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元典精神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元典精神
  • 冯天瑜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531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47页
  • 主题词:先秦哲学(学科: 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元典精神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作者献辞1

导论1

一、“元典”界说1

二、“记忆”联系古与今8

三、“三”(今)对“一”(古)的复归11

四、近代化进程对元典精神的选择与承袭16

五、后发型近代化对元典精神的借重与转换20

第一章 外域元典24

第一节 印度元典24

一、吠陀25

二、佛经27

(印度早期历史及元典创生过程简表)29

第二节 希腊元典30

一、荷马史诗31

二、希腊先哲诸古典32

(古希腊历史及元典创生过程简表)37

第三节 希伯莱元典39

一、《律法·先知·文集》40

二、《旧约全书》与《新约全书》42

(希伯莱早期历史及元典创生过程简表)46

第二章 中华元典49

第一节 《诗》51

一、创作与编辑52

二、分类54

三、文学价值55

四、教化功能58

第二节 《书》61

一、“政事之纪”61

二、今、古文之分与真伪之辨62

三、文化史上的地位与作用63

第三节 《礼》65

一、礼治的兴起与三《礼》的入经65

二、《周礼》、《仪礼》、《礼记》的编次与作者时代66

三、“礼”的文化学价值68

第四节 《易》73

一、题解73

二、结构75

三、作者及时代76

四、“易道广大,无所不包”79

第五节 《春秋》81

一、官修编年国史之滥觞81

二、“笔削大义微言”的“书法”83

三、《春秋》三传85

余论:中华元典的总体物质与文本传播88

第三章 中华元典的创制(上)94

第一节 轴心时代94

一、元典竞相涌现的特别时段95

(印度、中国、希腊、希伯莱元典产生时期略表)96

二、“轴心时代”概念的提出97

三、轴心时代的历史特征99

四、轴心时代编纂元典诸哲人属性103

第二节 前元典初创107

一、“原始民主”与“观物取象”:氏族制时代留给元典的两大精神遗产107

二、“夏礼”与“殷礼”:元典前奏113

第三节 元典在周王官滥觞116

一、殷周之际的文化变革116

二、周的“维新”117

三、西周王官--元典制作之所119

第四章 中华元典的创制(下)123

第一节 元典从宫廷走向民间124

一、学术下移的春秋124

二、“诸子起于王官”与“诸子起于救时之弊”126

三、元典磨砺、发扬的新机遇128

四、孔丘非六经手订者,而是六经传述者130

一、百家争鸣的战国136

第二节 元典系统化及向诸子扩散136

二、元典在战国间的系统化138

三、“五经”非唯儒家专属,亦为道、墨、法、阴阳等诸家源头144

第三节 元典定本确立 经学序幕揭开147

一、秦帝国文化一统的努力与元典的厄运147

二、元典在汉代的整理、阐释及经学化150

第五章 中华元典的“天人之辨”154

第一节 循天道 尚人文155

一、参照系:诸外域元典的宇宙生成论155

二、中国式宇宙论的特色160

三、《周易》的“天道生机主义”166

四、中华元典的人文精神171

第二节 远鬼神 近俗世176

一、参照系:希伯莱、印度元典对彼岸的深切关注176

二、《尚书》“绝地天通”与《圣经》“巴别塔”之比较180

三、“敬鬼神而远之”182

四、《易传》、《礼记》鬼神观的人文倾向185

五、中华元典的“世俗性”188

六、中国宗教的现世化风格190

七、“人生三不朽”与“复归自然”:中国式终极关怀两走向193

第六章 中华元典的发展观198

一、运动与发展--人类思考的又一母题200

第一节 通变易 守圜道200

二、《诗》、《书》的常变观202

三、《易》之三义:简易、变易、不易205

四、《易经》的“长于变”207

五、《易经》的“反复之道”210

六、《易传》的“变动不居”说212

七、《老子》的阴柔型变易观与《易传》的阳刚型变易观217

八、《易传》的乾坤定位论219

九、元典时代的循环论221

第二节 追先祖 垂史范226

一、历史在诸元典系统中的不同地位227

二、法祖·生殖崇拜·孝道229

三、“古训是式”233

四、对于“藏往”的高度重视236

五、以史“资治”,以史“垂戒”239

六、历史记载与历史诠释的尊严性241

第七章 中华元典的伦理--政治论247

第一节 重伦常 崇教化247

一、伦理型文化的生成机制249

二、以维系血缘纽带为职志的伦理观念构成汉族文化的中心环节257

一、“经世”与“入世”263

第二节 觅治道 求经世263

二、元典经世的两走向--“内圣”与“外王”268

三、秦汉以后经世精神的复杂形态273

第八章 中华元典的君民之辨281

第一节 君民之辨的左翼--民本主义281

一、从德治到民本282

二、《书》、《诗》及老、孔、墨的民本思想284

三、《左传》和《孟子》对民本的阐扬291

第二节 君民之辨的右翼--尊君主义299

一、元典所见之尊君论300

二、尊君论的盛行及对民本论的压制303

第三节 民本与尊君的论战307

一、以“民本”制约“尊君”307

二、民本论对极端尊君论的抗争309

三、非君论与无君论:民本主义批判尊君主义的盟友316

第九章 中华元典阐释史鸟瞰323

第一节 元典皆史323

一、元典的经院化与经学化324

二、元典在西方的“神化”与在中国的“圣化”329

三、将元典还原为历史文献的理性努力330

四、经史之别与元典的不朽性338

第二节 “诗无达诂”:元典阐释诸路向341

一、“本义”的确认与“引申义”的发挥--“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之辨342

二、现实的评判与历史的估量--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辨348

三、文本的笺释与义理的开掘--汉学与宋学之辨352

四、“引古”以“筹今”,“复古”以“新变”--元典精义的古今之辨358

第十章 元典与“文化重演律”366

第一节 文化重演律367

一、元典精神: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源367

二、“文化重演律”界说369

三、“文化重演律”的典型范例: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372

一、“文化重演律”在古代中国的一般显示376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上的文化重演律376

二、以“文化重演律”透明明清之际进步思潮379

三、明清之际进步思潮与欧洲文艺复兴的不同前景388

第三节 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重演律395

一、近代中国与古代中国文化重演机制的差异395

二、历史大螺旋与历史小螺旋399

三、中国近代新学对早期启蒙文化的“复归”402

四、近代中国“文化重演”的旨趣:激动种性、西学中源、以古证今412

五、近代中国“文化重演”现象的历史评价419

第十一章 中华元典精神的近代转换(上)426

第一节 从忧患意识到近代救亡思潮427

一、元典的忧患观428

二、忧患意识的近代转换434

第二节 从“穷变通久”到近代“更法--自强”思潮441

一、元典论“穷变通久”和“自强不息”442

二、近代“更法--自强”观念的勃兴446

三、洋务派“变易”与“不易”的二律背反449

四、维新派变易观的新进展455

第三节 从“汤武革命,顺天应人”到近代革命论460

一、中华元典的“革命”本义460

二、中国近代革命论的勃兴465

第一节 从“华夷之辨”到近代民族主义472

第十二章 中华元典精神的近代转换(下)472

一、元典的华夷观473

二、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476

第二节 从原始民主和民本思想到近代民主主义481

一、中华元典所载之原始民主对近代民主主义的启示481

二、近代民主主义与元典民本思想的近似及二者间的扞格485

三、新学家对民本思想的近代化重铸491

〔附〕民生思想对元典精义的借鉴500

结语:元典精神的现世启示502

文献索引517

跋53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