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编](https://www.shukui.net/cover/51/31269133.jpg)
- 孔祥云,刘敬东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163909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83页
- 文件大小:92MB
- 文件页数:394页
- 主题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理论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
一、旗帜道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1
(一)“举什么旗”代表国家发展方向1
(二)“走什么路”决定国家盛衰兴亡4
二、以史为鉴: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5
(一)资本主义试验在中国的失败5
(二)新中国建立后决不能选择资本主义道路7
(三)改革开放的中国再次对走资本主义道路说“不”10
三、时过境迁:效法“苏联模式”没有出路11
(一)“苏联模式”的历史功过11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学习“苏联模式”的必要性和成就13
(三)“苏联模式”弊端的日益凸显14
(四)改革不能走历史的回头路14
四、警惕陷阱:民主社会主义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15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改良的资本主义15
(二)“瑞典模式”不适合中国21
五、人间正道: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选择2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基础2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为实践证明了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2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为实践证明了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25
第1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30
一、历史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变革历程30
(一)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31
(二)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34
(三)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36
(四)哲学范式: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38
二、理论生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逻辑42
(一)思想渊源: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43
(二)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47
(三)历史依据:国内外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50
(四)实践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56
三、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优势59
(一)实践性:根本特征59
(二)时代性:与时俱进61
(三)创新性:开拓新境界62
(四)人民性:历史主体论63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成要素解析——精髓·主题·核心·目标70
一、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70
(一)党的思想路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70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78
二、理论主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9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79
(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解决执政党建设的首要问题81
(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解决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首要问题83
三、价值核心:以人为本85
(一)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最高原则85
(二)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86
(三)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87
四、发展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89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与实践8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发展9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发展92
第3章 必须搞清楚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艰辛探索100
一、历史教训:搞社会主义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100
(一)从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到社会主义的现实100
(二)总结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真知102
二、认识飞跃: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概括104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提出104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107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113
(四)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大意义115
三、理论升华:新世纪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116
(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116
(二)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19
(二)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19
第4章 国情认识的理论升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24
一、艰辛探索: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曲折历程124
(一)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渊源124
(二)对国情判断失误导致的巨大挫折127
二、深刻反思:重新认识和把握现实基本国情130
(一)邓小平对基本国情的新判断130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33
三、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历史定位13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13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139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141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的重要意义145
四、任重道远: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47
(一)清醒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147
(二)时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149
(二)时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149
第5章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路155
一、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55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155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158
(三)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63
二、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66
(一)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166
(二)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172
三、新的起点: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178
(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推进改革178
(二)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新水平180
(二)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新水平180
第6章 筑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0
一、初步探索: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建设190
(一)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90
(二)工业化道路的探索192
(三)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3
二、理论创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4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194
(二)列宁、斯大林的实践195
(三)邓小平的伟大贡献196
三、独特经验:从“计划”到“市场”199
(一)由“计划”到“市场”的主要历程199
(二)中国经济转轨的“渐进”特点202
四、制度之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体系207
(一)完善基本经济制度207
(二)理顺收入分配制度209
(三)健全经济运行机制211
五、小康之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13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213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215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16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18
(五)统筹区域发展219
(六)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20
(六)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20
第7章 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225
一、历史求索:对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艰难探索225
(一)巴黎公社的探索225
(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227
(三)新中国建立前后的探索228
二、核心理念: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229
(一)人民民主思想的形成229
(二)人民民主思想的发展231
三、指导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32
(一)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232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34
四、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235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35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38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42
(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44
五、基本方略:完善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国247
(一)依法治国的内涵与意义247
(二)依法治国的发展与完善248
(二)依法治国的发展与完善248
第8章 提升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52
一、理论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252
(一)何谓文化25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25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256
二、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26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基本规律的必然要求260
(二)提升当代中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263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265
三、建设途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67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68
(二)弘扬中华文化与和谐文化270
(三)辩证对待外来文化272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74
(五)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中的几对关系276
(五)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中的几对关系276
第9章 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83
一、基本内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83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283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286
(三)“和谐社会”的狭义与广义287
二、重要意义: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89
(一)解决当前中国各种社会问题的必然要求289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291
(三)提升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293
三、现实途径: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95
(一)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296
(二)着重促进纵向社会和谐298
(三)保证政府及其官员权力的规范化运行301
(四)努力降低基尼系数304
(四)努力降低基尼系数304
第10章 科学发展观——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309
一、理念创新:科学发展观的确立309
(一)演变轨迹:国外发展观的逐步深入310
(二)实践呼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312
二、统筹兼顾: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317
(一)统筹城乡发展:注重农村发展和解决农民问题317
(二)统筹区域发展:帮助落后地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321
(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注重解决社会问题322
(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322
(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注重国内外市场协调,在扩大对外开放中促进国内发展324
(六)统筹全局,协调各方:注重多种因素的协调324
三、总体布局:“四位一体”建设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325
(一)“四位一体”建设思想的提出及其意义325
(二)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28
(二)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28
第11章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335
一、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335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336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经验338
二、制度创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思路340
(一)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的一项根本建设340
(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布局343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在制度创新346
三、反腐倡廉: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任务355
(一)反腐倡廉建设关系党的生死存亡355
(二)我党对反腐倡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357
(三)反腐倡廉建设任重道远361
(四)建立惩治与预防并重的反腐倡廉体系363
结束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68
一、继往开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扬的伟大旗帜368
(一)挑战前所未有:有感于中央的忧患意识368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摇不得369
二、历史责任:以民族复兴的伟业为己任373
(一)十七大的宏伟蓝图373
(二)青年大学生是有希望的一代375
(三)实现民族复兴是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377
后记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