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质量工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质量工程](https://www.shukui.net/cover/64/31261745.jpg)
- 扈延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24177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50页
- 文件大小:70MB
- 文件页数:263页
- 主题词:质量管理-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质量工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质量概论1
1.1 质量概述1
1.1.1 质量的重要性1
1.1.2 质量的定义4
1.1.3 质量概念图6
1.2 产品与产品质量7
1.2.1 产品的概念7
1.2.2 产品质量的概念8
1.3 质量特性9
1.3.1 硬件类产品的质量特性10
1.3.2 服务类产品的质量特性11
1.3.3 软件类产品的质量特性11
1.3.4 军工产品的质量特性12
1.4 质量形成13
1.4.1 质量形成的四个阶段13
1.4.2 朱兰质量螺旋13
1.4.3 质量环14
1.4.4 朱兰三步曲15
1.5 影响质量的因素16
1.5.1 影响产品质量的9M因素16
1.5.2 影响工序质量的4M1E因素17
1.6 质量术语19
1.6.1 质量20
1.6.2 质量管理21
1.6.3 质量方针21
1.6.4 质量目标21
1.6.5 质量策划21
1.6.6 质量控制21
1.6.7 质量保证22
1.6.8 持续改进22
复习思考题22
第2章 全面质量管理23
2.1 质量管理发展简史23
2.1.1 质量检验阶段23
2.1.2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24
2.1.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5
2.2 中国质量管理的发展27
2.3 国防科技工业质量管理工作回顾28
2.3.1 从检验把关起步28
2.3.2 质量工作的起伏29
2.3.3 走向法治30
2.3.4 与国际接轨31
2.3.5 质量管理新开端32
2.4 全面质量管理概述32
2.4.1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32
2.4.2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33
2.4.3 全面质量管理的系统观点35
2.5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36
2.5.1 标准化工作36
2.5.2 计量工作36
2.5.3 质量信息工作37
2.5.4 质量教育工作37
2.5.5 质量责任制37
2.5.6 质量管理小组38
2.6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38
2.6.1 质量第一的原则38
2.6.2 用户至上的原则39
2.6.3 以人为本的原则39
2.6.4 预防为主的原则39
2.6.5 用数据说话的原则40
2.6.6 持续改进的原则40
2.6.7 协作的原则40
2.6.8 质量经济性原则40
2.6.9 系统方法的原则41
2.6.10 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原则41
2.7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42
2.7.1 系统工程的方法42
2.7.2 统计分析的方法42
2.7.3 闭环反馈的方法42
2.8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程序43
2.8.1 PDCA管理循环43
2.8.2 PDCA循环的特点44
复习思考题46
第3章 质量管理标准47
3.1 质量管理国际标准ISO 9000族标准47
3.1.1 ISO 9000标准的产生及制定47
3.1.2 1994版ISO 9000族标准的产生49
3.1.3 2000版ISO 9000族标准的产生50
3.1.4 2000版ISO 9000标准的组成53
3.1.5 2000版ISO 9000族标准的特点54
3.1.6 2000版ISO 9000族标准的八项管理原则54
3.2 ISO 9000族标准在中国的采用55
3.2.1 标准的采用原则55
3.2.2 国家标准(GB/T)的制定与发展55
3.2.3 GJB/Z 9000—96系列标准的制定56
3.3 GJB/Z 9000A系列标准57
3.3.1 GJB/Z 9000A系列标准产生及发展57
3.3.2 GJB/Z 9000A系列标准编制的原则57
3.3.3 GJB/Z 9000A系列标准的主要内容58
3.4 GJB/Z 9000A十项质量管理原则60
3.4.1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60
3.4.2 领导作用61
3.4.3 全员参与61
3.4.4 过程方法62
3.4.5 管理的系统方法62
3.4.6 持续改进63
3.4.7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63
3.4.8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63
3.4.9 预防为主64
3.4.10 一次成功64
3.5 TQM与ISO 9000族标准的关系65
3.5.1 TQM与ISO 9000族标准的不同点65
3.5.2 TQM与ISO 9000族标准的一致性66
复习思考题68
第4章 质量管理体系69
4.1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69
4.1.1 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说明69
4.1.2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与产品要求69
4.1.3 质量管理体系方法70
4.1.4 过程方法70
4.2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71
4.2.1 基本概念71
4.2.2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72
4.2.3 质量管理体系适用情况72
4.2.4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推动方式73
4.2.5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与设计74
4.2.6 管理评审77
4.3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78
4.3.1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作用和结构78
4.3.2 质量手册79
4.3.3 程序文件84
4.3.4 质量计划85
4.3.5 质量记录86
复习思考题87
第5章 质量审核与认证88
5.1 质量审核概述88
5.1.1 质量审核的基本概念88
5.1.2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基本概念89
5.1.3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特点90
5.1.4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作用91
5.2 产品审核和过程审核92
5.2.1 产品质量审核92
5.2.2 过程质量审核93
5.3 质量审核的时机94
5.3.1 产品确定审核时机的一般原则94
5.3.2 大型工程和复杂产品的审核时机94
5.3.3 过程审核的时机94
5.3.4 三种典型审核的关系95
5.4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过程95
5.4.1 审核的准备95
5.4.2 现场审核97
5.4.3 审核过程的控制98
5.4.4 不合格项的确定和不合格报告的编写99
5.4.5 纠正措施的跟踪与认证后的监督101
5.5 纠正措施103
5.5.1 基本概念103
5.5.2 在何种情况下应采取纠正措施103
5.5.3 关于预防措施104
5.6 质量认证的产生与发展104
5.7 质量认证106
5.7.1 质量认证106
5.7.2 认证的目的106
5.7.3 质量认证的作用106
5.7.4 质量认证的特点107
5.7.5 认证的对象107
5.7.6 认证的依据107
5.7.7 认证的主体107
5.7.8 认证的性质108
5.7.9 认证的证明方式108
5.8 质量认证制度与类型108
5.8.1 质量认证制度108
5.8.2 质量认证类型108
5.9 质量认证程序109
5.9.1 质量认证过程109
5.9.2 合格评定111
5.10 产品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关系111
5.10.1 产品认证与体系认证的关系111
5.10.2 证明的方式和证明使用的区别112
5.10.3 强制性认证和自愿性认证112
5.11 质量认证的选择112
5.11.1 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的选择112
5.11.2 认证机构的选择113
复习思考题113
第6章 质量信息工程114
6.1 信息概述114
6.1.1 信息概念114
6.1.2 信息定义114
6.1.3 信息载体115
6.1.4 物流与信息流116
6.1.5 信息与管理116
6.2 质量与可靠性信息概述117
6.2.1 质量与可靠性信息的概念117
6.2.2 质量与可靠性信息基本术语117
6.2.3 质量与可靠性信息的分类及内容118
6.2.4 质量与可靠性信息的特征120
6.2.5 质量与可靠性信息的重要性121
6.3 质量与可靠性信息工作程序122
6.3.1 信息收集122
6.3.2 信息处理125
6.3.3 信息的储存127
6.3.4 信息的反馈和传递127
6.4 质量与可靠性信息系统129
6.4.1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129
6.4.2 质量与可靠性信息系统概念130
6.4.3 型号质量与可靠性信息系统130
6.5 型号质量与可靠性信息系统的建设131
6.5.1 型号质量与可靠性信息系统的功能131
6.5.2 型号质量与可靠性信息系统的目的131
6.5.3 型号质量与可靠性信息系统的属性132
6.5.4 型号质量与可靠性信息系统建设的时机及要求132
6.5.5 型号质量与可靠性信息系统建设的内容133
6.5.6 型号质量与可靠性信息系统建设的程序133
6.5.7 质量与可靠性信息系统建设的系统工程方法135
6.6 故障报告分析及纠正措施系统(FRACAS)137
6.6.1 FRACAS的目的137
6.6.2 FRACAS工作要求137
6.6.3 FRACAS的组织机构与职责138
6.6.4 故障信息和故障件的传递流程138
6.6.5 故障纠正141
6.6.6 故障件的标识与控制142
6.6.7 文件资料的编制142
6.6.8 FRACAS与质量和可靠性信息系统的关系143
6.6.9 FRACAS与FME(C)A的关系143
复习思考题143
第7章 质量功能展开144
7.1 QFD概述144
7.1.1 QFD的定义144
7.1.2 QFD作用144
7.1.3 QFD与并行工程145
7.2 QFD基本原理145
7.2.1 质量屋建造145
7.2.2 QFD矩阵展开原理147
7.2.3 QFD矩阵的分析与评价方法148
7.3 QFD应用程序151
7.3.1 确定应用QFD的对象151
7.3.2 成立综合QFD小组152
7.3.3 顾客需求分析152
7.3.4 确定工程措施,开展关键技术攻关154
7.3.5 绘制质量特性展开表与质量表155
7.3.6 进行质量策划,绘制功能展开表156
7.3.7 建造全面质量屋156
7.3.8 关键过程优化设计与控制157
7.3.9 质量屋的动态持续改进157
复习思考题157
第8章 并行工程158
8.1 并行工程概述158
8.1.1 并行工程的定义158
8.1.2 并行工程的内涵159
8.1.3 并行工程的特点159
8.2 并行工程的产生及发展160
8.2.1 国外并行工程的发展概述160
8.2.2 国内并行工程的发展及应用概述162
8.3 并行工程的运行特性163
8.3.1 并行特性163
8.3.2 整体特性165
8.3.3 协同特性165
8.3.4 集成特性165
8.4 并行工程的效果165
8.5 并行工程的实施要素168
8.5.1 把用户需求转化为完整的产品和过程要求的规范化方法168
8.5.2 研制过程的并行综合方法168
8.5.3 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产品研制机构168
8.5.4 综合计算机辅助工程环境168
8.6 并行工程的运作方式168
8.6.1 并行工程的组织方式168
8.6.2 确定产品与过程要求的规范化运作方式170
8.6.3 研制过程的并行运作方式171
8.6.4 并行工程的运作环境172
8.7 并行工程中的质量管理172
8.7.1 并行工程与全面质量管理172
8.7.2 并行工程与2000版质量标准173
8.8 并行工程中的RMS管理174
8.8.1 并行工程中RMS的作用和地位174
8.8.2 将RMS综合进并行工程中的要素174
8.8.3 传统工程与专门工程的并行研制框架175
8.9 并行工程的应用案例175
8.9.1 并行工程在教八飞机研制中应用试点175
8.9.2 并行工程在S-92直升机尾梁研制的应用176
复习思考题177
第9章 健壮性设计178
9.1 健壮性设计概述178
9.1.1 健壮性设计的发展历程178
9.1.2 减少波动设计思想178
9.2 健壮设计的基本原理179
9.2.1 基本概念与术语179
9.2.2 健壮设计原理180
9.2.3 健壮设计基本程序181
9.3 健壮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183
9.3.1 信噪比183
9.3.2 灵敏度187
9.4 健壮设计的一般程序187
9.4.1 静态特性健壮设计程序187
9.4.2 动态特性健壮设计的一般程序188
9.5 静态特性参数设计实例188
9.5.1 静态特性健壮设计的一般过程188
9.5.2 问题的提出189
9.5.3 参数设计189
复习思考题196
第10章 质量控制与统计过程控制197
10.1 质量控制概述197
10.1.1 质量控制的定义197
10.1.2 质量控制的发展197
10.1.3 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198
10.2 过程能力分析199
10.2.1 过程质量控制的概念199
10.2.2 过程能力分析199
10.2.3 过程能力指数200
10.2.4 过程能力调查204
10.3 统计过程控制理论206
10.3.1 SPC的发展历程206
10.3.2 质量的统计规律性208
10.3.3 统计过程控制的基本原理210
10.3.4 控制图的类型及用途211
10.3.5 控制图的作用213
10.3.6 控制图监控的统计学理论解释214
10.3.7 两类错误与36准则214
10.3.8 控制图的观察判断与分析215
10.3.9 统计过程控制的应用程序218
复习思考题220
第11章 质量检验与抽样检验技术221
11.1 质量检验概述221
11.1.1 质量检验的概念221
11.1.2 质量检验的作用221
11.1.3 质量检验的职能222
11.1.4 质量检验的分类222
11.1.5 质量检验计划和实施223
11.2 生产过程质量检验227
11.2.1 生产操作的质量检验227
11.2.2 外协件和外购器材的质量检验228
11.2.3 外购器材保证的质量检验228
11.2.4 工序质量检验229
11.2.5 成品质量检验230
11.2.6 批生产质量检验231
11.3 抽样检验基本概念232
11.3.1 抽样检验概述232
11.3.2 抽样检验的分类235
11.4 抽样检验的基本原理240
11.4.1 基本原理240
11.4.2 批接收概率及其计算方法241
11.4.3 抽样检验的基本事实242
11.5 抽样检验方案243
11.5.1 计数标准型一次抽样方案243
11.5.2 计数调整型抽样方案245
复习思考题248
参考文献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