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38/31166325.jpg)
- 陈大柔,丛杭青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ISBN:7500056087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454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7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1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和心理学1
一 心理的形式与特征1
二 心理的实质与特性5
第二节 什么是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12
一 思想的产生13
二 思想的发展变化15
三 思想的特性16
四 思想与行为的关系18
第三节 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21
一 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21
二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内容23
三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特性和理论基础25
四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27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意义及心理原则30
一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意义30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原则33
第一节 感知觉与思想政治教育38
一 什么是感觉、知觉38
第二章 感知、注意与思想政治教育38
二 感觉和知觉的类别39
三 错觉和观察40
四 感觉和知觉的特性41
五 运用感知原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44
第二节 对人的认知与思想政治教育46
一 对人的认知46
二 对人的认知的常见偏差47
三 培养良好的观察认知能力49
第三节 注意与思想政治教育51
一 什么是注意51
二 注意的类别52
三 注意的品质及其培养54
四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注意规律57
第三章 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58
第一节 思维心理概述58
一 什么是思维58
二 思维的类别59
三 思维的主要形式60
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及创造性思维61
一 思维的基本过程61
二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63
三 创造性思维64
四 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影响因素65
一 思维的品质67
第三节 思维的品质与培养67
二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69
第四章 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71
第一节 需要心理概述71
一 什么是需要71
二 需要的类别72
三 需要的层次结构75
四 需要的分析77
第二节 需要的特性与思想政治教育79
一 需要的多层次性与思想政治教育79
三 需要的客观性与思想政治教育80
二 需要的多样性与思想政治教育80
四 需要的联系性与思想政治教育81
五 需要的渐进性与思想政治教育82
六 需要的重复性与思想政治教育82
七 需要的指向性与思想政治教育83
八 需要的差异性与思想政治教育83
九 需要的中心性与思想政治教育84
十 需要的制约性与思想政治教育84
第三节 需要的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85
一 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的关系85
三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关系86
二 主观需要与实际可能的关系86
四 主导需要与其他需要的关系87
五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87
六 近期需要与长远需要的关系87
七 满足需要与行为方式的关系88
第五章 动机与思想政治教育89
第一节 动机心理概述89
一 什么是动机89
二 动机的类别91
三 动机的特性与功能94
一 动机产生的主要因素96
第二节 动机的产生、预测及效果检验96
二 动机预测的基本途径98
三 动机的效果检验与诱导100
第三节 动机的培养和激励101
一 激励内在动力102
二 增强外部压力102
三 提高目标吸引力103
四 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103
第六章 兴趣与思想政治教育105
第一节 兴趣心理概述105
一 什么是兴趣105
二 兴趣的形成与发展106
三 兴趣的主要作用107
第二节 兴趣的类别、特性与思想政治教育108
一 兴趣的类别108
二 兴趣的品质特性110
第三节 兴趣的培养和激发113
一 间接兴趣的培养和激发113
二 直接兴趣的培养和激发114
三 广博兴趣的培养和激发114
四 稳定兴趣的培养和激发115
五 高雅兴趣的培养和激发115
六 利用兴趣规律以趣导趣116
第七章 理想、信念、世界观与思想政治教育117
第一节 理想与思想政治教育117
一 什么是理想117
二 理想的主要作用118
三 理想形成的心理过程与引导119
四 理想的特性与引导120
五 理想教育的有效途径122
第二节 信念与思想政治教育124
一 什么是信念124
二 信念的主要作用126
四 信念形成的心理过程与引导127
三 信念的分类与引导127
一 什么是世界观128
第三节 世界观与思想政治教育128
二 世界观的主要作用130
三 世界观的差异性与引导131
四 世界观的形成与培养教育132
第八章 态度与思想政治教育135
第一节 态度心理概述135
一 什么是态度135
二 态度的内在结构136
三 态度的主要特性138
一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141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效能141
二 态度形成的过程143
三 态度的效能144
四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146
第三节 态度的改变与端正147
一 态度改变的形成148
二 原有态度的测量148
三 态度改变的因素150
四 改变与端正态度的途径152
一 什么是情绪、情感154
第一节 情绪情感心理概述154
第九章 情绪情感与思想政治教育154
二 情感与情绪的关系155
三 情感与认识的关系156
四 情绪情感的表现158
五 情绪情感的功能159
第二节 情绪情感的形态、特性与思想政治教育160
一 情绪情感的基本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160
二 情绪情感的特性与思想政治教育166
第三节 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目的、原则及效应168
一 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169
三 情感教育的基本原则170
二 情感教育的目的170
四 情感教育的效应172
第十章 意志与思想政治教育175
第一节 意志心理概述175
一 什么是意志175
二 意志与认识及情绪情感的关系177
三 意志行动的特征178
四 意志行动的过程179
第二节 意志的品质特性与思想政治教育183
一 意志的自觉性183
二 意志的果断性184
三 意志的自制性185
四 意志的坚韧性186
五 意志的能动性187
六 意志的自由与制约188
第三节 意志品质的培养189
一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190
二 发展健康的情绪情感190
三 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191
四 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191
五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191
七 注重意志的自我锻炼192
六 加强体育锻炼192
第十一章 气质与思想政治教育194
第一节 气质的心理概述194
一 什么是气质194
二 气质的生理机制195
三 气质的类型特征196
四 气质与个体活动199
第二节 气质的测查鉴别200
一 新巴甫洛夫类型学采用的实验判定法201
二 气质判定的谈话法与观察法202
三 气质调查表203
一 正确认识人的气质心理205
第三节 正确认识气质与思想政治教育205
二 根据不同气质因人施教208
第十二章 性格与思想政治教育210
第一节 性格心理概述210
一 什么是性格210
二 性格的特性211
三 性格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212
第二节 性格的特征与类别213
一 性格的特征213
二 性格的类别218
一 性格的形成和发展220
第三节 性格的形成、表现和作用220
二 性格的具体表现223
三 性格的鉴定224
四 性格的意义和作用225
第四节 性格的培养教育227
一 细心观察,准确判断227
二 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228
三 进行良好的教育引导,提高自我意识修养228
四 丰富科学知识,加强实践锻炼229
五 创造良好环境,树立先进典型229
六 根据不同性格类型,采取不同教育方法229
七 针对性格的个别差异,进行因人施教230
第十三章 政治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232
第一节 政治心理概述232
一 什么是政治心理232
二 政治心理的特性234
三 政治心理的类别238
第二节 政治心理与思想政治242
一 政治心理在社会政治中的作用242
二 政治观与道德观、人生观245
三 政治思潮及其引导249
一 政治心理障碍与克服251
第三节 政治心理和行为的调适与端正251
二 政治心理调适与端正的途径253
第十四章 宣讲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259
第一节 宣传概述259
一 什么是宣传259
二 宣传的形式与特点260
第二节 宣传心理分析262
一 宣传心理现象262
二 宣传对象的心理特点263
三 宣传对象的抵抗心理265
第三节 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的心理策略267
一 顺应宣传对象的心理267
二 合理组织宣传内容268
三 灵活实施宣传270
四 增强宣传者威信272
第四节 成功讲演的心理要则和条件273
一 重视听众274
二 牵引注意275
三 以理服人276
四 “三性”统一276
五 “凤头豹尾”277
六 语言精当277
七 合理表演278
九 讲演者自身特点279
八 良好的讲演情境279
第十五章 谈话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281
第一节 谈话心理概述281
一 什么是谈话281
二 谈话的心理分析283
第二节 谈话的艺术285
一 掌握谈话的进程285
二 提问与应答的技巧286
第三节 谈话的心理分析289
一 谈话的一般心理原则290
二 表扬与批评的应用292
第四节 劝说293
一 劝说的目的294
二 劝说中的推理295
三 劝说中的辩论296
四 劝说的策略与原则297
第十六章 品德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299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299
一 什么是品德299
二 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301
三 品德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303
一 道德的含义304
第二节 道德观念的形成304
二 道德观念的发展306
三 道德知识的内化与道德评价能力307
第三节 道德情感的体验310
一 道德情感的含义310
二 道德情感体验的形式311
三 道德情感的培养312
第四节 道德行为的发展313
一 道德行为的过程313
二 影响道德行为的主要因素314
三 道德行为的培养315
第五节 品德的教育、培养及其途径316
一 品德教育的内容317
二 优良与不良品德的心理分析319
三 品德教育与培养的主要特性320
四 优良品德的培养途径322
第十七章 审美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329
第一节 审美心理概述329
一 什么是美、美感329
二 审美心理要素331
三 审美经验的过程335
一 美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338
第二节 审美心理与审美教育338
二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及劳动教育的关系340
三 审美教育的特性342
四 审美教育的内容344
第三节 审美心理结构的培育346
一 审美感知力的培育347
二 审美想象力的培育348
三 审美情感力的培育349
四 审美理解力的培育350
五 审美意识的培育351
第四节 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和途径354
一 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355
二 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357
第十八章 心理卫生与思想政治教育361
第一节 心理卫生概述361
一 什么是心理卫生361
二 心理卫生的内容363
三 心理卫生的主要功能364
四 心理卫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366
第二节 心理健康水平与卫生原则367
一 心理健康的水准367
二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370
三 心理健康水平的测量371
四 心理卫生的原则373
第三节 心理障碍与调适376
一 理智性障碍与调适376
二 情感性障碍与调适378
三 意志性障碍与调适379
四 人格障碍与调适380
五 心理冲突与调适381
六 焦虑心理与调适383
七 挫折心理与调适384
八 应激心理与调适386
一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389
第四节 发展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389
二 健全良好的自我意识390
三 确立适度的抱负水平392
四 预防和克服心理冲突393
五 培养健康的情绪情感394
六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群体和谐395
七 积极参加各种活动397
八 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400
第一节 心理咨询概述402
一 什么是心理咨询402
第十九章 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402
二 心理咨询的范围和内容404
三 心理咨询的形式405
第二节 心理咨询的过程、方法及原则406
一 心理咨询过程的主要特点和基本阶段406
二 心理咨询的方法408
三 心理咨询的原则410
第三节 心理咨询者必具的品质414
一 广博的知识结构415
二 优良的心理品质416
三 高尚的职业道德417
一 什么是能力419
第一节 能力的概述419
第二十章 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419
二 能力的类别421
三 能力的差异423
四 能力的测量与鉴别427
五 能力的作用与培养431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力结构的十大要素432
一 观察能力434
二 分析能力435
三 辨别能力436
四 记忆能力436
五 思维能力437
七 自我调控能力438
六 组织管理能力438
八 调谐人际关系能力439
九 施教能力439
十 创新能力440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力的形成与发展441
一 自然素质是其生理基础442
二 知识结构是其必要条件443
三 心理品质是其重要条件445
四 积极实践是其基本途径449
后记451
参考文献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