体组织检查684
16.诊断新技术、新学科介绍686
16.1 检验新仪器686
16.1.1 临床检验新仪器686
16.1.1.1 血细胞自动分析仪686
16.1.1.2 凝血机制检测自动分析仪687
16.1.1.3 “Zetafuge”离心机687
16.1.1.4 尿液生化自动分析仪687
16.1.2 细菌和免疫检验新仪器688
16.1.2.1 气相色谱仪688
16.1.2.2 生物光测量仪688
16.1.2.3 自动微生物鉴定仪688
16.1.2.4 药敏自动测定仪689
16.1.2.5 酶标分光光度计689
16.1.2.6 免疫化学系统689
16.1.3 自动生化检验分析仪690
16.1.3.1 分光光度计类690
16.1.3.2 离子选择电极分析仪691
16.1.3.3 电脑光密度计692
16.1.3.4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692
16.1.3.5 色谱仪693
16.2 诊断性电子显微镜技术693
16.2.1 电镜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类型694
16.2.2 标本送检要求695
16.2.3 诊断性电镜的临床应用695
16.3 γ照相机简介701
16.4 细胞遗传学检查702
16.4.1 人类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与数目703
16.4.2 细胞遗传学研究技术705
16.4.3 细胞遗传学检查的临床应用706
16.4.3.1 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检查706
16.4.3.2 人羊水细胞的染色体检查707
16.4.4 染色体异常与疾病707
16.4.4.1 染色体畸变708
16.4.4.2 染色体畸变综合征709
16.4.4.3 常见的染色体病综合征709
16.5 临床微循环检查712
16.5.1 活体生物显微镜观察法713
16.5.2 临床报告715
16.5.3 人体多部位微循环观察的临床价值715
16.5.4 注意事项719
16.5.5 微循环观测方法720
16.5.5.1 甲襞微循环观测721
16.5.5.2 球结膜微循环观测723
16.5.5.3 舌微循环观测725
16.5.5.4 唇微循环观测728
16.5.5.5 牙眼微循环观测729
16.5.5.6 皮肤微循环观测730
16.5.5.7 耳廓微循环观测731
16.5.5.8 子宫颈微循环观测731
16.5.5.9 阴茎头微循环观测733
16.5.6 微循环流体力学定量测试734
16.5.6.1 指动脉压测量734
16.5.6.2 甲襞毛细血管压的无损伤测量734
16.5.6.3 甲襞微血管通透性测量734
16.5.6.4 激光多普勒微区血流量测量735
16.5.6.5 光电反射式容积脉波描记737
16.5.6.6 阻抗式局部容积脉波描记738
16.5.6.7 指容积测量739
16.5.6.8 多点温度测量739
16.5.6.9 皮肤血流阻断后反应性充血测量740
16.5.6.10 经皮氧分压测量741
16.6 血液流变学检测742
16.6.1 血液流变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742
16.6.2 血液流变学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743
16.6.2.1 血液黏度测定743
16.6.2.2 血液流变学检测方法745
16.6.2.3 影响血液黏度的因素748
16.6.3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749
16.7 自由基及相关指标检测751
16.7.1 自由基的生成与特性752
16.7.2 自由基的功能与危害754
16.7.3 自由基的检测759
16.7.3.1 电子顺磁共振直接检测759
16.7.3.2 超微量发光测定759
16.7.3.3 自由基相关指标的检测759
16.8 分子诊断学763
16.8.1 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结合的发展简史763
16.8.2 简述分子生物学技术及特点764
16.8.2.1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764
16.8.2.2 体外基因扩增技术765
16.8.2.3 生物芯片技术766
16.8.3 基因诊断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769
16.8.3.1 基因诊断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769
16.8.3.2 基因诊断在遗传病中的应用769
16.8.3.3 基因诊断在肿瘤学中的应用771
16.8.4 生物芯片在临床中的应用773
16.8.4.1 生物芯片在肿瘤疾病方面的应用773
16.8.4.2 生物芯片在遗传病方面的应用773
16.8.4.3 生物芯片在感染性疾病方面的应用774
附录1 卫生部首批淘汰的临床检验项目与方法775
附录2 常用法定计量单位换算法776
附录3 国际单位制词头778
附录4 氢离子浓度与酶活性单位779
附录5 特殊试剂保管方法780
附录6 常用医学公式780
附录7 一些血液病的骨髓细胞及血象特征781
附录8 脑脊液正常值及临床意义784
附录9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787
附录1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与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和不伴有DIC肝病的鉴别788
附录11 各型高脂蛋白血症的生化特点及主要临床表现789
附录12 电解质的变化与常见疾病792
附录13 血液流变学临床常用指标参考值792
附录14 为什么常规的“吸碘试验”已由放射免疫分析取代793
附录15 病毒性肝炎检测项目及其临床意义794
附录16 最常见的灭菌消毒方法795
中文(拼音)索引798
中文(笔画)索引820
英文索引842
化验单索引856
后记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