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态农业与职业教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生态农业与职业教育](https://www.shukui.net/cover/60/31230953.jpg)
- 刘艳华著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707719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45页
- 文件大小:84MB
- 文件页数:257页
- 主题词:生态农业-农业教育:职业教育-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生态农业与职业教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生态危机引发的思考1
一、现代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与危害1
(一)生态资源的加剧消耗1
(二)重度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5
(三)工业化以来的全球生态演变11
二、石油农业带来的生态失衡17
(一)世界农业发展成就及面临的挑战17
(二)石油农业带来的生态失衡19
三、城市化发展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25
(一)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5
(二)土地占用和土壤变化25
(三)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26
四、激增的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与破坏27
(一)人口的急剧增长27
(二)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与破坏27
五、现代战争对环境的毁坏28
(一)战争形态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主要取决于主战武器29
(二)战争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31
六、生态危机引发的思考——人类必须顺应和尊重自然规律,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32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35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35
(一)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35
(二)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逐步形成37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41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41
(二)从不同的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42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综合研究创新44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46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46
(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论47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47
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48
五、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50
(一)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进展50
(二)中国政府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51
(三)中国科学院每年发布《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52
第三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55
一、农业发展阶段及其对常规农业的替代实践55
(一)原始农业55
(二)传统农业55
(三)现代农业56
(四)各种替代农业57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57
(一)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58
(二)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SARD)内涵59
三、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59
(一)前苏联的发展理论59
(二)西方世界的发展理论60
(三)中国自己的发展理论61
(四)几点启示64
四、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65
(一)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框架及其评价标准与方法66
(二)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67
五、世界银行对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方法——“人均资本”法69
六、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69
(一)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体系69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创新体系70
第四章 中国的生态农业72
一、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72
(一)满足巨额农产品的数量增长和品质改善,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挑战72
(二)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与农业资源短缺的挑战74
二、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76
(一)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76
(二)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80
(三)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阶段85
三、中国生态农业的模式87
(一)模式的适用性和模式的变化规律87
(二)环境梯度对农业模式的制约90
(三)传统模式向生态农业模式转变的过程91
(四)不同生态区域的典型模式92
(五)农业部推出十大生态农业模式94
四、中国生态农业技术94
(一)中国生态农业常用的技术体系95
(二)中国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特点97
(三)中国农业技术的生态化改造99
五、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组织管理106
(一)生态农业建设的组织管理体制107
(二)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109
第五章 生态农业的智力支持系统111
一、生态农业五大支持系统概述111
(一)生态农业的生存支持系统111
(二)生态农业的发展支持系统113
(三)生态农业的环境支持系统115
(四)生态农业的社会支持系统116
(五)生态农业的智力支持系统118
二、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智力支持系统120
(一)智力支持系统的内涵120
(二)构成智力系统的三项基本因素122
(三)教育对智力系统的作用123
(四)智力系统对生态农业的功能125
第六章 生态农业与农业人口129
一、生态农业对农业人口的素质要求129
(一)生态农业的人口素质标准129
(二)当前我国农业人口的现状分析130
(三)农业人口素质对生态农业的影响132
(四)实现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37
二、生态农业与适度人口论140
(一)适度人口论的内涵140
(二)实施“人口、资源、环境”总体协调战略141
(三)实现人口数量和规模(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达到结构优化,质量提高142
(四)中国主要资源压力指数及其可持续发展资源总压力指数145
(五)实现生态和环境衰减部分“零增长”,实现生态安全150
第七章 发展生态农业关键在提高人口素质156
一、生态农业与人力资源156
(一)人力资源的含义156
(二)人力资源的特点158
(三)当前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的现状159
(四)农业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关系160
(五)农业人力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161
二、农业人力资源的开发途径161
(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素质人口是生产力的核心161
(二)教育是科技再生产的有效手段163
(三)生态农业必须介入“科研、推广、普及”164
(四)综合素质创新与能力培养的几个问题164
(五)农业人力的能力培养途径166
第八章 生态农业与农业职业教育167
一、农业职业教育的社会定位167
(一)农业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转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167
(二)发展农业职业教育促进“三农”问题解决171
(三)实施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173
二、我国加入WTO后的农业职业教育175
(一)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发展,实现生态安全175
(二)为创造更多的国家生态示范区和发展绿色食品基地服务176
(三)为打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提供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指导177
(四)积极推广“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乐园”模式178
三、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179
(一)农业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简述179
(二)农业职业教育体系运行状况181
(三)新型的农业高职技术教育的发展182
(四)扩大各类农业职业技术短期培训183
(五)入世后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184
四、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186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186
(二)深入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两个专门《决定》188
(三)扩大农业高职技术教育的比例,提升农业技术人才的质量191
(四)努力借鉴外来农业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193
第九章 农业职业教育思想创新196
一、农业职业教育的思想创新196
(一)贯彻“三个文明”为宗旨的现代文明观196
(二)贯彻“三个面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198
(三)突出“三个代表”思想的培养200
(四)增进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民主思想202
二、农业职业教育的行为创新204
(一)突出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培养204
(二)对学生团体意识培养206
(三)加大学生的“生产—管理—经营”市场理念207
(四)对学生的敬业精神培养208
第十章 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创新210
一、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体系发展210
(一)在农业初级职教中推行《绿色证书制》210
(二)扩大“技能化”的中级农业职业教育212
(三)发展“技术型”的高级职业技术教育213
(四)创建“技管型”的本科农业职业教育215
(五)推行农业职教的继续教育216
二、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218
(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化组合新模式218
(二)充分利用农业大学的领先地位,推动农业职教向纵深发展219
(三)充分利用农场体系与新兴的农业企业的职教功能,率先实现生态农业模式220
(四)充分发挥企业、个体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扩大职教的社会化、市场化221
(五)引入国外办学模式与资金人才,加速职教国际化,并与之接轨222
第十一章 农业职业教育内容创新226
一、教学内容创新重在生态农业教育226
(一)创建新型的生态农业工程专业226
(二)设计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227
(三)加强生态农业教学实验与生产实践228
(四)建设地域生态经济咨询中心229
二、生态教育的教材建设和创新230
(一)生态农业教材建设与创新的若干问题230
(二)编辑有地域特色的实习、实训教材232
(三)构建网络教学系统233
(四)建设以数字图书馆为主的图书馆藏实施信息化234
三、生态农业教育的教法创新236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行237
(二)网络时代的教与学239
(三)加强“双师型”的师资培训,解决教师为主导问题241
(四)实施“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新模式243
编后记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