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学批评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
  • 郭绍虞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30650226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658页
  • 文件大小:169MB
  • 文件页数:680页
  • 主题词: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文学批评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上卷3

第一篇 总论3

第一章 中国文学批评演变概述3

第二章 文学观念之演进与复古5

第三章 文学观念演进与复古之文学的原因7

第四章 文学观念演进与复古之思想的原因9

第五章 文学观念之演变所及于文学批评之影响11

第二篇 周秦13

第一章 儒家13

第一节 孔门之文学观13

第一目 关于“文学”诸名之意义13

第二目 尚文与尚用14

第三目 孔门文学观之影响15

第二节 孟子之知言养气说18

第一目 知言说18

第二目 养气说20

第三节 荀子之传统的文学观21

第二章 墨家之文学观24

第三章 道家思想及于文学批评之影响27

第三篇 两汉31

第一章 由史籍中窥见汉人对于文学之认识31

第一节“文学”与“文章”、“文辞”之区别31

第二节 艺文志中之诗赋略35

第二章 经学家之论诗见解37

第三章 扬雄40

第一节 扬雄之论赋40

第一目 扬雄以前之赋论与其早年见解40

第二目 晚年见解与以后之赋论41

第二节 扬雄之论文44

第四章 王充之文学观47

第四篇 魏晋南北朝54

第一章 魏晋之文学批评54

第一节 曹丕与曹植54

第二节 陆机文赋58

第三节 左思与皇甫谧62

第四节 总集之结撰者64

第一目 挚虞文章流别论64

第二目 李充《翰林论》66

第五节 反时代潮流的批评家67

第一目 虞溥诸人67

第二目 葛洪68

第二章 南朝之文学批评71

第一节 南朝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71

第二节 关于文评之论著72

第一目 佚书及未成之著72

第二目《诗品》与《文心雕龙》74

第三节 时人对于文学之认识79

第一目 形文与声文79

第二目 情文80

第三目 风格82

第四目 体制84

第五目 文笔之区别88

第四节 沈约与音律说93

第一目 人工的音律之制定93

第二目 所谓四声八病94

第三目 音律说之反响99

第五节 钟嵘与历史的批评102

第六节 刘勰与复古思想的萌芽106

第三章 北朝之文学批评109

第一节 北朝文学批评之风气109

第二节 颜之推110

第五篇 隋唐五代113

第一章 复古运动的酝酿时期113

第一节 李谔与王通113

第二节 唐初史家116

第三节 刘知几之史通120

第二章 复古运动的高潮时期124

第一节 诗国的复古说124

第一目 陈子昂与李白124

第二目 杜甫125

第三目 就于皎然之所著131

第四目 白居易与元稹135

第二节 文坛的复古说140

第一目 文与文化140

第二目 柳冕148

第三目 韩愈152

第四目 柳宗元157

第五目 韩门二派161

第六目 韩柳以外之文论165

第三节 批评风气之流行167

第一目 标榜的批评167

第二目 象征的批评169

第三章 复古运动的销沉时期171

第一节 批评风气之转移171

第一目 论格论例之著171

第二目 论诗本事之著176

第三目 摘句品选之著177

第二节 古文运动之尾声178

第一目 皮日休178

第二目 孙樵179

第三节 司空图之诗品180

第四节 刘昫188

第六篇 北宋191

第一章 北宋之文论191

第一节 宋初之文与道的运动191

第一目 统的观念191

第二目 柳开与赵湘193

第三目 石介与孙复195

第四目 王禹偁198

第五目 穆修200

第六目 宋祁201

第二节 文与道之偏胜与三派之分歧203

第三节 古文家之文论205

第一目 欧阳修205

第二目 曾巩与刘弇209

第三目 三苏213

第四节 道学家之文论219

第一目 道学家文论之衡价219

第二目 周敦颐220

第三目二程221

第四目 程门弟子222

第五节 政治家之文论225

第六节 释子之文论229

第二章 北宋之诗论232

第一节 诗坛批评之风气232

第一目 论诗风气之流行232

第二目 诗话233

第三目 笔记与语录238

第四目 诗话之丛书类书与辑本240

第五目 其他论诗之著242

第六目 论诗诗246

第二节 诗人之诗论247

第一目 欧阳修与梅尧臣247

第二目 苏轼250

第三目 黄庭坚252

第四目 魏泰与叶梦得254

第五目 韩驹与吴可256

第六目 江西诗人257

第三节 道学家之诗论261

第一目 张载261

第二目 邵雍262

第三目 二程及其门人264

下卷271

第一篇 总论271

第一章 文学批评完成与发展之三阶段271

第二章 南宋金元文学批评概述273

第三章 明代文学批评概述275

第一节 与文学之关系275

第二节 与学术之关系276

第四章 清代文学批评概述278

第二篇 南宋金元280

第一章 南宋之文论280

第一节 道的问题280

第一目 胡铨(楼钥附)280

第二目 朱熹282

第三目 真德秀与魏了翁286

第二节 法的问题289

第一目 古文之法289

第二目 四六之法292

第二章 南宋之诗论293

第一节 道学家293

第一目 张栻(家铉翁附)293

第二目 朱熹295

第三目 包恢297

第二节 诗人300

第一目 张戒300

第二目 杨万里(朱弁附)303

第三目 陆游(戴复古附)306

第四目 姜夔308

第五目 四灵派310

第六目 严羽312

第一款 沧浪以前之诗禅说312

第二款 禅与悟314

第三款 神韵与格调之沟通319

第四款 论诗体320

第七目 刘克庄322

第三章 金代文学批评327

第一节 赵秉文与李之纯(雷希颜附)327

第二节 王若虚330

第三节 元好问333

第四章 元代文学批评341

第一节 郝经341

第二节 方回344

第三节 戴表元与袁桷347

第四节 刘将孙(欧阳守道、刘辰翁、赵文附)350

第一目 文论350

第二目 诗论352

第五节 杨维桢355

第三篇 明代358

第一章 明初之文论358

第一节 宋濂358

第二节 方孝孺363

第二章 明初之诗论369

第一节 学者之诗论369

第一目 宋濂与方孝孺369

第二目 薛瑄与陈献章371

第二节 诗人之诗论373

第三章 前后七子与其流派376

第一节 七子先声之茶陵派376

第一目 李东阳376

第二目 邵宝与何孟春(崔铣附)380

第二节 前七子之诗论382

第一目 李梦阳382

第二目 何景明(王廷相附)386

第三节 后七子派之诗论389

第一目 王世贞389

第二目 谢榛与屠隆393

第三目 王世懋与胡应麟399

第四目 李维桢404

第四节 七子派之文论407

第四章 与前后七子不同之诸家412

第一节 唐宋派之论文412

第一目唐顺之412

第二目 王慎中与归有光416

第二节 公安派418

第一目 公安派之前驱418

第一款 思想界的影响418

第二款 戏曲家的关系424

第三款 诗人的意见428

第二目 袁宏道(袁宗道、中道及江盈科附)430

第一款 兄弟间的影响430

第二款 与时文之关系433

第三款 论变与真435

第四款 论韵与趣439

第三节 竟陵派441

第五章 明末之文学批评449

第一节 孙鑛评经(茅坤附)449

第二节 艾南英论时文452

第一目 时文化的古文法452

第二目 古文家的时文论455

第三节 鹿善继黄淳耀论学457

第四篇 清代(上)462

第一章 清初之风气462

第一节 钱谦益462

第二节 顾炎武与黄宗羲467

第一目 时代的刺激467

第二目 三位一体之文学观470

第二章 古文家之文论474

第一节 桐城派之前驱474

第一目 侯方域474

第二目 魏禧与魏际瑞476

第一款法476

第二款 情理与气势478

第三款 论识481

第三目 汪琬482

第二节 桐城文派484

第一目 桐城派成立之因素484

第二目 桐城文论之建立486

第三目 方苞古文义法487

第四目 刘大櫆义法说之具体化491

第五目 姚鼐义法说之抽象化496

第六目 姚门诸人之阐说桐城之学500

第七目 各家对于桐城文之批评507

第三节 桐城派之羽翼511

第一目 袁枚(程廷祚附)511

第二目 朱仕琇(鲁九皋附)520

第三目 尚镕521

第四目 张士元与吴敏树523

第四节 桐城派之旁支526

第一目 恽敬与阳湖派526

第一款 阳湖源流526

第二款 袍袖与枪棓527

第三款 文统528

第四款 文本530

第五款 本末条贯531

第六款 阳湖作风532

第二目 曾国藩与湘乡派534

第一款 为学大旨534

第二款 论文大旨537

第三款 用字与行气539

第三章 学者之文论541

第一节 经学家541

第一目 戴震、段玉裁之考据义理词章合一说541

第二目 钱大昕、焦循之义法说(孙星衍、罗汝怀附)543

第三目 蒋湘南论古文548

第二节 史学家551

第一目 万斯同551

第二目 章学诚553

第一款 道公而学私553

第二款 成家之学554

第三款 义理博学文章之合556

第四款 道与学与文之关系557

第五款 对于古文的看法560

第六款 文理与文例563

第七款 清真之教565

第八款 对于袁枚的攻击568

第三目 崔述570

第五篇 清代(下)573

第一章 虞山诗派573

第一节 钱谦益573

第一目 对于批评态度的攻击573

第二目 牧斋的态度576

第三目 对于诗之性质之分析577

第四目 牧斋之杜诗学580

第二节 冯班(冯舒附)581

第一目 所谓虞山诗派581

第二目 温柔敦厚与文体论583

第二章 神韵说587

第一节 王夫之587

第一目 兴观群怨587

第二目 法与格588

第三目 意与势590

第四目 情与景590

第二节 王士禛592

第一目 渔洋诗与神韵说592

第二目 从格调说的转变594

第三目 对宋诗的态度597

第四目 所谓神韵599

第三章 格调说605

第一节 申涵光与毛先舒605

第一目 性情与风教605

第二目 性灵与格调607

第二节 叶燮609

第一目 诗的演变609

第二目 不变之质611

第三目 所谓本613

第四目 论诗境617

第五目 论诗质619

第三节 沈德潜(宋大樽、咸熙、潘德舆附)620

第一目 温柔敦厚与格调620

第二目 温柔敦厚与神韵621

第三目 言志无邪与质实622

第四章 性灵说625

第一节 性灵说之前驱625

第一目 黄宗羲625

第二目 赵执信(吴乔附)628

第三目 尤侗630

第二节 袁枚632

第一目 与当时诗坛之关系632

第二目 性灵与神韵634

第三目 怎样建立他的性灵说635

第四目性灵说的意义636

第五目 修正的性灵说638

第五章 肌理说643

第一节 翁方纲643

第二节 肌理说之馀波650

第一目 方东树与文人之诗论650

第二目 何绍基与同光体诗人652

第三目 常州派之词论65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