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法理学
  • 陶广峰主编 著
  • 出版社: 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 ISBN:7311011396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341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5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法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法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1

一、法学的研究对象1

二、法学的研究范围2

第二节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价值4

一、法理学的研究对象4

二、法理学的价值8

第三节 研究法理学的意义和方法10

一、研究法理学的意义10

二、研究法理学的方法12

第一编 法的一般原理与法理学的发展第一章 法的概念14

第一节 法的词源和词义14

一、中国法的词源和词义14

二、西方法的词源和词义15

第二节 法的定义16

一、关于法的定义的争论18

二、本书关于法的定义的表述22

第三节 法的基本特征23

一、法的基本特征23

二、法的派生特征27

第四节 法的渊源与分类30

一、法的渊源30

二、法的分类32

第二章 法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35

第一节 法的起源35

一、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35

二、法起源的一般规律37

三、法与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的区别37

第二节 奴隶制社会的法39

一、奴隶制社会法的产生39

二、奴隶制社会法的特征39

第三节 封建制社会的法42

一、封建制社会法的产生42

二、封建制社会法的特征43

第四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法46

一、资本主义社会法的产生46

二、资本主义社会法的特征47

第五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法49

一、社会主义社会法的产生49

二、社会主义社会法的本质和特征51

三、社会主义社会法的发展趋势52

第三章 法系与法的历史类型54

第一节 法系的概念及其划分54

一、法系的概念54

二、法系的划分57

三、当代世界主要法系概述61

第二节 法的历史类型67

一、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67

二、法的历史类型的演进69

第四章 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70

第一节 法律意识70

一、法律意识的概念70

二、法律意识的分类72

三、法律意识的作用74

四、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77

第二节 法律文化79

一、法律文化的概念79

二、法律文化的类型81

三、法律文化的作用83

四、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85

第五章 西方法理学说的历史发展89

第一节 西方奴隶制时代的法理学说89

一、古希腊的法理学说89

二、古罗马的法理学说92

第二节 西方中世纪的法理学说94

一、西方中世纪前期的法理学说94

二、西方中世纪后期的法理学说94

第三节 西方近现代的法理学说96

一、自然法学96

二、先验唯心论法学99

三、历史法学100

四、功利主义法学101

五、分析实证主义法学102

六、社会法学103

第六章 中国法理学说的历史发展106

第一节 中国奴隶制时代的法理学说106

一、夏、商、西周的神权法学说106

二、“明德慎罚”与“礼治”学说108

第二节 中国中世纪的法理学说111

一、中世纪前期中国的法理学说111

二、中世纪后期中国的法理学说116

第三节 中国近代的法理学说120

一、近代前期中国的法理学说120

二、近代后期中国的法理学说122

第二编 法的制定与实施124

第七章 法的创制124

第一节 法的创制与立法124

一、法的创制与立法的含义124

二、法的创制的基本形式和权限划分126

第二节 法的制定过程和程序128

一、法的制定过程128

二、法的制定程序129

第三节 立法技术132

一、立法技术的含义132

二、立法技术的内容133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定的基本原则137

一、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原则137

二、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137

三、稳定性、变动性与连续性相统一原则138

四、创建性与纲领性相结合原则138

五、总结自身立法经验与借鉴外国立法经验相结合原则139

第八章 法律规范与法的渊源140

第一节 法律规范的概念、结构、种类140

一、法律规范的概念140

二、法律规范的结构141

三、法律规范的种类144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147

一、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概说147

二、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分类149

第三节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和规范化153

一、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概念与方法153

二、规范性法律文件规范化的概念与方法154

第九章 法的体系156

第一节 法的体系概念156

一、法的体系概念156

二、法的体系与法学体系、立法体系、法系的区别与联系158

第二节 法的部门概念与划分标准160

一、法的部门概念160

二、法的部门的划分标准和原则160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部门划分164

一、主导的法律部门——宪法164

二、基本法律部门165

第十章 法律调整与法的适用167

第一节 法律调整的概念与对象167

一、法律调整的概念167

二、法律调整的对象168

第二节 法律调整的方法、方式、类型170

一、法律调整的方法170

二、法律调整的方式171

三、法律调整的类型172

第三节 法的适用的概念与特征173

一、法的适用与法的实施、实现和执行173

二、法的适用的特征175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与基本原则177

一、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177

二、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180

第十一章 法律规范的效力、解释和类推适用187

第一节 法律规范的效力187

一、法律规范的效力187

二、法律规范的效力范围188

第二节 法律规范的解释196

一、法律规范解释的概念196

二、法律规范解释的权限与分类198

第三节 法律规范的类推适用203

一、法律规范类推适用的概念及其争论203

二、中国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类推适用的条件与程序207

第十二章 法律关系210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概念与性质210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与性质210

二、法律关系的特征213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种类215

一、一般法律关系与具体法律关系215

二、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216

三、调整性法律关系与保护性法律关系217

四、积极型法律关系与消极型法律关系218

五、平权型法律关系与隶属型法律关系219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219

一、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219

二、权利能力、行为能力与责任能力221

三、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224

第四节 法律关系的内容225

一、法律关系内容的含义225

二、不同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227

第五节 法律关系的客体228

一、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228

二、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229

第六节 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与消灭230

一、法律关系发生、变更与消灭的含义230

二、法律事实230

第十三章 法律行为与法律责任234

第一节 法律行为234

一、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234

二、法律行为的内容237

三、法律行为的分类239

四、法律行为的评价240

第二节 守法242

一、守法的概念242

二、合法行为及其保护243

三、守法的条件246

第三节 违法246

一、违法的概念246

二、违法的构成247

三、违法的种类249

四、违法的防治250

第四节 法律责任251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251

二、法律责任的本质252

三、法律责任的主体和客体253

四、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254

五、法律责任的执行256

第五节 法律制裁258

一、法律制裁的概念258

二、法律制裁的种类259

第十四章 法律监督261

第一节 法律监督的概念261

一、法律监督的概念与特征261

二、法律监督的对象、内容和范围265

第二节 法律监督的方式268

一、法律监督方式的特征和分类268

二、国家法律监督的特殊监督方式270

三、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监督275

第三节 法律监督制度278

一、法律监督制度的概念与类型278

二、宪法监督制度280

三、立法监督制度283

第三编 法的价值与评价287

第十五章 法的本质与法的价值287

第一节 法的本质287

一、概述287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认识288

三、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292

第二节 法的价值294

一、法的价值概述294

二、自由295

三、秩序297

四、正义300

五、效率304

第十六章 法的作用306

第一节 法的作用的概念306

一、法的作用的含义306

二、法的作用与分类308

第二节 法的规范作用311

一、指引作用312

二、评价作用313

三、预测作用314

四、教育作用315

五、强制作用316

第三节 法的社会作用316

一、实现阶级统治的作用317

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318

第十七章 法与其他社会意识321

第一节 法与道德321

一、道德的定义321

二、法与道德的关系322

第二节 法与宗教324

一、宗教的定义324

二、法与宗教的关系325

第三节 法与政策327

一、政策的定义327

二、法与政策的关系329

第四节 法与民主331

一、民主的定义331

二、民主与法制的关系333

第五节 法与科学技术334

一、科学技术的含义334

二、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335

主要参考书目339

后记3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