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广播影视与文化传播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黎风主编 著
- 出版社: 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13866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91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298页
- 主题词:广播事业-中国-高等学校-教材;电视事业-中国-高等学校-教材;电影事业-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广播影视与文化传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广播影视与文化意识形态1
第一节 政治意识形态与文化意识形态1
一、政治革命历史中的“广播站现象”1
二、广播影视的政治、文化双重性6
三、“传声筒”与国家民族心理10
四、“后冷战”时期的现代广播影视15
第二节 中国意识形态特点与广电传播的社会定位20
一、中国当代意识形态的坚固性与丰富性20
二、“红色”传统与“蓝色”技术的关系24
三、中国广播与电视的传播特点和功用27
四、“新闻宣传”与“大众传播”的中国定义31
第三节 中国广电影视传媒机构的结构性、体制性特点35
一、国家公办所有体制与“事业”性质35
二、宣传、发布、教育的基本功能38
三、“特殊部门”与企业化管理42
四、行政管理与制播话语权46
第二章 现象后面的中国广播影视50
第一节 数字统计分析中的真实与假象50
一、“索福瑞”的统计理念与技术50
二、数据发布与经济策略54
三、电视观众与广播听众58
四、“视听本能”与忠诚度62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化圈与广播电视区域化特征67
一、汉语广播电视的官方语言67
二、“声音”中的地域文化认同和冲突71
三、方言剧和方言广播的局限与发展75
四、广电节 目的制作疆界与拓展空间80
第三节 “大一统”理念与广电“强势传播”83
一、春节 联欢晚会的思路与套路83
二、“龙的传人”的母题象征和传播87
三、歌手大奖赛与音乐排行榜的流行元素91
四、“新历史主义”的广电文艺方式和版本95
第四节 中国社会阶层化中的视听文化冲突99
一、《东方时空》代表的知识精英主义99
二、广播节 目中的平民情绪和“通俗”倾向102
三、“黑片”系列的社会批判性107
四、方言广电节 目的阶层取向110
第五节 影像风格的民族化、本土化和个人化115
一、“镜头的真实”与文化血缘115
二、“内影像”的叙事策略和故土情结119
三、个人创作中的历史想象与当代抒情123
四、电视的电影化倾向与问题127
第三章 广播影视的现代性与“后现代”问题132
第一节 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历史性冲突132
一、创造精神与复制的工艺流程132
二、电子技术的反人道倾向136
三、画面至上与声音至上140
四、形式主义美学的终结143
第二节 频道多元化、专业化中的性别问题147
一、CCTV-5的“男性中心主义”意味147
二、电视选美的封建性与超封建性151
三、《半边天》栏目的半主体意识155
四、“单面人”与性文化节 目160
第三节 文化帝国主义与影像民族主义164
一、“西方中心论”与其视听产品164
二、原版片后面的精神统治策略170
三、“东方故事,西方手法”173
四、CCTV所体现的国家意识和东方民族性180
第四节 视听语言学:汉语的母语性与英语的对话185
一、在主持人外语能力要求的背后185
二、字幕的汉语拼音注释与英文对照189
三、民间俚语与英语常用词混用的反讽193
四、外语电视节 目的母语性元素195
第五节 “我们”的受众心理与“他者”的精神控制200
一、“无意义”在声音与画面之外200
二、主流心态与边缘生态203
三、综艺游戏类节 目的主体缺省208
四、电视连续剧中的“他者”作用212
第四章 中国广播影视的发展可能性216
第一节 “资本”与“知本”对视听传播的控制争夺216
一、广播影视机构的股份化和“上市”热潮216
二、高校广电影视专业热与人才高消费221
三、“资本”与“知本”的融合与冲突225
四、资金、人才的国际化吸纳趋势229
第二节 中国电视的“国家意识”与“国际性”想象233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危机预测233
二、电视台定位的“国际化”提法237
三、中国卫视将如何在境外落地241
四、节 目交易中国际性的实现可能245
第三节 企业化、集团化到“纯公司化”的可能250
一、中国广播影视机构的法律身份250
二、体制集结与利益结合的优势与局限254
三、传统政治文化背景下的“集团化”道路257
四、非行政性质的“纯公司化”设想262
第四节 网络传播环境与“个人DV”制播权268
一、“三网合一”的技术革命与意义268
二、视听消费与视听创造的同一性272
三、“互动”对信息权威主义的解构和挑战276
四、“个人DV”的非时尚性价值和中国意义281
参考文献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