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 一种新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 修订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 一种新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 修订版
  • 王占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4811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85页
  • 文件大小:92MB
  • 文件页数:536页
  • 主题词:新民主主义-研究;社会主义-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 一种新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初版序言1

第一章 新社会主义原理大纲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就是普遍幸福主义3

第二节 重建功能主义的社会主义观13

普遍幸福主义与功能主义的社会主义观13

重建功能主义的社会主义观17

第三节 重新界定各方面的社会主义20

第二章 新社会主义原理大纲(续一)30

第一节 我们的时代仍然是资本主义向上发展的历史时代30

第二节 我们的时代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现代文明时代34

现代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社会主义为主导、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社会35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资本主义为主导、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资本主义社会49

我们的时代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现代文明时代72

第三章 新社会主义原理大纲(续二)80

第一节 两个时代与两种不同的“两个必然”80

第二节 论新社会主义战胜旧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82

新社会主义战胜旧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新社会主义造就了旧资本主义的和平掘墓人82

现代文明时代能够创造出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也只有在新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形成87

新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与新社会主义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地造成了新社会主义战胜旧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90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也是造成新社会主义战胜旧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一个关键因素93

新社会主义战胜旧资本主义是一种实践中的历史必然性95

第三节 落后国家、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98

落后国家与新社会主义98

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102

新社会主义与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11

第四节 并非余论:重建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114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新社会主义理论的起源12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国情与中国新社会主义理论的起源12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程度与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化129

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演变的曲折性129

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化的长期性134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演变的基本方向139

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在时代性质问题上对于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的影响140

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物质基础问题上对于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的影响144

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上对于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的影响147

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在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问题上对于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的影响148

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在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问题上对于中共社会发展理论的影响150

第四节 中国现代文明的发展程度与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程度的一般关系154

中国现代化的派生性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54

中国现代文明的发展程度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程度15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语言符号层次的传播与理解层次的传播157

社会存在的传播程度决定着社会意识的传播程度158

第五节 中国现代文明的发展程度对于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程度的主要制约关系160

近代中国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逐渐演变、表现为新兴生产力的桎梏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解性传播162

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逐渐表明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只能建立一定的社会制度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解性传播168

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理解性传播的新时代17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理解性传播还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历史条件174

小结:归根到底,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决定了中国的历史命运,而是中国的社会历史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175

第五章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有限传播与中国新社会主义思想的起源177

第一节1914年以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及其历史局限性177

第二节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新社会主义理论的起源182

第三节 五四时期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获得广泛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185

五四时期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获得广泛传播的国内条件185

五四时期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获得广泛传播的国际条件186

五四时期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盛极一时的历史现象188

第四节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的历史轨迹189

从信仰空想社会主义转向信仰科学社会主义190

实践批判、理论批判及其历史局限性192

马克思主义的语言符号层次的广泛传播193

特殊氛围下的理论论战194

第五节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的主要成就195

第六节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的主要缺陷199

未能真正理解“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199

未能真正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203

未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革命的理论205

未能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在理想目标方面的根本区别207

未能完整、准确地了解和理解“俄国的路”208

未能摆脱空想社会主义的深刻影响208

第七节 五四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理解性传播的起步阶段209

在有限的意义上早期共产主义者已经大体上正确地理解了阶级斗争学说209

在早期共产主义者当中已经开始出现了能够在整体上比较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个别事例210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发展阶段论的有限传播与政治力量对比决定论的社会历史观211

五四时期只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理解性传播的最初起步阶段214

第六章20世纪20—30年代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新社会主义理论的起源216

第一节 重新认识列宁主义216

十月革命究竟给我们送来了什么?216

重新认识列宁主义218

第二节 什么是列宁主义?219

列宁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220

列宁主义是列宁所提出的已被实践证明为真理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221

列宁主义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223

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贡献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新经济政策”理论224

列宁主义的主要适用对象是具备同类条件的落后国家227

列宁主义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但又并不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划时代的发展阶段228

第三节 三种不同性质的“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30

真正的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30

在“列宁主义”的名义下列宁的错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231

在“列宁主义”的名义下斯大林理论在中国的传播234

第四节 列宁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238

俄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列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238

列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内容240

列宁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思想萌芽244

列宁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中国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历史变迁246

第五节 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247

第六节 联共(布)、共产国际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250

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理论251

关于中国农民问题的理论251

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253

关于中国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中国革命前途的理论257

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民性的理论260

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的理论261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最终形成(20世纪20—40年代)264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新理论265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动力与革命统一战线问题的新理论267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道路问题的新理论274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性质问题的新理论276

第八章第二次国共合作成立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提出与发展(1938—1946)281

第一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的深层原因281

第二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的直接原因289

第三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基本框架291

第四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观的政治理论296

第五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观的经济理论304

第六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观的文化理论312

第七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再评价315

第九章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毛泽东新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1946—1952)320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新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的历史原因321

第二节 毛泽东的新社会主义革命观325

第三节 毛泽东的新社会主义政治观329

第四节 毛泽东的新社会主义经济观340

第五节 毛泽东的新社会主义社会观348

第六节 毛泽东新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成就与主要意义355

第七节 毛泽东新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局限性359

附录一 社会主义就是普遍幸福主义367

我们现在需要重建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367

社会主义首先是一种价值观369

社会主义就是普遍幸福主义376

附录二 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并不是社会平等390

附录三 什么是“资本主义”?394

附录四 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分配制度”399

引言399

重新界定“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内涵400

重新界定“资本主义剥削”的立足点402

重新界定“剥削”的基本概念405

两种“劳动力价值”及其与“资本主义剥削”的相互关系406

两种“剩余价值”及其与“资本主义剥削”的相互关系411

剩余价值”及其与“资本主义剥削”413

附录五 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424

附录六 新式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论纲431

新式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就是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普遍幸福主义的分配制度431

新式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就是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能够实现公民普遍富裕的分配制度431

普遍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普通公民的富裕程度就是实现了公民的普遍富裕432

新式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是关于个人消费资料的普遍幸福主义的分配制度434

新式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就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结合的普遍幸福主义的分配制度436

新式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就是与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相结合的普遍幸福主义的分配制度438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新式社会主义分配制度441

国民收人二次分配中的新式社会主义分配制度449

新式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与间接公有制452

新式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56

新式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主要价值470

实行新式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条件472

改造我们的提法474

附录七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理论再认识477

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只能是某种“新生产力”478

非社会化生产力和一般的社会化大生产都不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480

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是为资本主义所无力容纳的新的社会化大生产48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