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闽榕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 ISBN:7532105407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406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2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期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2
二、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服务与保证4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6
第二节 新时期对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出的新要求7
第二节 目标计划的制定 338
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要不断现代化、科学化8
二、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变化,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针对性10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进一步系统化、具体化11
第三节 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改进与创新13
一、新时期的新变化为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改进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13
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为指导15
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应该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统一的原则16
第二章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基本特征20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系统性20
一、系统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0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开放性系统22
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23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效益性25
一、方法与效益26
二、时机与效益27
三、精确度与效益29
第三节 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可操作性31
一、可操作性是任何一门科学都必须具有的基本特征31
二、如何提高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可操作性33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构成35
一、三维结构的基本原理35
第三章 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构成与分类35
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横向结构(逻辑维)38
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纵向结构(范畴维)41
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纵深结构(控制维)42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分类44
一、疏通引导44
二、禁止堵塞45
三、预测预防46
四、调节 控制46
五、思想政治教育47
六、系统分析48
七、目标管理49
八、综合治理50
一、条分缕析法52
第一节 论理疏导52
第四章 疏通引导52
二、辨事明理法53
三、类比推论法54
四、轴辐相成法55
五、正说反议法56
六、以小见大法57
七、深入浅出法58
八、顺延引谬法59
九、寓理于事法59
第二节 感化疏导60
一、慰藉钝化法61
二、细雨润物法62
四、真情化冰法63
三、情境交融法63
五、诚心交友法64
六、激情感染法65
七、理解关注法66
八、排忧解难法66
第三节 启示疏导68
一、原型启发法68
二、抛砖引玉法69
三、类推诱发法70
四、隐喻暗示法71
六、投石激浪法72
五、知识启迪法72
七、启发记忆法73
八、反思启示法74
第四节 美育疏导75
一、艺术美育法76
二、自然美育法76
三、社会美育法77
四、心理美育法78
五、环境美育法79
六、气质美育法80
七、审美领悟法81
八、模仿美化法82
九、催情育思法83
十、扬美抑丑法83
第五节 激励疏导84
一、目标激励法85
二、榜样激励法86
四、数据激励法87
三、褒奖激励法87
五、反向激励法88
一、临界点法 189
六、对话激励法89
七、评比竞赛激励法90
八、尊重支持激励法91
九、民主评议激励法92
十、集体荣誉激励法93
十一、激发自尊法93
第六节 行为疏导95
一、典型引路法95
二、课后导行法96
三、言传身教法97
四、骨干示范法98
五、摹拟仿效法99
六、良习养成法101
七、行为弱化法102
八、现身说法法103
附例104
第一节 批评116
一、直接批评法116
第五章 禁止堵塞116
二、渐进批评法117
三、商讨批评法118
四、参照批评法119
五、发问批评法119
七、暗示批评法120
六、点名批评法120
八、幽默批评法121
九、集体批评法121
十、触动批评法122
十一、自我检查法122
十二、自我解剖法123
十三、自我反省法124
第二节 警呵124
一、明示警呵法125
二、强谏警呵法125
三、震慑警呵法126
四、制止警呵法127
五、持续警呵法127
六、儆众警呵法128
第三节 限制129
二、群众监督法129
一、党内监督法129
三、互相监督法130
四、自我监督法131
五、责任制约法131
六、保证制约法132
七、制度制约法133
八、舆论制约法134
一、冷处理法135
第四节 处置135
二、熟处理法136
三、限期改正法137
四、先警后惩法138
五、惩一宽十法139
六、响锣轻敲法139
七、组织调整法140
附例141
第六章 预测预防151
第一节 收集信息151
一、个别交谈法151
二、察言观色法152
三、谈笑留心法153
四、家庭访问法153
五、社会调查法154
六、民意测验法155
八、信息网络法156
七、积累资料法156
第二节 分析预测157
一、定性分析法157
二、定量分析法158
三、心理分析法159
四、动态分析法159
五、类推预测法160
六、间接预测法161
七、联想预测法161
八、因果预测法162
九、周期预测法162
第三节 防患未然163
一、思想免疫法163
二、环境净化法164
三、除蚁填穴法165
四、消除误区法166
五、亡羊补牢法167
六、居安思危法167
第四节 防微杜渐168
一、察微洞隐法168
二、补偏救弊法169
三、斩草除根法170
四、绝弊清风法170
五、谨言慎行法171
附例172
第七章 调节控制180
第一节 调整转化180
一、情绪调节法180
二、语言调节法181
三、压力调节法182
四、期望调节法183
五、评价调整法184
六、角色换位法185
七、注意转移法186
八、行为转移法186
九、遗忘转移法187
十、向心迁移法188
第二节 把握关键189
二、闪光点法190
三、敏感点法191
四、共鸣点法192
五、结合点法193
六、立足点法193
七、热点稳定法194
八、弱点突破法195
第三节 随动控制196
一、首因效应法196
二、同化效应法198
三、动机统率法199
四、动机明确法199
五、兴趣吸引法200
六、我群投入法201
七、连动效应法203
八、从众作用法204
九、对比反差法205
十、情绪领袖法206
十一、激情释放法207
十二、抽丝剥茧法208
十三、适度曝光法209
十四、气质互补法211
十五、补短法212
十六、用短法213
第四节 反馈214
一、正反馈法214
二、负反馈法215
三、前馈法216
四、后馈法217
五、退馈法218
六、直接反馈法220
七、间接反馈法221
八、自我反馈法222
附例223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236
第一节 直接教育236
一、系统教育法236
二、专题教育法237
三、随机教育法238
四、轮训教育法239
五、个别教育法239
六、报告教育法240
七、形象教育法241
八、弹性教育法242
九、座谈讨论法243
十、课堂辩论法244
第二节 间接教育245
一、寓教于乐法245
二、寓教于无形法246
三、读书演讲法247
四、书评影评法248
五、读报用报法249
六、知识竞赛法250
七、挑战应战法251
八、家庭教育法252
九、社会教育法253
一、心得体会法254
第三节 自我教育254
二、思想小结法255
三、自我鉴定法256
四、理论研究法257
五、回忆对比法258
六、温故知新法259
七、自知之明法260
八、拜师求教法261
附例262
第九章 综合治理273
第一节 内外结合273
一、军民共建法274
二、警民共教法275
三、三位一体法276
四、标本同治法278
五、双重结合法279
六、军地挂钩法281
第二节 群治群防282
一、骨干帮教法282
二、帮教小组法283
三、帮教对子法284
四、群众互助法285
五、干群互促法286
六、公约守则法287
第三节 齐抓共管288
一、上下贯通法289
二、部门协调法290
三、综合体系法291
四、连锁反应法292
五、合同责任法293
附例294
第十章 系统分析303
第一节 系统分析的原理简述303
一、系统分析的基本概念303
二、系统分析的基本要素304
三、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306
第二节 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其工作步骤308
一、系统分析同预测分析的区别309
二、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310
三、系统分析的工作步骤312
一、系统分析的要求315
第三节 系统分析的要求和综合评价315
二、系统分析的综合评价318
第四节 系统分析的“六个W”法320
一、什么是“六个W”320
二、“六个W”工作方法原理简介321
三、“六个W”工作方法的运用324
附例326
第十一章 目标管理330
第一节 目标管理的原理概述330
一、目标管理的概念及其由来330
二、目标管理的基本原理332
三、实行目标管理的意义335
一、确定目标338
二、制定计划342
三、制定目标计划的几点要求348
第三节 目标管理的量化问题349
一、量化与目标管理350
二、思想政治工作量化的可能性352
三、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量化的基本方法353
一、实施前的准备工作358
第四节 目标计划的实施358
三、目标实施情况的检查与登记361
四、有关目标计划实施的几个问题363
第五节 目标管理成果的评价365
一、评价的主要内容365
二、评价的方法和步骤367
三、评价后的工作368
附例370
第十二章 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运用原则和要求382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运用原则382
一、及时性原则382
二、治本性原则384
三、综合性原则386
四、择优性原则388
五、区别对待的原则390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运用中的有关要求392
一、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当纠正的几种错误方法393
二、正确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几点要求398
后记406
二、实施中的调节 和控制3599