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63/31232556.jpg)
- 张巨勇,马林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民族出版社
- ISBN:710508998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43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65页
- 主题词: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总论3
第一章 生态建设的基本理论3
一、生态建设的基本概念4
二、国内外生态建设的研究与进展7
(一)关于生态工程的研究与进展7
(二)关于生态恢复的研究与进展9
(三)关于生态修复的研究与进展10
三、生态建设的基本理论12
(一)限制因子原理12
(二)食物链原理13
(三)生态位原理14
(四)生态适宜性和协同进化原理14
(五)生物多样性原理15
(六)生物群落演替理论16
(七)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16
(八)整体效应原理17
(九)效益协调统一原理18
(十)缀块—廊道—基底理论18
(十一)生态工程的区域性原理19
第二章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进程22
一、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发展与现状22
(一)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历史分析22
(二)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进展25
(三)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现状28
二、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特点39
(一)民族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39
(二)生态系统脆弱43
(三)经济系统落后44
(四)生态经济系统陷入恶性循环45
第三章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48
一、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必要性48
二、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53
(一)恶化的生态系统已成为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53
(二)西部生态系统恶化对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57
三、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60
(一)民族地区生态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60
(二)生态建设是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63
(三)改善生态环境是培育民族地区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措施66
四、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协调途径72
第四章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总体思路77
一、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77
(一)指导思想77
(二)总体目标77
(三)分阶段目标78
二、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80
(一)建立生态经济系统各子系统80
(二)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整合86
(三)建立生态经济发展目标88
三、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91
(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综合决策91
(二)建设与保护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预防为主、保护优先92
(三)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保护并重、防治结合92
(四)权、责、利明确,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93
(五)生态建设与综合发展相结合93
(六)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93
(七)坚持政府主导与企业、公众参与相结合94
四、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指标体系94
(一)生态建设水平评价原则94
(二)生态建设综合评价技术方法95
第五章 民族地区生态预警系统研究97
一、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综述97
(一)国外研究情况97
(二)国内研究情况99
二、区域生态环境预警的基础理论101
(一)生态环境预警的内涵101
(二)区域生态环境预警基本特征104
三、区域生态环境预警一般程序107
(一)基本概念107
(二)预警基本程序108
三、建立民族地区生态监测预警系统的目的和意义113
(一)为建立地区生态建设规划提供理论依据114
(二)为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实施提供质量监督保障114
(三)为有效利用“3S”技术进行地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探索方法和途径114
(四)逐步实现各生态建设重点区域生态环境适时评价的数量化和程式化115
(五)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持115
四、建立民族地区生态预警系统的构想116
(一)系统目标116
(二)系统结构与功能117
(三)系统数据处理方法120
(四)系统的建模与数据分析121
(五)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应用122
第六章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投融资问题研究125
一、生态建设投融资的内涵125
(一)生态投融资的内涵125
(二)生态投资的特殊性126
二、民族地区生态投融资现状127
(一)我国生态投融资现状127
(二)民族地区生态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130
三、国外生态投资的经验借鉴138
(一)美国生态投资的经验138
(二)澳大利亚生态投资的经验138
四、民族地区生态建设投融资改革的基本设想139
(一)指导思想139
(二)原则140
(三)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141
五、促进民族地区生态建设投融资的战略举措142
(一)民族地区生态投融资模式创新142
(二)民族地区生态建设投融资体制创新143
(三)民族地区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创新151
(四)民族地区生态建设投融资软环境创新156
第七章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对策160
一、树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新观念160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160
(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161
(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观162
(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协调观163
二、加强对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宏观管理164
(一)要确立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宏观管理的基本原则164
(二)加强领导,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专门协调机构165
(三)建立和完善生态建设的相关管理制度165
(四)建立综合决策和监护机制166
(五)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167
(六)建立和完善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政策体系168
三、建立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监测预警机制169
(一)把现有的生态定位监测网络及监测预警成果作为本系统的技术基础170
(二)要深入进行民族地区生态监测预警系统指标体系研究171
(三)建立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信息系统172
四、强化民族地区生态建设投融资175
(一)投融资是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重要保障175
(二)民族地区生态建设资金供给的基本原则176
(三)发展多元化的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国内融资渠道178
(四)开辟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国际融资渠道179
五、加快民族地区绿色产业的发展181
(一)民族地区绿色产业内涵181
(二)民族地区发展绿色产业的机遇和优势条件182
(三)民族地区绿色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举措185
六、加快民族地区产业的生态化进程192
(一)生态建设要密切结合生态大农业建设192
(二)生态建设要与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200
(三)生态建设要与沙产业开发相结合200
(四)生态建设要与能源开发相结合202
七、加快民族地区生态示范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204
(一)建立民族地区生态示范区与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04
(二)生态示范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基本原则207
(三)生态示范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模式208
八、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科技保障体系210
(一)制定符合民族地区生态建设需要的科技发展规划210
(二)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211
(三)注重生态建设的样板选设,搞好试验示范区212
(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促进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技术升级214
(五)加强生态建设的科学研究工作,注重生态建设人才的培育214
(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215
九、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215
(一)加强生态法制建设,完善地方法律体系215
(二)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法律意识216
(三)加大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建设与保护并重,开发与治理并重216
(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自然生态环境执法的网络体系216
(五)强化生态建设保护的法律责任217
(六)建立健全监督机制217
下篇 分论221
第八章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二221
一、内蒙古生态环境基本状况分析221
(一)内蒙古生态建设的成就221
(二)内蒙古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226
(三)内蒙古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目标231
二、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232
(一)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现状232
(二)内蒙古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37
(三)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潜力241
三、内蒙古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243
(一)实施内蒙古生态建设战略的必要性245
(二)内蒙古经济可持续发展249
(三)内蒙古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255
四、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258
(一)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内涵258
(二)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的目标体系262
(三)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总体设计263
五、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规划的基本思路264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64
(二)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规划的任务及意义264
(三)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规划的基本思路266
(四)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267
第九章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270
一、宁夏生态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270
(一)生态环境基本特征270
(二)主要生态问题271
(三)生态灾害状况274
二、宁夏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275
(一)生态质量评价原则275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各项指标的目标值和权重值及评价结果276
三、宁夏生态环境变化后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80
(一)生态环境变化后果分析280
(二)自然灾害加剧,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280
(三)社会影响分析281
四、宁夏生态系统退化主要成因分析282
(一)自然因素282
(二)人为因素284
五、宁夏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286
(一)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286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287
(三)生态建设重点任务和环境保护重点领域288
(四)生态保护的综合性对策289
(五)生态环境破坏防治对策292
第十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299
一、新疆生态建设现状299
二、新疆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301
(一)自然资源的粗放开发和利用,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302
(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管理水平低下,难以形成规模效益303
(三)对自然资源的粗放开发利用,导致新疆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低水平305
(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306
三、新疆生态环境退化成因分析309
(一)自然因素309
(二)历史环境演变310
(三)人为因素311
(四)资源开发与工程建设313
四、新疆生态环境变化后果及社会经济损失314
(一)生态环境变化后果综合分析314
(二)经济损失分析315
(三)社会影响分析315
(四)区域(流域)可持续发展影响分析316
五、新疆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318
(一)强化环境宣传教育,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318
(二)加强领导,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319
(三)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320
(四)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321
(五)进行分类指导,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分区椎进321
(六)加大科研支持能力,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322
(七)增加生态保护投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323
(八)积极开展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323
第十一章 西藏自治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324
一、西藏生态建设现状324
(一)西藏生态建设的成就324
(二)西藏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329
二、西藏经济发展现状333
(一)西藏经济发展现状334
(二)西藏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38
三、西藏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340
(一)农业生产和开发注重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同步进行340
(二)择优选择工业项目,加强污染防治341
(三)加强对资源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341
(四)重视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善人口密集区域人类生存环境342
(五)大力发展旅游业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特色产业342
(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343
第十二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344
一、广西自然环境概况344
(一)置、地貌及行政划分344
(二)水文气象特征345
(三)自然资源储备概况345
二、广西生态建设成绩、现状及质量评价346
(一)广西生态建设成绩346
(二)广西生态环境的现状347
(三)广西生态环境质量评价348
三、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353
四、广西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和谐程度的评价354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程度评价的指标体系354
(二)计算公式355
(三)广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评价结果356
五、进一步协调广西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357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357
(二)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357
(三)要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358
(四)进行有利于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体制改革358
第十三章 云南省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360
一、云南省概况360
(一)矿产资源361
(二)水能资源361
(三)生物资源362
(四)气候资源362
(五)旅游资源362
二、云南省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363
三、云南省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364
(一)指导思想364
(二)战略目标364
四、云南省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366
(一)林草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加剧366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依然严峻367
(三)湖泊富营养化严重,水生态平衡失调368
(四)供水工程不足,河道防洪标准低,干旱、洪涝灾害频繁368
(五)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剧368
(六)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呈恶化趋势368
(七)水土流失仍很严重,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369
五、云南省生态建设的空间布局369
六、云南省生态建设现状与取得的成效372
(一)生态建设与保护步伐加快372
(二)环境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就373
(三)环境法制建设逐步完善374
(四)环境科技、教育、宣传、监测工作取得一定成效374
(五)环境保护利用外资和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新突破374
七、加强云南省生态建设的对策376
(一)建立生态功能区377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377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379
(四)不断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推广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380
(五)加强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能力建设380
(六)进一步完善环境法规体系,切实依法保护环境382
(七)增加生态保护自己投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382
(八)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383
(九)加强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强化环境管理384
(十)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制384
(十一)推进科技进步,发展环保产业384
八、云南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特色农业385
(一)建设生态特色种植区386
(二)建设生态特色养殖区387
(三)建设生态林业区387
第十四章 青海省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389
一、青海省生态环境现状389
(一)青海省生态建设的成就与经验390
(二)青海省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394
(三)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与重要意义400
(四)青海省生态环境分区建设与措施402
(五)实现青海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407
二、青海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411
(一)青海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与优势411
(二)青海省牧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优势417
(三)青海省能源利用与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421
三、青海省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426
(一)青海省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426
(二)青海省实现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与中心理念428
(三)青海省实现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430
参考文献435
后记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