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https://www.shukui.net/cover/45/31119536.jpg)
- 东北三省高师函授哲学教材编写组编写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2093·23
- 出版时间:1982
- 标注页数:434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5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
一 什么是哲学1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2
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根源5
四 哲学上的党性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上的革命变革10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10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13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18
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18
二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学好哲学19
一 世界统一于物质22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22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22
二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6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1
一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31
二 运动和静止34
三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37
第三节 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38
一 什么是空间和时间38
二 空间和时间的客观性40
三 空间和时间的特性同物质运动特性是不可分的41
四 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43
五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意义45
一 物质运动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47
第四节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47
二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50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54
第一节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54
一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54
二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57
第二节 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61
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61
二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65
三 意识和思维模拟71
第三节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74
一 意识的能动性74
二 正确理解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76
第一节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80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80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83
第三节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86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89
第一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89
一 矛盾的普遍性89
二 矛盾的特殊性91
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94
第二节 主要的矛盾和次要的矛盾方面97
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97
二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100
第三节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03
一 矛盾的同一性103
二 矛盾的斗争性106
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107
第四节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110
一 对抗和非对抗110
二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转化113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115
第一节 质和量的对立统一115
一 质115
二 量117
三 度119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121
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矛盾发展的两种状态121
二 质量互变是普遍规律121
三 量变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126
第三节 量变和质变的互相渗透129
一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129
二 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132
三 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134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135
第一节 辩证的否定135
一 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135
二 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138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143
一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143
二 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144
三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149
一 什么是新生事物152
第三节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52
二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54
三 正确对待新生事物156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59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范畴的实质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159
一 范畴的唯物辩证的性质159
二 学习唯物辩证法范畴的意义163
第二节 原因和结果164
一 事物的因果联系164
二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167
三 因果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168
第三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169
一 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169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70
三 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174
第四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175
一 什么是可能性和现实性175
二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178
三 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179
第五节 形式和内容180
一 什么是形式和内容180
二 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181
三 形式和内容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184
第六节 现象和本质186
一 什么是现象和本质186
二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187
三 现象和本质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189
一 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先验论的根本对立191
第一节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91
第九章 认识和实践191
二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192
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194
第二节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97
一 实践的内容和形式197
二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201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208
一 由实践到认识208
二 由认识到实践214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217
第四节 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220
一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220
二 归纳和演绎224
三 分析和综合227
四 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230
第十章 真理234
第一节 客观真理234
一 什么是客观真理234
二 真理没有阶级性237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241
一 客观真理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241
二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243
第三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48
一 在真理标准问题上两条哲学路线的斗争248
二 实践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254
三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实质和重大意义255
一 真理与谬误256
第四节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256
二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260
三 为真理而斗争261
第十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264
第一节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64
一 一般宇宙观和社会历史观264
二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的根本缺陷267
三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272
第二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277
一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78
二 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81
三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85
一 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的过程288
第三节 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288
二 正确理解社会基本矛盾291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293
一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293
二 历史唯物主义和具体的社会科学294
三 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论295
第十二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300
第一节 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300
一 生产力300
二 生产关系303
第二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305
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305
二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307
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309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发展311
第三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311
二 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314
三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322
第十三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330
第一节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330
一 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330
二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及其重大意义335
三 社会形态的具体性337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338
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38
二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340
第三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343
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发展343
二 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344
三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351
第十四章 阶级 国家 革命360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360
一 阶级的起源360
二 阶级的实质362
三 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65
四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368
第二节 国家370
一 国家的起源370
二 国家的实质和职能371
三 国家和政体374
第三节 社会革命377
一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377
二 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379
三 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381
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384
第四节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衰亡387
一 阶级的消灭387
二 国家的衰亡390
三 人类社会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止391
第十五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393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393
一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393
二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95
三 正确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399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400
一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401
二 道德402
三 艺术406
四 宗教409
第十六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416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416
一 在对待人民群众作用的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416
二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418
三 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421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422
一 正确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422
二 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425
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429
一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429
二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